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肘内外联合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采用肘内外联合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3例,其中伸直型36型,屈曲型7例。结果:4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感染及神经损伤,43例全部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Flynn评定标准,优31例,良10例,一般2例,优良率95.3%(41/43)。结论:肘内外联合切口是治疗儿童肱骨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内外侧联合切口 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常规生化结果的可比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2文件,以ModularP-800检测系统为比较方法,用患者新鲜血清对待测检测系统的15项常规生化结果与参比系统进行比对,用回归统计法分析不同系统的相对偏差,以美国临床医学检验部门修正法规(CLIA'88)允许总误差的1/2为标准,判断检测系统间的可比性。结果两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结论当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相同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 标签: 不同检测系统 常规生化 可比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肘前侧外侧联合入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该方法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通过肘前侧外侧切口联合入路,直视下观察骨折对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骨折48周均临床愈合。根据Flynn评分标准,优6例,良11例,一般3例,优良率85%。结论肘前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好,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无血管损伤,肘内翻发生率低,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前侧外侧联合入路 克氏针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当中,内外联合入路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需接受内外联合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参照组,且接受治疗后疼痛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内外联合入路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跟骨粉碎性骨折 疼痛 并发症 内外侧联合入路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内外切口入路对同时累及内外后侧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19例行内固定术治疗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的手术入路方式。评估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运动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情况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术后12个月时平均Lysholm评分为90~100分,平均(96.58±2.59)分;术后12个月时平均HSS评分(92.14±3.99)分,优良率为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复位丢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情况。结论 对同时累及内、后内、外侧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而言,采取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的入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效果,且手术操作便捷,安全性高。

  • 标签: [] 胫骨平台骨折 后倾角 内翻角 膝关节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内外联合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接收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8例纳入到本次研究中,依据平均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将接受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到对照组中,将接受内外切口联合钢板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中,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各项指标。结果在治疗优良率方面,对照组达到76.47%,与研究组的94.12%相比低出许多,差异较为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将内外联合双钢板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之中,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膝关节状况,提升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双钢板治疗 内外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内外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固定术,观察组采用膝内外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围术期情况、Rasmussen评分(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平台增宽)、胫骨平台角度[内侧后倾角(PA)、内翻角(TPA)]、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9.74%(35/39),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负重下地时间、骨折端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平台增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年,观察组PA、TPA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内外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加快术后恢复和骨折愈合,促进胫骨平台角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可提高下肢功能。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角度 膝关节功能 Rasmussen评分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40例,收治年限为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一组患者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切口手术治疗,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点,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标签: 前外侧小切口 常规后外侧切口 全髋关节置换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采用保留跟外侧动脉的跟骨外侧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对预防切口皮肤坏死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2014年采用保留跟外侧动脉的跟骨外侧切口治疗跟骨骨折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岁,伤后常规行跟骨CT检查,按Sanders分型ΙΙ型22例,Ⅲ型32例,Ⅳ型6例,单侧跟骨骨折50例,双侧1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前采用超声Doppler血流探测仪探查跟外侧动脉位置及粗细并在皮肤上标记,所有患者均采用保留跟外侧动脉于切口前侧皮瓣内的跟骨外侧切口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除2例切口拐角处有渗出外其余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有渗出的2例行引流、中药玉红膏换药1周伤口愈合。随访6~12个月,切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保留跟外侧动脉的跟骨外侧切口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改善切口皮肤血运,减少切口皮肤坏死。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外侧动脉 钢板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外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50例,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使用LCP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内外钢板联合植骨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钢板联合植骨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内外侧钢板 植骨 股骨远端骨折 骨不连 效果 价值分析
  • 简介: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极外侧型 联合入路 椎管内外 开窗髓核摘除术 椎间孔外型
  • 简介:摘要目的以足外侧皮瓣供血理论为指导行跟骨骨折切口设计与操作,降低切口皮肤坏死率。方法以足外侧皮瓣血供特点、皮瓣外科手术操作及用药原则为指导,设计跟骨骨折切口。结果皮瓣成活率100%,部分坏死率10%。结论以足外侧皮瓣理论为指导,将皮瓣主要供血管包含在内,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切口皮瓣血运,降低皮瓣坏死率。

  • 标签: 足外侧皮瓣 跟骨骨折切口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镜联合(腹腔镜、纤维胆道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33例患者利用腹腔镜、纤维胆道镜辅以3-5cm小切口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33例肝内外结石患者均在两镜联合辅助小切口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因特殊情况中止腹腔镜手术转为传统开腹(大切口)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后1-2天进食流质及下床活动,4-7天出院,无一例出现胆瘘、出血等并发症。讨论两镜联合辅助小切口的手术方式,扩大了微创腔镜手术的适应症,解决了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各种手术难点。

  • 标签: 腹腔镜 纤维胆道镜 小切口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切口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Ⅱ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体会。方法对33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Ⅱ型骨折进行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均采用外侧切口,根据术后X线片及膝关节功能判定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到2年(平均1.2年)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Lysholm评分优2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90%。

  • 标签: 小切口 外侧胫骨平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髋关节外侧小直切口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分组方式为抽签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分别应用常规后外侧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外侧小直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更短、Harris、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

  • 标签: 小直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外侧入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内外锁定钢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照组的失血量比观察组少,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0%;同时观察组患者足踝功能康复优良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比较,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运用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足踝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骨科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外侧锁定钢板固定 内侧锁定钢板固定 胫骨远端骨折 生物力学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跗骨窦小切口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采用外侧L型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时期40例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B组。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7.5%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显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选择使用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患者康复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跗骨窦小切口 外侧L型切口 跟骨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设置为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时间段内对我院中所有三踝骨折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分析,录入其中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随机分组方案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44。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仰卧为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内固定方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骨折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三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进行辅助,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骨折愈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在手术应用中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内固定 三踝骨折 治疗方案 录入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例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59岁[(35.2±4.3)岁]。根据Schatzk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4例,Ⅴ型1例,Ⅵ型1例。双柱骨折14例,三柱骨折2例。均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情况。术后12个月进行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38个月[(18.3±4.6)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为(11.5±4.7)°,与术前的(28.93±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为(25.8±1.1)分,与术前的(13.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56%),良6例(37%),一般1例(6%),优良率达94%。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浅表或深部感染、内置物外露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Carlson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平台合并前外侧平台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改善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后倾角,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血管、神经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外交叉进针(MLP)与单纯外侧进针(LP)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Ⅱ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PRISMA步骤,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for RCTs)和万方数据库等,筛选纳入关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随机临床研究(RCT)。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并评估原始研究质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 679篇原始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92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MLP组与LP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优(Flynn标准)比例、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和针道/浅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255/343)比72.9%(250/343)、6.1%(16/262)比1.6%(4/246)和5.3%(14/264)比7.6%(20/262),RR = 0.98、0.43和1.31,95% CI 0.90~1.07、0.18~1.03和0.64~2.67,P > 0.05];MLP组复位丢失发生率明显低于LP组[16.6%(51/307)比23.9%(7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39,95% CI 1.02~1.89,P = 0.04)。结论MLP内固定和LP内固定对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同样有效。MLP内固定可降低复位丢失的风险,而不明显增加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推荐使用手法复位经皮MLP内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