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韩海静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7-0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月39卷
  • 机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线导管在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 2015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 90 例颅电极埋藏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

  • 标签:   中线导管 颅内电极埋藏 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预防中不同冲管方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 抽选 80 例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5月 期间在本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管腔冲洗方式不同分为三个小组,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纤维腺瘤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病理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患者8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5~49岁,平均年龄35岁;体检乳腺可触及肿物,呈圆形,有弹性、活动度可;乳腺钼靶X线或彩超显示乳腺结节,边界清楚,提示纤维腺瘤。大体检查: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界限清楚,表面光滑,最大径1.2~2.8 cm,切面灰白、质中偏硬。镜下在纤维腺瘤背景内出现不典型细胞,呈拱桥状、筛状或实性排列;不典型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细胞大小、形状及分布较一致,染色质均匀。纤维腺瘤癌组织E-cadherin阳性,CK5/6阴性、雌激素受体(ER)同质性阳性,癌巢周围肌上皮p63、Calponin、CK5/6阳性。随访时间0.6~4年,8例均无复发。结论乳腺纤维腺瘤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病理学形态表现为纤维腺瘤结节内出现的低级别导管原位癌,通过HE可确诊,必要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 分析 胸腔注射尿激酶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 效果 。方法 选择 我院 2016 年 1月~ 2019 年 8 月收治 的 结核性胸膜积液患者 80 例 作为 本次的 研究对象,随机 将其 分为 相同例数的 两组 :联合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 40 例。研究 组 患者 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对照组 患者 行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比较两组患者的 临床疗效以及 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持续时间、引流总量、住院时间。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2.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 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持续时间、引流总量、住院时间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 的效果满意 ,可在临床 上大力 推广应用。

  • 标签: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 尿激酶 结核性胸腔积液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血栓容积,联合腔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置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外科学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后SAMMPIRS时代,操作简单安全的球囊再次受到重视。颅快速交换球囊、药物涂层球囊等的出现,开辟了新的临床思路,为球囊成形术灌入新活力。文章对球囊导管的分类、结构、性能以及球囊导管治疗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球囊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SAMMPIRS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导管护理对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0 月到 2019 年 10 月 本 内分泌科 接诊并在住院期间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共计 40 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 20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导管护理的内容,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和留置导管时间。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了专业的导管护理后,整体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且尿路感染发生率更低,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临床适用导管护理能够有效促进留置导管患者的身体恢复,且安全性较高,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导管护理 尿路感染 干预 效果 发生率 安全性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 对 导管护理干预 在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控制效果 进行研究。 方法: 将我院于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6 月 期间的 60 例留置导尿管的 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 导管护理 。 结果: 实验组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 结论: 对 留置导尿管的 患者采取 导管护理 ,可有效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并有效降低尿路感染,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导管护理 尿路感染 控制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迅速开展的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点,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关键装置电极导管的专利申请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原理并讲解了电极导管专利申请的情况及相关分析。

  • 标签: 电极导管 专利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导管相关性的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小时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者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往往大于38度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陪培养出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

  • 标签: 血管,导管,感染
  • 简介:【摘要】 血管内导管是患者进行治疗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外界建立特定的联系,主要方式是将不同的导管通过患者的外周静脉或动脉置入其血管内。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血管内导管就是中心静脉置管 (CVC) 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进而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因此,现如今血管内导管已经成为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案和手段中的重要方式。导管相关性血栓即为在患者血管内壁或者导管外壁上形成的血凝块。血栓一旦形成,将会使得患者的治疗增加更大的风险,也将会产生更多医疗费用,对患者的身体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而血栓脱落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数据表明, CVC 患者发生血栓的基本概率范围在 2 . 18% - 33 . 00% , PICC 患者发生血栓的基本概率范围在 2% - 26% 。基于此,探究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便对几种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预防导管 相关血栓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ICC导管堵塞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从2018年07月-2019年07月期间在我使用PICC导管患者中随机选取32人,统计其导管阻塞情况,进而分析导管阻塞原因,相应的提出预防对策。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2例导管轻度堵塞,2例重度堵塞,分别占比6.25%和6.25%,分析其原因发现,PICC导管堵塞发生与护理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输液药物种类及性状、患者血液粘度等因素有关,正确的封管技术、封管液的使用、加强护理巡视、定期更换透明敷贴等对策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堵塞发生。结论:在充分使用发挥PICC导管作用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临床上PICC导管堵塞发生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护理管理,以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才能减少PICC导管的阻塞状况的发生,从而延长导管置管后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导管堵塞,原因,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1)、手术开始5 min(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5 min(T4)时记录SpO2。于T1、T3和T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O组T3时SpO2和PaO2升高,T3,4时A-aDO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 标签: 高频喷射通气 支气管镜检查 肺炎 通气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择取80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将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导管维护,研究组(40例)实施标准流程维护,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从置管所需时间来看,研究组比对照组短,P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 标准流程 导管相关性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导管敷贴组件和普通导管敷贴对外周动脉测压导管固定及对导管受压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我院ICU 2019年6月至12月期间行外周动脉测压患者1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1例采用作者发明的新型导管敷贴组件固定,对照组86例采用临床普通敷贴(无纺布或透明敷贴)固定,比较两组出现导管滑脱数量、受压处皮肤压力性损伤数量。结果 实验组发生导管滑脱危险性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导管固定受压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作者发明的新型导管敷贴组件固定外周动脉测压导管,发生导管脱出、移位及导管受压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减少。

  • 标签: 动脉测压 导管敷贴 固定 皮肤压力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