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90例的临床资料,作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评定和侧枝循环(Rentrop)的分级,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枝的循环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侧枝循环的呈正相关;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分别与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侧枝循环(Rentrop)分级与高血压病史、吸烟年数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侧枝循环形成相关,也与侧枝循环形成程度各危险因素如吸烟年数、高血压病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危险因素 冠心病 侧枝循环
  • 简介: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的时代,其发生率为1.2%。随着高压球囊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降低至0.7%。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是后果很严重,病死率高达20%-25%。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的时代,DES没有增加ST的发生率。2006年WCC/ESC的会议上Camenzind等公布的荟萃研究显示,4年的随访中第一代DES增加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 药物洗脱支架 Q波心肌梗死 严重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CTCA )检查的诊断意义。 方法 现对临床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展开研究,入院时间在 2019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间,选取其中 13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GAG ),以 GAG 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意义。 结果 CTCA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1.9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8.03% ;而 GAG 检查的狭窄占比率为 77.27% ,正常的占比率为 22.73% ,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 P < 0.05 ); CTCA 检查后的符合率为 93.21% 、特异性为 93.33% 、灵敏度为 91.18% ,。 结论 CTCA 检查结果和 GAG 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区别,且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我院以2021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66例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给予常规组传统诊断,观察组采取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和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准确率等指标上,观察组改善情况,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为临床诊断做参考数据,确保及时为患者治疗,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及其相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已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患者心肌桥厚度、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80例患者中,29例(69处)患者存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纵深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平均厚度为(3.16±1.24)mm,舒张期壁冠状动脉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5处,收缩期轻度狭窄6处,中度狭窄10处,重度狭窄4处。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出心肌桥厚度,通过重建技术可对其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 标签: 心肌桥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内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originofcoronary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 标签: 冠状血管畸形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冠状动脉CTA诊断患者,记录患者血管指标,判定该诊断技术对MB-MCA血管的诊断价值。结果 MB-MCA患者67例,具体类型:单一壁冠状动脉16例、2段受累16例、3段受累10例、LAD2,10例、钝缘支段9例、第一对角支6例;CTA可有效判定浅表型MB-MCA以及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MCA狭窄程度。结论 冠状动脉CTA技术可有效检测患者MB-MCA指标,以及MB-MCA冠脉形态。

  • 标签: 冠状动脉 MB-MCA CTA 血管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ele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EB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联性.方法2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EB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所有EBCT图像均经三维重建显像,按照AHA分段方法进行分段,每套重建显像血管分成左主干(leftmainartery,LM)及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LAD)、左旋支(leftcircumflexartery,LCx)、右冠脉(rightcoronaryartery,RCA)各近、中、远三段共10段血管,由2名医生对LM和LAD、LCx、RCA的近、中段共168段血管进行分析,其结果与CAG结果对比,比较EBA与CAG所示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在16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有147段(87.50%)EBA能够清楚显像,其中LAD近段和中段清晰显像的百分比都为95.83%,而RCA近段和中段分别为91.67%和58.33%,LCx近段和中段为91.67%、79.17%,而在168个近段和中段血管中CAG全部清晰显像;如果以>50%狭窄作为有意义狭窄,则EBA与CAG比较发现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83.33%和92.13%,其中LM是100.00%和95.65%,LAD近段是100.00%和75.00%,LAD中段是82.35%和66.67%,RCA近段是80.00%和71.43%,RCA中段是50.00%和100.00%,LCx近段是75.00%和90.00%,LCx中段是33.33%和28.57%.结论EBA是一种无创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它对LM及LAD近段和中段狭窄诊断的准确性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筛选或疗效随访的监测手段.

  • 标签: 电子束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造影结果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在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6例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结果806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查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1例,其中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13例,左侧冠状动脉开口异常8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变异 体层摄影术 双源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2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分析,评定疾病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正常者14例(11.1%),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112例(88.9%),其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开口异位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例。受累血管151支172处,累及单支血管者35例(31.3%),累及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者77例(68.8%)其中,重度狭窄及闭塞68处(占39.5%)。结论冠状动脉DSA造影能够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类型、部位,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DSA
  • 简介:摘要冠心病在我国是多发且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非对比增强冠状动脉MRA(CMR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无对比剂、无辐射及多参数成像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本文回顾总结非对比增强CMRA临床应用现状及优势,阐述CMRA当前技术现状,介绍CMRA目前研究的技术热点,主要讨论采集加速技术、填充方式、运动校正等方法,同时展望CMRA在冠状动脉高分辨率、冠状动脉管腔及血管壁和其生理量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冠心病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技术逐步发展成熟,临床需求日益增长,但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仍有待推广。本文介绍CMRA成像技术的主要进步及发展,浅析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机遇和挑战,以期推动该技术的普及及合理临床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阈值下基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图像测得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测量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基于CCS方法测量FAI的可行性并探索合适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CT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纳排标准筛选后,非钙化斑块组纳入122例冠状动脉仅有非钙化斑块的患者,包含144支病变血管;无斑块组纳入97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包含186支正常血管。使用Perivascular Fat Analysis Tool软件勾画CCS和CCTA图像的冠状动脉并设置相应的脂肪组织阈值,软件自动生成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的感兴趣区,并计算出FAI。CCS图像设置4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185~-25、-180~-20和-175~-15 HU);CCTA图像设置1种脂肪组织阈值(-190~-30 HU)。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量FAI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CCS与CCTA图像测量的血管周围FAI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其相关性。结果(1)2名医师基于CCS及CCTA图像测得的FAI具有较好的组内及组间一致性;(2)阈值取-185~-2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4.15±5.99)和(-83.83±5.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P=0.429);且无斑块组基于CCS和CCTA图像测得的FAI分别为(-83.41±5.75)和(-83.84±6.25)HU,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0);(3)阈值取-190~-30、-180~-20和-175~-15 HU时,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基于CCS与CCTA图像测得的FA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非钙化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不同阈值下基于CCS图像测得的FAI与CCTA图像所测得的FAI均呈中度相关。结论基于CCS图像测量FAI具有可行性,合适阈值为-185~-25 HU。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脂肪衰减指数 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