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对照50例,112例肝硬化患者并进行Child分级。应用方差分析,研究CHE、TBA及PT在不同Child分级组别中的评价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TBA明显升高,PT延长,而CHE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测定CHE、TBA和PT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胆碱酯酶 总胆汁酸 凝血酶原时间 肝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比伐卢定是2000年被FDA批准上市的抗凝血药物,它通过直接抑制凝血发挥抗凝作用,已被批准应用于PCI/PTCA、HIT/HITTS、ACS等领域。现有研究表明比伐卢定在临床抗凝治疗中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用于常规治疗方案(肝素与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的替代治疗,而且可以降低出血风险和死亡率。本文主要介绍凝血直接抑制剂比伐卢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总结分析其安全性及经济效益,并且结合国内临床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国内的临床运用前景。

  • 标签: 比伐卢定 凝血酶抑制剂 临床研究 经济效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抗凝血III(AT-III)活性的测定在脓毒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医疗记录,住院患者共126例,其中脓毒症患者78例定为A组,普通感染者48例定为B组,另选取未感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50人定为对照C组,检测并记录各组受检者血浆抗凝血III(AT-III)活性,比较各组AT-III活性。结果与B、C两组相比较,A组AT-III活性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AT-III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脓毒症的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浆抗凝血III活性明显降低,AT-III活性的检测对于脓毒症的早起诊断与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抗凝血酶II 脓毒症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指在高血压情况下所发生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并且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病率三高。一般认为脑出血后损伤主要为血肿占位效应,但经过临床上予以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效果较差,尤其无法改善远期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病理机制包括脑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等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变、血肿周围半暗带形成、颅内高压及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等1。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对神经组织有损伤作用,并且通过使用凝血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凝血作用及其对远期神经损伤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将凝血在脑出血病中的作用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将把凝血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能更加系统的了解凝血在HICH后对神经组织的损伤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凝血酶 神经毒性
  • 简介:目的:根据血栓的形成机制,对凝血的直接抑制而成为对抗静脉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一线抉择,受到临床和患者的关注。本文总结直接凝血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与临床评价。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在大量临床研究中,直接凝血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相对华法林而言,其更特异地抑制血栓的形成,抗凝作用快,抗凝效果与剂量有良好的相关性,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无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标志一个新颖抗凝治疗里程的开始。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静脉血栓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42例医源性股动脉PSA患者根据瘤体大小、瘤口大小、瘤颈长短、瘤颈部血流速度及患者情况,选择局部压迫法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进行治疗。结果:19例瘤体体积及瘤口直径较小、瘤颈长度较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全部成功压闭;23例瘤体体积及瘤口直径较大、瘤颈长度较短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法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治疗1或2次,瘤腔成功闭合。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法或联合瘤体内注射凝血治疗医源性股动脉PSA安全实用,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介入诊疗术所致医源性PSA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股动脉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内交替注入凝血与蒙脱石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5~10ml生理盐水加凝血500μ与蒙脱石交替胃管注入治疗,采取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做好胃管给药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8例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97.3%。结论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酶 蒙脱石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抑制物抗凝血III(AT-III)、蛋白C(PC)的活性变化对血栓性疾病的影响,以期探讨在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栓形成性疾病、妊高征、糖尿病及其对照组血浆中抗凝血Ⅲ、蛋白C的活性。结果(1)血栓形成性疾病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2)正常孕妇和正常非孕妇比较AT一Ⅲ、蛋白C活性有差异但无显著意义(P<0.05),而妊高征者与正常孕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糖尿病无并发症组AT一Ⅲ、蛋白C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AT一Ⅲ、蛋白C的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检测AT一Ⅲ、蛋白C在易栓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AT一Ⅲ 蛋白C 血栓形成性疾病 妊高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与凝血联合应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止血效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在基础治疗措施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观察组给予泮托拉唑、凝血。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出血/止血情况,确定止血所用时间,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观察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观察组患者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症状缓解率及溃疡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83.33%,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与凝血联合应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是基层医院对消化性溃疡出血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出血 泮托拉唑 凝血酶 溃疡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对CRRT滤器凝血的影响。方法选80例次,将其分三组不输血为常规组;输与不输时血流速不变、输血速度正常为对照组;输血比不输时血流速加快、输血速度减慢为实验组。比较常规组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无差异。结果常规组及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RT输血易发生滤器凝血,可加快血流速、减慢输血速度减少其发生。

  • 标签: CRRT 输血 滤器凝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毒蕈中毒患者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与正常对照的差异,观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发展。方法采用ACL-3000plus自动化凝血仪,发色底物法及免疫学等方法,对14例毒蕈中毒患者总共34份血浆标本测定凝血、抗凝、及纤溶的各项指标,再根据其标本采取日期进行处理,采用统计t-检验计算各项指标均值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显著性,观察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毒蕈中毒引起的出凝血指标改变,表现为PLT显著降低,PT延长,INR>1.6,TT延长,D-二聚体升高,同时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性增强,表现为AT-ⅢC下降,α2-PI活性下降,t-PA活性增高,Pig活性增高,各项指标随病情变化和临床治疗出现动态变化。

  • 标签: 毒蕈中毒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的含量变化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发生的关系,为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并为胃癌术后的复发与转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了正常对照、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癌术后各30例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中的PGⅠ、PGⅡ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均略为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两者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PGⅠ、PGⅡ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对胃炎、胃溃疡、胃癌及术后的诊断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炎 胃溃疡 胃癌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胰蛋白酶原-2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1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大肠癌39例、大肠腺瘤35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的血清胰蛋白酶原-2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胰蛋白酶原-2水平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绘制出胰蛋白酶原-2含量ROC曲线,以1.25μg/L为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54.00%和83.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结论血清胰蛋白酶原-2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可作为大肠肿瘤性病变早期筛查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肠肿瘤 胰蛋白酶原-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00例次无肝素血液透析期间出现透析器内凝血的护理对策,提出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减少凝血的发生。

  • 标签: 无肝素血液透析 凝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