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工法与仪器法对凝血时间测定的比较。方法选取正常体检者和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肝炎患者和口服华法林患者,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样品各20份样品进行凝血时间测定。结果PT精密度结果比较,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重复对同一混合血浆测定,结果表明精密度比较,仪器法高于手工法。对三组不同方法测定的PT结果进行比较,健康体检者与肝炎患者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无显著差异P>0.05。口服华法林组两种方法对比仪器法与手工法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仪器法以纤维蛋白转变瞬间出现的浊变为测定终点信号,不损伤纤维蛋白的形成,灵敏度较高,测定凝血时间使用仪器检测可以提高正确性和精确度。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手工法 仪器法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时间(PT)测定在肝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进行PT测定的肝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60例患者PT测定报告作为依据,针对性给药进行抗凝血治疗后,显效3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结论凝血时间测定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规范化操作,可为肝病临床抗凝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确指导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加以重视。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肝病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时间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检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参数,能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诊断中血清异常凝血检测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肝癌患者110例,将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将55例非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血清异常凝血(PIVKA-Ⅱ)、AFP水平,采用PIVKA-Ⅱ和AFP诊断方法对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准确性验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VKA-Ⅱ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IVKA-Ⅱ检测的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高达87.27%,明显高于AFP检测的67.27%,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应用血清异常凝血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 原发性肝癌 临床诊断 AFP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是否出血分成两组,A组30例为出血者,B组50例为未出血者,另择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都施以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作出比较。结果病例组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参数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进行检验,能够充分了解其肝功能损害与出血的情况,并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检验价值 肝硬化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选法从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录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抽选40例,作为观察探讨对象,分为肝硬化组,并于同期选取4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凝血原时间与血小板的检验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能够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来,在评估肝硬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时,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行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02~2016.01)期间,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参与本次研究的6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对比组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大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结果研究组肝硬化疾病患者经检测的大血小板压积为(0.19±0.03)%,血小板计数为(67.55±15.08)×109/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20.53±2.60)fl,凝血时间为(21.39±2.52)s,均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行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实施。

  • 标签: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诊断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疾病患者,共计90例(研究组),2016年9月~2017年9月是收治时间,另选取同期健康受检人员(9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凝血时间测定和血小板检验。分析组间研究对象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凝血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疾病患者予以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能够获得更为科学的临床检验结果。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肝硬化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50例来我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术后大量出血(>500ml)患者20例,正常出血(≤500ml)30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排除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的PT进行测定,并采用PT、凝血时间比值(PTR)及INR报告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PTR、IN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4h大量出血患者的PT、PTR、INR均明显高于术后24h正常出血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能够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因此我们建议各基层医院应据此作为观察指标,并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肝脏疾病患者血浆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查证法 , 随机选取我院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收治的 25 例 肝脏疾病 患者,选择同期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液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和正常组在 PT、 APTT、 FIB的数值对比分别为 (13.6±1.3 )VS (20.9±1.7) 、 (29.1±1.2) VS (25.1±2.1) 、 (3.1±0.4 )VS (2.2±0.1) ,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 PT 、 APTT 、 FIB 作为临床检验肝脏疾病的有价值的参考, FIB 单独检验正确率明显 低于 PT 、 APTT 单独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肝脏疾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类型肝脏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浆凝血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健康患者与84例确诊为肝脏疾病的患者,对于患者血浆凝血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在各类肝脏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与PT、APTT以及FI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指标中肝脏疾病PT增高程度为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轻、中度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结论在肝脏损伤的观察中血浆PT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在临床上对患者肝脏的损伤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孕妇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及凝血四项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健康妊娠妇女及同期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性疾病的15例妇女,以及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8例妇女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分别将健康妊娠妇女列为试验组,将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疾病妇女列为疾病组,将体检妇女列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试验组孕期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比对照组要高(P<0.05),试验组孕期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都比疾病组要低(P<0.05)。结论静脉血栓孕妇在孕期的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功能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对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与凝血四项实施动态监测,有利于诊断与预防静脉血栓。

  • 标签: 静脉血栓孕妇 血浆D-二聚体 炎性因子 凝血酶原四项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凝血标本,第一次检测时,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TT检测不出或者结果明显异常,将凝血标本再次离心并重新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比较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结果。结果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的PT、APTT、FIB差异不大(P>0.05),而T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时间测定有显著影响,检测时需引起重视。

  • 标签: 凝血标本 离心不全 凝血酶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凝血是为白色或微黄色非晶形冻干粉剂,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当口服凝血后,立即与上消化道裂开的血管创面接触,立即在血管裂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外流,达到止血的目的。故采用凝血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简单、安全、快捷的方法。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凝血酶 止血芳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60例无典型特殊性的残胃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60例患者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补充血容量干预,按照病情实行对症治疗并放置胃管。常规组采取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凝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00%),数据差异突出,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数据差异突出,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疗效显著,能够以更短时间恢复恢复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临床治疗价值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残胃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喷洒凝血(胃镜下)对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例,时间在 2016.4-2018.4,其中对照组: 50例,基础治疗;观察组: 50例。基础治疗 +胃镜下喷洒凝血,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明显高于对照组 82.0%的治疗总有效率( 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基础治疗同时实施胃镜下喷洒凝血,有利于提高止血成功率,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镜下喷洒凝血酶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残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残胃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单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61%和92.68%,复发率分别为17.07%和2.44%,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2%和12.2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残胃出血采用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残胃出血 疗效
  • 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 分析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抗凝血Ⅲ(AT-Ⅲ)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症33例;稳定性心绞痛39例;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AT-Ⅲ活性水平。结果三组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6.79,P=0.000);两两比较,急性冠脉综合症组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T-Ⅲ活性水平明显降低,检测AT-Ⅲ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有益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冠心病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