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护理要点。结果45例患者出院时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复查颈动脉超声示颈动脉通畅程度好。术后恢复期切口皮下血肿1例,围手术期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术后周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洼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4-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前交通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标签: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方法对于心内科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15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AG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比对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T≧1.0mm以及斑块形成的比例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颈动脉评分系数和斑块数量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动脉斑块者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4.2%(81/86),特异性为57.8%(37/64),阳性预测值是75%,阴性预测值是8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预见的有效的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 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21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左侧颈动脉狭窄、右侧颈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亚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亚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具有相关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具有正相关性。②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膨式/球囊扩张式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有症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95%。结果1例术中发生同侧脑梗塞,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

  • 标签: 脑卒中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体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化学感受器性肿瘤,目前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方法,但因该肿瘤位置特殊,手术复杂,所以术前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是颈动脉体瘤目前术前诊断及评估的重要手段,现将颈动脉体瘤在超声、CTA、MRI/MRA及DSA等各种影像学上表现做如下综述。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美国波士顿Massachusetts医院Jones等研究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的效果。他们分析了2003年至2014年血管质量计划(vascularqualityinitiative)数据库里的患者资料,比较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主要结局有出血再次手术和梗死性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心肌梗死]。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围手术期 出血 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QUALITY
  • 简介:摘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2%。而随着CTA的广泛使用,以及CTA检查对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良好的显示,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而当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狭窄时,其治疗方式及预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合并颈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治疗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颈动脉狭窄治疗会诱发动脉瘤破裂,而动脉瘤治疗可能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其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可能大大增加。本研究对合并颈动脉闭塞以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发病率进行回顾,并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 标签: 未破裂动脉瘤,颈动脉疾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元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厚度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CA-IMT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IMT改变差值优于对照组,但由于疗程较短,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元安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瘀热互结证)有较好疗效,可以阻断粥样斑块的进展,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性好。

  • 标签: 元安汤 颈动脉粥样硬化 瘀热互结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血清中Hcy水平,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的内膜厚度、观察血管内是否有斑块及斑块的部位、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1.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2.在65例有斑块的患者中,首次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复发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3.血清Hcy浓度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愈高,颈动脉斑块愈趋于不稳定,呈密切相关关系;颈动脉彩色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征,能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 标签: 颈动脉 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脑卒中的发病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早期识别颈动脉血管形态和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对于评估脑卒中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图像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而颈动脉血管中心线提取是观察血管形态和定量分析斑块成分的基础。本文针对磁共振黑血图像的特点,在管状结构滤波预处理和阈值分割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树枝搜索算法提取血管中心线,并在7套磁共振黑血图像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算法对于颈动脉血管大部分区域能够有效提取中心线。

  • 标签: 颈动脉 磁共振图像 树枝搜索 中心线提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最近两年在我院住院的50例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同期住院无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下肢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腔的狭窄、闭塞以累及下肢远端动脉为明显。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率高,是一种无创、实用性强的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Ⅱ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