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36例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准备,术后重视患者体位与活动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加强颅内高灌注症状、低血压等的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保证手术成功。36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其中2例出现高血压,2例颅内高压,8例现低心率及低血压表现,1例出现脑梗,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3-10天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护理 血管痉挛 脑缺血发作
  • 简介:拜读了曲乐丰医生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名称的商榷》一文~[1],令人精神一振,颇有同感。曲乐丰医生致力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的普及,并为此做了许多工作,笔者非常赞赏和肯定。自CEA开展以来,欧美国家方兴未艾,而中国一直不温不火,迄今国内手术例数并不多。笔者以为,手术名称固然重要,也确与医生和患者对这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有

  • 标签: 手术名称 ENDARTERECTOMY CAROTID 血管外科 令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超声(CAU)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提高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5例患者72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或闭塞血管进行CAU与TCCD检查,分析单独CAU、单独TCCD、CAU+TCCD与DSA结果比较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单独CAU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准确率89.6%,诊断颈动脉闭塞准确率91.7%。单独TCCD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准确率75.0%,诊断颈动脉闭塞准确率75.0%。CAU联合TCCD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准确率95.8%,诊断颈动脉闭塞准确率100.0%(p<0.05)。结论CAU与TCCD结合可以提高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准确率。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经颅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同期非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对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颅外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颅外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希腊学者Papakostas等报道了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牛心包补片的早期及远期结果。他们回顾性分析了过去12年中单中心使用牛心包补片缝合的238例患者(256例次)CEA的数据,统计分析了补片相关并发症(再狭窄、感染、动脉瘤生成)以及早期和远期(12~144个月随访)的临床结局。该组术后30d卒中发生率为1.2%(3/256),无一例死亡,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9/256),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4.3%(11/256)。

  • 标签: 远期结果 临床结局 卒中发生率 再狭窄 血管缝合 损伤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对于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体检者中选取80例可疑动脉硬化者,对其分别进行动脉硬化检测与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单用组与联合组对于动脉硬化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联合检测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7%、90.91%、89.19%、93.02%,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组(P<0.01)。结论动脉硬化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动脉硬化相对于单用动脉硬化检测或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硬化检测 超声多普勒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具有完整临床数据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DSA特征。结果DSA表现为造影剂自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分支溢人海绵窦,海绵窦及眼静脉等早期显影,并且可清楚的观察到瘘口位置、大小、静脉引流及侧支代偿情况。结论脑血管造影是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金标准,并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海绵窦 动静脉瘘 脑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狭窄 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查过程中运用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选出63例患者病历,该组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从患者病历中选出47例未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比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了解患者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和斑块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共有54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85.71%;而对比组患者中则有17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45.9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病例数也要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方法对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进行检查具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准确对动脉狭窄和斑块的位置进行确定,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治疗的可靠数据,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

  • 标签: CT 血管造影技术 颅颈动脉 狭窄 斑块 检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3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颈动脉阻断时间在13~22min,平均(15.28±5.89)min;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79.58±11.15)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75.8±12.54)mL。术后有31例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消失,5例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护理配合的重点和难点是术前了解患者病情和手术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用物准备齐全;术中洗手护士传递器械及时、准确、迅速,同时用肝素盐水反复冲洗颈动脉管腔防止再栓塞;巡回护士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及时合理用药,是保证手术顺利取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54例进行CEA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54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出院时症状明显改善。经3个月一2年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有效的控制血压,严密的病情观察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早期发现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颈内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B超检查,对照组患者DAS血管造影检测。结果110例患者中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有47例、53例、10例;B超检测发现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37例、46例、6例,DAS血管造影检测发现轻度颈动脉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39例、47例、7例,二者在颈内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对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检查无创伤、便于操作、可重复检查,而且费用较低,对早期发现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B超 颈内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认知功能与颈动脉斑块、CRP、Hcy及脑白质病变等相关性。方法将60例脑梗塞认知损害患者作为试验组和同期住院无认知损害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血清CRP及Hcy水平、WML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及Hcy水平均有升高,试验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但是试验组颈动脉斑块异常水平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CRP、Hcy及WML是急性脑梗塞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认知功能 颈动脉斑块 CRP Hcy 脑白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总积分(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代谢紊乱对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的306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行颈部多普勒彩超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流情况及血脂、胆固醇、血液粘度变化。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比较,颈动脉血流量有变化,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脂、胆固醇、血粘度无明显变化(P>0.05);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血流量、血脂、血粘度均明显改变,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1);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患者血脂、胆固醇、血粘度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血脂紊乱,将增加其对颈动脉血管的影响,增加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 标签: 高血压 血脂紊乱 脑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接收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82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途径给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颈动脉滴注给药治疗方式,两组均使用相同剂量的红花注射剂,10次为一个治疗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使用颈动脉滴注药液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能力,并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脑梗塞后遗症 颈动脉滴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检出率及其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出斑块,分析斑块与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78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斑块者49例,占总数的62.8%,其中不稳定斑块者20例,稳定斑块者29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各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影响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检测斑块,对合理干预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均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