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40例前列疾病患者,其中前列癌(Pca)38例,良性前列增生(BPH)72例,和60例健康人群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PSA值的测定。结果BPH组、PCa组与正常对照组PSA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SA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情况可大大提高了对PCa诊断的特异,为PCa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 标签: PSA 列腺良恶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特异抗原(PSA)对前列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60例的血清PSA,其中前列癌44例,前列良性增生98例,不合并前列疾病的其他肿瘤28例,正常男性90例。结果前列癌病人血清PSA明显高于正常男性,其他肿瘤及前列增生病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正常男性,其他肿瘤及前列增生病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前列癌的阳性符合率为95.4%,特异度为84.2%。结论PSA前列癌的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癌 肿瘤 正常男性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病人 诊断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直肠指检和尿道膀胱镜检对血清前列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freeprostatespecificantigen,FPSA)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32例前列增生患者测定前列直肠指检和尿道膀胱镜检前后的血清前列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FPSA)的水平变化.结果血清前列特异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的水平在前列直肠指检后分别为(3.015±1.072)ng/ml、(1.974±0.678)ng/ml,显著高于前列直肠指检前的水平,分别为(2.852±1.027)ng/ml、(1.724±0.596)ng/ml(P<0.005).同样,血清前列特异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水平在尿道膀胱镜检后分别为(3.02±0.911)ng/ml、(1.787±0.505)ng/ml,也显著高于尿道膀胱镜检前的水平,分别为(2.873±0.997)ng/ml、(1.575±0.498)ng/ml(P<0.005).结论前列增生患者在前列操作后应当给予护理干预.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直肠检查 尿道膀胱镜检 护理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列抗原(f-PSA)总前列特异抗原(t-PSA)比值在前列癌(P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150例正常人,25例前列癌和80例前列增生患者血清f-PSA和t-PSA,并求得f-PSA/t-PSA比值。以f-PSA/t-PSA比值<0.01作为对PCa的诊断指标,其特异和阳性预测值高于f-PSA和t-PSA(P<0.001)。结论f-PSA/t-PSA比值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大大提高诊断特异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列特异抗原(fPSA)比率(fPSA/tPSA)即%fPSA在鉴别诊断前列癌与良性前列增生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泌尿外科200例住院、门诊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tPSA、fPSA,并计算%fPSA。将其分为健康组、前列良性增生组及前列癌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列癌组与健康组和前列良性增生组的%fP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良性增生组和健康组%f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SA值结合临床情况为前列良性增生与前列癌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tPSA处于灰色区域内时。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率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前列特异抗原PSA)检测常规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被应用,以用来筛查前列癌发生的可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检查对于那些最终没有发生前列癌的老年男性逐渐失去诊断与治疗的价值。Schaeffer等学者评价了不同年龄的老年男性PSA前列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此来讨论何时停止PSA的筛查是安全的。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常规检测 老年人 年龄 老年男性 前列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增生症手术前后血清前列特异抗原(PSA)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前列增生症患者8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PSA,采用B超检查并根据公式估算前列体积,在术后2个月抽血复查SPA,并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手术后血清PSA不同程度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列特异抗原的变化可以为前列增生症提供诊断和治疗参考。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 体积 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辛伐他汀-9前列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的关系。方法对54例辛伐他汀组服用辛伐他汀6个月和7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服药前后血清总前列特异抗原(t-PSA)、血清游离前列特异抗原,总前列特异抗原(f/t-PSA)、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的观察。结果服药前两组比较.除总胆固醇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比较,PSA、f/t-PSA、总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1。服药前后两组分别比较,辛伐他汀组服药后较服药前PSA、f/t-PSA、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沪〉0.05)。服药前后t-PSA、f/t-PSA、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差值在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辛伐他汀可以降低血PSA水平,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辛伐他汀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中老年
  • 简介:【摘要】前列特异抗原PSA)是前列癌的一个肿瘤指标。由前列腺体以及基质细胞产生的蛋白活性物质,包括进入精液内和少量进入血液内的总前列特异抗原,后者包括结合前列特异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该文高龄患者前列肥大,多次尿路感染,总前列特异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升高,一度认为患前列癌并放弃治疗。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经行超声引导下前列穿刺术,病理检查得以排除前列癌。该病例提示,尿路感染出现时,可损伤前列体,常伴前列特异抗原升高,核磁共振( MR)检查提示前列增大伴右外周带异常,容易怀疑为前列癌。良性病变时,总前列特异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抗原经消炎治疗后往往趋于正常,恶性病变时,不变或趋向更高,因此前列特异抗原动态检测,可资鉴别良恶性病变。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穿刺术,通过病理确诊排除良恶性病变,以避免加重患者焦虑等心理压力和误诊。前列癌诊断主要依靠经直肠彩 B 引导的前列穿刺活检 [1]。

  • 标签: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癌 动态检测 前列腺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前列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在前列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前列癌(PC)患者86例、前列增生(BPH)患者112例、健康人60例进行血清f-PSA、TPSA进行检测,计算f-PSA/TPSA的比值,对检测数值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受检者血清f-PSA及TPSA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C组与BPH组比较,f-PSA及f-PSA/TPSA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SA值升高不明显时,若以PSA>4.0μg/L作为早期诊断PC的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均较低,前列癌患者血清前列特异抗原明显高于前列增生组和健康组(P<0.01)。结论血清前列特异抗原作为前列癌的监测指标,临床常用于前列良性与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可提高前列癌的诊断率,并对前列癌的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癌 应用
  • 简介:摘 要:近些年来,前列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因此,找出前列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并优化前列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前列特异抗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早期病例的筛查, 从而对早期患者做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前列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本文粗略分析了近些年前列癌的发病趋势, 并引用国内知名专家的资料进行研究, 对前列特异抗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前列腺恶性肿瘤,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锡地区不同年龄段健康男性前列特性抗原血清浓度的分布水平。方法收集2003年-2014年9226名男性健康体检者资料,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年度健康男性血清PSA浓度的分布。结果9226位健康男性PSA平均血清浓度为(1.239±0.022)ng/ml;7组健康男性PSA血清浓度分别为4.329±0.932、2.848±0.261、1.699±0.067、1.248±0.027、0.981±0.016、0.949±0.020、0.845±0.035ng/ml。7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无锡地区健康男性PSA平均血清浓度分别为(1.460±0.137)ng/ml,(1.396±0.050)ng/ml,(1.206±0.025)ng/ml,其中2007-2010年与2011-2014年无锡地区健康男性PSA平均血清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锡地区健康男性年龄在50岁后PSA血清浓度逐步上升,近四年PSA平均血清浓度呈下降趋势,PSA血清浓度正常参考值的制定应考虑年龄、时间等因素。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血清浓度分布
  • 简介:摘要:前列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的男性以前列癌死亡的患者较多,在社会发展下随着人类老龄化进程的提升患有前列癌的男性越来越多,为了对这种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在社会发展下就采用了核素靶向治疗技术来进行前列癌治疗。核素靶向治疗技术是以前列特异抗原为靶点展开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由于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所以在当前的医学行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 标签: 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精准治疗,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直肠超声与前列特异抗原检测联合诊断前列癌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10月收治疑似前列癌患者70例为例,分别使用经直肠超声检测以及经直肠超声与前列特异抗原检测联合检验,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单一诊断与联合诊断效能。结果:①70例疑似前列癌患者,前列癌检出率77.14%(54/70),前列特异抗原含量(65.48±20.48)ng/ ml,非前列癌22.86%(16/70),前列特异抗原含量(16.39±5.40)ng/ ml(t=15.825,P<0.05);②经直肠超声+前列特异抗原联合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数据高于单一经直肠超声诊断数据(P<0.05)。结论:在前列癌疾病诊断过程中使用经直肠超声联合前列特异抗原检查,其检验效能显著提升,值得临床疾病诊断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经直肠超声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诊断 前列腺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Ferr)与前列特异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27例前列癌(PCa)患者作为PCa组,另选取同期34例健康男性体检者纳入对照组、25例前列良性病变患者纳入良性组,三组研究对象全部行Ferr、总前列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特异抗原(fPSA)水平,并计算fPSA / tPSA比值。结果 PCa组的Ferr、tPSA、fPS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与对照组,fPSA / tPSA明显低于良性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列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与前列特异抗原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癌 血清铁蛋白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慢性前列炎诊断中血清总前列特异抗原(TPSA)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1日~2022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前列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分为前列增生组、Ⅱ型组、IIIa型组、IIIb型组以及Ⅳ型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再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均接受TPSA检验,对比不同组受检者TPS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PSA水平以及TPSA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检者的(P<0.05);前列增生组组患者的TPSA水平以及TPSA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中其他组别的(P<0.05)。结论:在慢性前列炎诊断中TPSA的应用价值显著,在该疾病的临床分型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临床分型鉴别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