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敦煌文献《伍子胥》现存的抄本均为残本,但大体的故事情节、细节、人物活动都已反映了出来,其对元明通俗文学相关题材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对戏曲。元明戏曲中现存的李寿卿《说专诸伍员吹箫》(以下简称《伍员吹箫》)、郑廷玉《楚昭公疏者下船》(以下简称《疏者下船》)、无名氏《伍子胥鞭伏柳盗跖》、无名氏《十八国临潼斗宝》、梁辰鱼《浣纱记》、孟称舜

  • 标签: 伍子胥变文 戏曲家 疏者下船 元明 临潼斗宝 浣纱记
  • 简介:唐代幕府与唐代小说的繁荣关系甚密。首先,幕府聚集了大批气类相投的文士争相参与小说创作;其次,幕府业余生活丰富、宴饮聚会频繁、幕府闲谈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再则,幕府文人因入幕、出幕、聘问等原因,出入于使府、馆驿中,其流动性为素材搜集、小说传播带来方便。

  • 标签: 唐代幕府 唐代小说 创作 传播
  • 简介:《王昭君》的创作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史料可以推断其创作于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昭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并赋予昭君悲剧性女性像色彩。作为一种庶民文学形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民众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

  • 标签: 《王昭君变文》 敦煌 吐蕃 庶民像
  • 简介: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其学说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学术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唐代前后的《经籍志》发现,由唐至宋,《孟子》一书的地位由子部升为经部,就是周予同先生所说的“孟子升格运动”,而唐代是其转变之前的积蓄期。笔者即以此为基点,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于唐代的《孟子》学作一简略的叙述。

  • 标签: 唐代 孟子学 转变 述略
  • 简介:河南文学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出现了众多的大家和杰出的作品。究其原因,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文学底蕴的深厚奠定了厚积薄发的基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促进了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众多又各具风采的文学家族使创作队伍规模壮大;文坛领袖的提拔、引导提升了河南作家的地位与创作水准。

  • 标签: 政治 文化 文学 自然地理 文学家族 文坛领袖
  • 简介:唐代的诗人中,杜审言堪称“犀利哥”,不过他用于秒杀世人的利器不是眼神,而是话语。他说话,可谓针针见血,句句着肉,锋利无比。因此,更准确地讲,他是个“毒舌哥”。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夺目的一代盛世,唐代开放、洒脱的社会氛围使得饮酒作诗之风盛行,唐人在对饮酒器具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要求上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个时代充满着新奇的陶瓷酒具、精美绝伦的金银酒具、珍贵的玉石酒具。

  • 标签: 酒具 唐诗 器型 唐代
  • 简介:英藏《董永》是敦煌文献中极具俗文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写卷.尽管该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诸如“孤儿”、“至孝”、“感天”等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我国传统民俗与民族的信仰的文化信息几乎没有改变.在董永故事中,“孤儿”经验的痛苦召唤着人类最初的良知与恻隐,孤儿对“天”的诉求,更无限地触及着人们的孤儿情结与渊源久长的弱者经验.《董永》依然延续了“孤儿”文学这一主题,强调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是一个需要上天关爱与呵护的对象——“孤儿”;至于董永“卖身葬父”最基本的价值则在于“至孝”;董永“至孝”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的感恩,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重要目的,即“感天”,取得具有血缘关系的祖神或者称之为“天”的佑护.

  • 标签: 董永 至孝 孤儿 感天
  • 简介:1李志醒来后感觉头痛欲裂,像是被利器劈开。现在,酒已经喝干了,酒瓶歪歪斜斜地在桌子上滚动,随时发出玻璃碰撞的声音。和他喝酒的那个人也不见了。李志头晕脑胀,整个世界正在他的面前旋转。这时,一个服务生像是从海底冒出来,拿着账单,恭敬地说:"先生,您是不是现在结账?"李志浑身上下乱摸一气,但没有找到钱包。这时他才有点清醒,他想,难道我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他有点着急,于是又摸了一遍,结果是一样的,还是没有找到。

  • 标签: 服务生 酒瓶 钱包 头痛 账单 结账
  • 简介:<正>我的表弟,脸蛋圆圆的,丹凤眼,短头发,看上去不像调皮的男生,反而像个俏皮的小姑娘。表弟的性格说,刚才还是坚强的狮子王,转眼间就变成了软弱的小老鼠,一眨眼就跑得没了影子。刚才还落落大方,现在,倒变成了小气鬼。表弟的脸变得也快,刚才还满脸堆笑,脸都快堆成小山了。突然,一个雷冷不丁就打到了我头上。这不是晴天霹(pī)雳(lì)吗?比如有一次,他送了我拍拍表,我高兴地接受了,但走的时候

  • 标签: 狮子王
  • 简介:近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收到一批公安局收缴的文物。其中有一方唐代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王卿儿祖籍、先祖及其生平等内容。本文依据墓志,利用现存文献资料以及近年来发现的唐人墓志,基本理清了王卿儿家族谱系。同时对墓志所涉及的人物王绍、王玄质、王倚等人的官职及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研究。既可互相对校,又可补史之阈。文中还对墓志中涉及的“太原祁人’、“京兆杜吖等略作探究,进一步证实了唐代世家大族太原王氏、京兆杜氏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通过对志中“东都绥福里”、“龙门原”等地名的考证,了解到王卿儿生前居住在位于唐东都洛阳城东南部的长夏门之东第四街街东,自南向北第五坊,西与南市相隔一坊、北距洛水相隔三坊的“绥福里”;死后葬于洛阳城南郊的家族墓地“龙门原”。

  • 标签: 洛阳唐代王卿几墓志
  • 简介:每一时代的每一种艺术都有着其时代特点和文化蕴涵。古往今来,鸳鸯一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抒情对象,在唐朝更是受到广泛的喜爱,鸳鸯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生活用品和艺术品上,以唐代金银器中运用得最多。另外,在玉器和陶瓷装饰纹样中也有鸳鸯形象,鸳鸯形象不仅寄寓着唐代人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歌颂赞美,同时,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反映了唐代艺术的丰富多彩。

  • 标签: 鸳鸯形象 唐代 纹饰 生活用品 艺术品 文化蕴涵
  • 简介:近来读到霍志军先生的《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这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唐代御史与文学》的基础上后续研究的又一部成果。早在作者2007年赴陕西师范大学跟随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时,其就有了一个更为长期、宏观的研究计划,因为"唐代御史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厚的选题。

  • 标签: 唐代 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 博士学位 作者
  • 简介:请把下面这些东西的英文名称写在圆圈里,使前一个单词只改变一个字母,就是后面的单词。

  • 标签: 英文名称 单词 字母
  • 简介:幼睁双眼羡蝴蝶少迈双腿追蝴蝶中挥双手绘蝴蝶老种双花纳蝴蝶踏青路上又遇蝴蝶,宁首驻足瞬间,一副律动的人与蝶之禅卷浮现……从昔日眼见繁华心似锦的愿景,再到明日空与不空心拿捏的宿归,人生就如一次次蝶的旅行,从一个梦想走向另一个梦想。回望渐行渐远的蝴蝶,仿佛依旧如影随形,泛起对生命时段的思义……人生是一种回归生命的质朴,是一种穿越繁华的涅磐,而蝶之变,人之生的过程才是最美好的驻足!

  • 标签: 涅磐 渐行渐远 思义 双花
  • 简介:长期以来,法制史学者普遍认为古代中国司法领域中恣意擅断大行其道.本文通过对敦煌出土的唐代实判的考察,发现唐代刑事案件的判案依据为唐律,民事与行政案件的判案依据分别为情理与政局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唐代司法官依据确定而一贯的准则进行判案,恣意擅断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

  • 标签: 擅断 判案依据 唐律 情理
  • 简介: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各国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基本上都是在引进与吸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思想却缺乏深刻的研究。本文拟从法制史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初略的探讨,并在搜集整理唐代社会保障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家庭、家族、乡里村社等社会自治组织和国家这四个层面,对唐代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唐代 社会保障 制度
  • 简介:唐代时山水画勃兴的重要阶段,也是题画诗歌和涉画题材是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唐诗》中留有一定数量的该类诗歌,为研究诗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也为历代学者重视,本文试就此二领域的近年来的研究做一个综合梳理。

  • 标签: 唐诗 题画诗 诗画关系 钱钟书 程抱一 浅见洋二
  • 简介:2003年,在辽宁省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基建工地发掘17座唐代墓葬,均为砖筑单室墓,墓向朝南,排列紧密有序。其中5号、8号、9号墓各出土墓志一合,墓主人分别为孙忠、孙则、孙道,证明此处为孙氏家族墓地,此墓地是辽宁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家族墓地。三方墓志记述了墓主人生经历和唐征高丽等历史事件,补正了史书阙漏讹误,是唐朝早期对少数民族逐渐加强管理的实物证据,为研究唐代营州的军事制度和民族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本文对以上三方墓志进行了释文和断句,并依据墓志理清了孙氏家族谱系。同时对墓志所涉及的人物孙则、孙道、孙忠、孙会等人的官职及相关问题,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了研究。文中还对墓志中涉及的唐招慰延陁、唐太宗征高丽、程名振击高丽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营州军事制度进行了考证。

  • 标签: 辽宁 唐墓 营州 军事制度 孙氏墓志
  • 简介:在经典的郊庙礼制中,“太祖”的地位极为重要。但礼制意义上的“太祖”,在唐代郊庙礼制中并非不言自明,而是经历丁从隐微不显到极於至尊的变化过程。唐初采用太祖虚位的六亲庙制,未明确确立宗庙“太祖”,其时景帝虽庙号“太祖”,实际并不具备礼制上的“太祖”含义。神龙时期,作为武氏七庙的对立面而建立的七庙之制,始以景帝为宗庙太祖,但终玄宗朝,景帝的太祖身份并没有在制度上得到实质体现。安史之乱後,伴随儒学在礼制重建中的影响增强,“太祖”开始逐渐取得经典礼制上的至尊地位,围绕“太祖”的礼制论争也构成了中晚唐郊庙礼制的核心论题。本文梳理这一历史过程,并尝试对相关礼制论争与制度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 标签: 太祖 宗庙 郊祀 礼制 中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