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nnerMongoliaSemi-AridGraslandSoil-Vegetation-AtmosphereSurfaceStudy,IMGRASS)”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九五”期间支持的跨学部重大项目。该项目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着眼于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温带半干旱草原区域中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参数化方案研究,理解在人类活动逐步增强背景下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的作用与反馈,定量了解中纬半干旱草原在温室气体排放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发展利用卫星定量遥感陆气相互作用的反演方法与集成。这一项目将由一项中尺度综合观测和几项研究课题构成,希望成为我国对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的独特贡献,亦为温带半干旱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对策依据。本文简要介绍IMGRASS项目的科学问题与实验计划。

  • 标签: 内蒙古 全球变化 温带半干旱草原 陆面过程参数化 地-气系统遥感
  • 简介: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ⅥM)模拟了全球陆地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AⅥM由相互耦合的两部分组成:物理过程,包括陆地表面水分和能量在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的传输;以及生理生态过程,如:光合、呼吸、干物质分配、凋落和物候等。全球的植被分为13类,土壤按质地分为6类。用EMDI提供的全球1637个包括不同植被类型的NPP观测点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NPP模拟的结果表明:全球陆地植被的平均NPP为405.13gCm-2yr-1,不同植被类型的平均NPP变化范围在99.58gCm-2yr-l(苔原)到996.2gCm-2yr-l(热带雨林)之间。全球年总NPP为60.72GtCyr-l,其中最大的部分为热带雨林,15.84GtCyr-1,占全球的26.09%。最大的碳汇是在北半球的温带。模式模拟的NPP在全球的空间和季节分布是合理的。

  • 标签: 碳通量 净初级生产力(NPP) 陆地生态系统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 简介:为了解干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方法的土壤种子库的变化模式,采用对不同处理地段(包括水平阶间坡面、自然坡面、沟底)和对照(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大小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区的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1)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对照区;2)修复区内第2年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第1年;3)水平阶间坡面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显著;4)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5)孔颖草和扭黄茅是种子库2大优势种。研究项目所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结构和物种组成。

  • 标签: 千热河谷 植被修复 土壤种子库 时空变化
  • 简介:为阐明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与土壤水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离心机法及定水头法分别测定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该地区植被措施下土壤的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吸力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θ=aS^b,且相关水平达极显著.参数a的大小与不同植被有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苜蓿>沙棘>天然草>杏树>柠条>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天然草与苜蓿最高,农田最低,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地居中.在同一吸力范围内,苜蓿的含水量最高,沙棘次之,天然草、柠条及杏树含水量基本相同,农田最低.在低吸力段土壤平均含水量为苜蓿>沙棘>农田>天然草>杏树>柠条,但除苜蓿及沙棘外,农田、天然草、杏树及柠条差异不大.在中吸力阶段,平均土壤含水量苜蓿>天然草>杏树,且苜蓿相对较高,随着土壤吸力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缩小.凋萎含水量除苜蓿最大,其次为沙棘和天然草,柠条、杏树次之,农田最低.

  • 标签: 黄土丘陵区 植被措施 土壤水分特征
  • 简介: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仪法(IRGA法)观测了中亚热带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比较了IRGA法与碱吸收法(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呈单峰曲线,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00~17: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3:00~7:00;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日呼吸速率,但明显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马尾松林对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降低程度高于板栗园和百喜草地,且对夏季的降低程度影响最大.而IRGA法和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为IRGA法的27.5%~218%,平均为76.2%.当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时,AA法比IRGA法高估了土壤呼吸速率;反之,AA法则低估了土壤呼吸速率.

  • 标签: 土壤呼吸日动态 动态密闭气室法 碱吸收法 红壤 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
  • 简介: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 标签: 大气CO2浓度 田间培养 土壤碳固定 土壤颗粒 稻麦轮作
  • 简介:坨梁位于太行山中北段,平山县北部,与阜平、五台县交界处,主峰南坨山海拔2281米。这里山高谷深,植被茂密,自然生态保持原始特色,从山谷到山顶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海拔1370米—1500米的沟谷生长有杨、柳、枫、椿等乔木;海拔1500米—1750米是由栎、槭、山杨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750米—1890米是由红桦、白桦、和松组成的混交林带;海拔1890米—2000米为落叶松组成的针叶林带;海拔20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植被。这里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是消暑避夏、科学考察的理想地区。

  • 标签: 植被垂直分带 落叶阔叶林 落叶松 植被覆盖率 自然生态 混交林带
  • 简介:调查鉴定了子午岭种子植物689余种,隶属94科,361属,其中裸子植物11种,双子叶植物559种,单子叶植物119种.子午岭主要植被类型为天然次生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有油松林、侧松林、辽东栎林、油松辽东栎林、油松山杨林、山杨林和白桦林七种.

  • 标签: 子午岭 植被组成 植被类型 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 植被分布
  • 简介:将边界层相似性理论同线性热力学理论结合,间接地以观测实验事实证明大气边界层内线性唯象关系是成立的,而且线性湍流输送系数同相应的线性唯象系数成正比关系.但实验事实表明,大涡对流的混合层线性唯象关系是不成立的,混合层内湍流输送过程是一种强的非线性过程.所以,对流边界层是一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区的热力学状态.地转风和热成风是一种大气系统特有的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交叉耦合现象,这是大气系统交叉耦合现象的一个实际例证.

  • 标签: 大气系统 线性热力学 线性唯象关系 湍流输送系数 大气边界层
  • 简介:文本提出了风景植被的含义,阐述了风景植被的发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分析了风景植被的宏观构景和微观信息特征。同时还以西安临潼骊山旅游区为例,介绍了风景植被的分类系统

  • 标签: 风景植被 植被文化 宏观构景 微观信息特征
  • 简介: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2000年,朱镕基总理在沙区视察时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自2000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防沙治沙的投入。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

  • 标签: 恢复林草植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防沙治沙工作 三北四期工程 沙化土地 退耕还林工程
  • 简介:论述了保护森林植被的意义,对森林植被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

  • 标签: 森林 植被 作用
  • 简介:杨树是中国速生丰产人工林主要树种之一。简单、准确的评价杨树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对人工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SNSA)在评价我国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方面已有成功的应用,本文首次应用该法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土壤样品的收集、理化特征分析、实验室预测与最佳施肥推荐、田间试验验证等过程,研究结果认为田间试验结果与实验室的预测一致,表明SNSA在评价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方面是可信的。结果表明,N和Zn是试验地区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且N的缺乏程度大于Zn。图2表3参13。

  • 标签: 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 杨树 限制因子 评价
  • 简介:土壤热泵机组与辐射板相结合,使辐射板内循环水温度不低于室内的露点温度,冬季辐射板提供整个室内的热负荷

  • 标签: 土壤热泵 应用于辐射 板系统土壤
  • 简介:曾经,这里留下过古老的绿色.只不过是满足人类生存繁衍的殉葬品。现在.这里创造了年轻的绿色.印映了人们重新觉醒起来的智慧和胆识。

  • 标签: 生态修复 植被建设 人类生存 繁衍
  • 简介:中原油田污水对环境污染严重,结合污水的特点,探索出氧化沟曝气与土壤植物系统结合的处理方案。过程由三级处理单元组成。一级单元除去大部分泥沙、悬浮物、漂浮物等固体物质;二级单元有机物借助好氧微生物和污水底部厌氧微生物作用而分解;三级单元利用土地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分解、吸收能力来处理废水。上述过程的处理效率达80%以上。

  • 标签: 氧化沟 曝气 土壤 植物系统 油田污水 污水处理
  • 简介:采用基于Kolmogorov1941串级湍流模型建立的调制湍流折射率谱模型、简单透镜成像系统传递函数的高斯函数近似和平方近似,从理论上分析了大气成像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研究了有限湍流尺度(湍流内、外尺度)对湍流大气中成像系统光学分辨率的影响.给出了成像系统长曝光光学传递函数和积分分辨率的近似解析关系.结果表明在采用大孔径成像系统成像时,应该考虑湍流尺度对大气系统成像的作用.

  • 标签: 分辨率 光学传递函数 大气湍流
  • 简介:本文对本底台《大气特种监测资料的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数据质量指标的确定等进行阐述,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时间序列检查、参数有效范围检查程序流程图,介绍了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同时,还提出了系统今后的发展和完善思路。

  • 标签: 特种监测 质量监控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