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绿色荧光蛋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靶向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自身免疫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10周龄雌性健康C57BL/6WT小鼠100只。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用视网膜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小鼠模型;实验C57BL/6WT小鼠尾静脉注射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小鼠眼前节的炎症情况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C57BL/6WT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11c、CD86表型。结果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建模后C57BL/6WT小鼠于注射后7~9d开始发病,12~14d发病达高峰,16~20d眼前节炎症自限性减轻,21d后眼内炎症逐渐消退、自愈;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建模小鼠EAU发病时间延长,炎症程度减轻;建模后的小鼠脾脏CD11c~+CD86~-细胞数量增加非常明显,经过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治疗后CD11c~+CD86~-细胞数量下降,至治疗后第15天仍未恢复至治疗前水平;EAU建模后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C)百分比下降,经过治疗后成熟DC百分比逐渐增加,在第15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RBP诱导的C57BL/6WT小鼠EAU有治疗作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DC等抗原呈递细胞,调节其成熟,从而抑制了EAU的进展。

  • 标签: 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因素在癫痫病因中的确立,癫痫与免疫的关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自身免疫癫痫是一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的疾病,但确定癫痫潜在的自身免疫病因至关重要。由于自身免疫癫痫对传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欠佳,而可能对免疫治疗有效。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免疫治疗干预是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儿童自身免疫癫痫的研究有限,本文就儿童自身免疫癫痫的概念演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作简要阐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癫痫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因素在癫痫病因中的确立,癫痫与免疫的关系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自身免疫癫痫是一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的疾病,但确定癫痫潜在的自身免疫病因至关重要。由于自身免疫癫痫对传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欠佳,而可能对免疫治疗有效。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免疫治疗干预是改善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儿童自身免疫癫痫的研究有限,本文就儿童自身免疫癫痫的概念演变、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作简要阐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癫痫 儿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癫痫与自身免疫脑炎均是近年来随着神经免疫学发展而提出的临床新概念。对于伴有癫痫样发作、抗神经元抗体阳性的患者,诊断为自身免疫脑炎还是自身免疫癫痫,目前还存在争议和误区。由于二者存在部分共同的抗神经元抗体,且临床表现有一定重叠,如癫痫的耐药性、合并认知功能损害等,常被临床所混淆,造成了不必要的过度抗癫痫治疗。笔者从二者临床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对二者区别和联系进行了释义。

  • 标签: 癫痫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脑炎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中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实验自身免疫葡萄膜炎(EAU)光感受器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的调控。方法分离野生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定向诱导分化为BMDCs。诱导培养第5天,将未成熟的BMDCs分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miR-338-3p拟似物和拟似物阴性对照。转染后24 h,加入100 ng/ml脂多糖刺激BMDCs成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DCs中miR-338-3p及IL-6、IL-23、IL-1β mRNA表达。采用IRBP1-2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诱导EAU模型,免疫后第13天,分离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分别将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和拟似物阴性对照组BMDCs与T细胞在含有IRBP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Th17细胞条件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率。此外,为进一步验证BMDCs中miR-338-3p对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分别将miR-338-3p抑制剂或抑制剂阴性对照转染的BMDCs与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结果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miR-338-3p相对表达量较拟似物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1,P=0.002)。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RORγt、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16和1.33±0.1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00±0.01和1.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2,P=0.022;t=3.681,P=0.021);ELISA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5 941.00±452.40)pg/ml,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 299.00±348.3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9,P=0.008),miR-338-3p抑制剂转染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质量浓度为(3 092.00±200.90)pg/ml,明显低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的(4 063.00±131.5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5,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细胞比例为(8.03±1.35)%,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4.5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8,P=0.017)。miR-338-3p拟似物转染组BMDCs中IL-6、IL-23和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3±0.21、2.21±0.56和2.32±0.43,明显高于拟似物阴性对照组的1.00±0.06、1.00±0.07和1.0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90,P=0.001;t=3.747,P=0.020;t=5.280,P=0.006)。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以增强BMDCs中Th17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IL-23和IL-1β的表达,促进IRBP1-20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17,免疫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微小RNA 338-3p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 简介:自身免疫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肝炎(AIH),原发性胆汁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肝脏损伤,以肝脏病理损害和肝脏功能试验异常为主要表现。由于该疾病在国内较为少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加之部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漏诊和误诊的病例较多。对自身免疫肝病如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可防止或推迟其进入肝硬化,避免进行肝移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诊断思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脏损伤
  • 简介:1995年Yoshida等描述了有自身免疫表现的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实验室和组织学特征,提出了自身免疫胰腺炎(autoimmunepanereatitis,AIP)或自身免疫相关胰腺炎(autoimmune—relatedpancreatitis)这一概念。AIP是慢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其病理学上表现为胰腺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并有胰腺的纤维化,导致胰腺功能障碍,故也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1ymphoplasmaeyticsclerosingpanereatitis)。虽然此疾病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构成的,但是目前AIP这一名称仍然被广泛地接受。

  • 标签: 胰腺炎 自身免疫性 病理学 影像学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ti-白细胞介素(IL)-12/IL-23 p40抗体对实验自身免疫葡萄膜炎(EAU)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健康无眼疾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66只,其中24只采用光感受器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651-670诱导小鼠EAU模型,分别在免疫前及免疫后第3、12、18天各取6只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小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球中IL-17A+ γ干扰素(IFN-γ)+ CD4+ T细胞比例。取6只小鼠制作EAU模型,免疫后18 d采用小动物成像仪进行眼底拍照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检查完成后处死小鼠,摘取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形态学改变;取淋巴结行流式细胞术检测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按照表达数量不同分为IL-17A+ IFN-γ+细胞高表达组和IL-17A+ IFN-γ+细胞低表达组,比较2个组小鼠视网膜损伤情况。取36只小鼠制作EAU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nti-IL-12/IL-23 p40组和IgG组,每组18只,分别尾静脉注射Anti-IL-12/IL-23 p40和IgG,每3天1次。免疫后第12天和第18天每组各取6只小鼠,分别取淋巴结和眼球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免疫后第24天,每组各取6只小鼠,摘取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损害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7A+ IFN-γ+ CD4+ T细胞诱导分化后IL-17和IFN-γ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7A+ IFN-γ+ CD4+ T细胞诱导分化后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和Th17细胞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相对表达量。结果免疫前和免疫后第3、12、18天,淋巴结、脾脏、眼球中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9.642、16.531、10.385,均P<0.05),其中与免疫前相比,EAU小鼠免疫后第12天淋巴结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免疫后第18天脾脏、眼球中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7A+ IFN-γ+细胞高表达组小鼠视网膜严重水肿、视网膜脱离、重度炎细胞浸润和广泛视网膜褶皱;IL-17A+ IFN-γ+细胞低表达组小鼠视网膜轻度水肿、局灶细胞浸润、轻度视网膜褶皱。Anti-IL-12/IL-23 p40组免疫后18 d,眼球中CD3和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低于Ig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04、8.080,均P<0.05);免疫后12 d,Anti-IL-12/IL-23 p40组淋巴结中IL-17A+ IFN-γ+ CD4+ T细胞比例为(0.33±0.18)%,明显低于IgG组的(4.8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4,P<0.001)。与IgG组相比,Anti-IL-12/IL-23 p40组Th1、Th17、IL-17A+ IFN-γ+ CD4+ T细胞百分比及IL-17、IFN-γ、T-bet、ROR-γt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nti-IL-12/IL-23 p40可通过抑制IL-17A+ IFN-γ+ CD4+ T细胞发挥对EAU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葡萄膜炎 药物治疗 白细胞介素12亚基p40 单克隆抗体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 小鼠
  • 简介:摘要22岁男性患者,因腹泻1年,发现前纵隔占位4个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天6~8次水样便,伴乏力、里急后重,体质量下降20 kg。胸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查体可闻及肠鸣音活跃。胸部增强CT检查显示前纵隔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肿物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胸腺瘤。肠镜检查显示小肠黏膜绒毛感不明显,病理提示小肠黏膜显慢性炎症,绒毛钝缩,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减少;结肠黏膜光滑,显光亮,病理提示结肠黏膜显慢性炎症,隐窝杯状细胞减少,部分区可见较多凋亡小体;倾向于自身免疫肠病。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劈开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受累组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B1胸腺瘤。术后第10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并在术后2周内症状迅速恶化,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呼吸急促,TNI、BNP、CK-MB和LDH水平显著升高。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行激素冲击治疗。术后3个月,患者脱离呼吸机,无呼吸困难,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至0.55,大便正常,TNI、BNP、CK-MB和LDH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身免疫脑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免疫系统的“敌我不分”密切相关。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机制,其作用是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故障时,它可能会攻击和损害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自身免疫脑炎。加强对自身免疫脑炎的认识和意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教育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该疾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支持。同时,科学家和医生们的努力也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身免疫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肝病是一类异常免疫攻击肝细胞和/或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肝炎、原发性胆汁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以及上述任意两者间同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目前自身免疫肝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免疫调节治疗。以抗CD20单克隆抗体针对B淋巴细胞敲除治疗目前在免疫球蛋白G4-SC及原发性胆汁胆管炎治疗也取得改善效果。目前已有若干免疫细胞输注、免疫因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进行或正在开展中。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利妥昔单抗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底胃体黏膜萎缩以及血清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虽然已经发现数年,但其病理生理机制、自然史、相关癌前病变等仍未研究清楚,部分患者甚至被误诊为难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本综述对自身免疫胃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胃炎 贫血,恶性 螺杆菌,幽门 壁细胞抗体 内因子抗体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自身免疫肝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积极地治疗。结果针对自身免疫肝病患者进行精心护理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疗,在60例患者当中,临床治愈的有32例,治愈后并出院的有6例,实施肝移植手术的有2例患者。结论作为一种渐进性疾病,自身免疫肝病具有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我院针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以及科学合理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肝炎、原发性胆汁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等。该组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如未及时干预,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加强自身免疫肝病研究的重要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对降低我国慢病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肝炎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自身免疫肝炎患者的护理经验症状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 标签: 自身免疫性 肝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肝病的检验诊断。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本院150例免疫肝病患者,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自身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自身免疫肝炎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2.73%,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组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8.42%,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在免疫肝病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能够将疾病类型、症状等反映出来,更好的划分肝病类型,值得采纳。

  • 标签: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