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每组15只;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枸橼酸钠缓冲液;tBHQ干预组在STZ注射前2周喂食质量分数为1% tBHQ添加饲料,其余2个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分别于造模后72 h、2周和4周尾静脉采血用于血糖检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于造模后4周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观察视网膜组织各层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p-eNOS的表达情况。另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系rMC-1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细胞分别在正常培养基、含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高糖培养基中培养72 h。tBHQ干预组细胞先于含5 μmol/L tBHQ的正常糖培养基中预处理24 h,然后于含5 μmol/L tBHQ的高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2 h;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细胞先于含5 μmol/L LY294002的正常糖培养基中预处理6 h,然后于含5 μmol/L LY294002及5 μmol/L tBHQ的正常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4 h,最后于含5 μmol/L LY294002及5 μmol/L tBHQ的高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2 h,收集各组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eNOS和p-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72 h、2周和4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4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暗适应ERG的a波、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内丛状层水肿增厚,内核层及外核层变薄,结构疏松且排列紊乱,而tBHQ干预组各结构较糖尿病模型组有所改善。TUNEL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凋亡细胞主要存在于外核层。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11、0.52±0.10和1.14±0.31,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0.06、0.52±0.08和1.03±0.13,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tBHQ干预组和PI3K抑制剂组细胞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0.38、0.94±0.27、0.33±0.25、1.32±0.37和0.24±0.09,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11、0.74±0.29、0.45±0.29、1.28±0.22和0.73±0.29,高糖组细胞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3K抑制剂组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较tBHQ干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BHQ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Akt/eNOS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 视网膜电图 细胞凋亡 Akt/eNO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鞍区占位视交叉压迫患者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定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鞍区占位视交叉压迫患者4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21~75(49.7±11.4)岁;观察组中,发生视野缺损者纳入视野缺损组24例24眼(将视野缺损更大的一侧眼纳入观察),未发生视野缺损者纳入视野正常组18例18眼。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机器数据库中挑选同期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者42例为健康对照组,将其右眼纳入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视力、视野和OCTA检查,并采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的厚度,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RCP)和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的血管密度进行定量评估。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将视野缺损组、视野正常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血管密度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鞍区占位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视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鞍区占位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血管密度对鞍区占位视交叉压迫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视野缺损组患者的mGCC和pRNFL厚度、RPC和SRCP血管密度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密度(RPC和SRCP)与视网膜结构厚度(mGCC和pRNFL)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视野缺损程度呈负相关(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不同的视网膜结构厚度对血管密度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RNFL厚度、mGCC厚度、RPC血管密度、SRCP血管密度诊断鞍区占位视交叉压迫病变的AUC值分别为0.767、0.756、0.707、0.702。结论鞍区占位视交叉压迫患者的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视网膜血管密度明显降低,且与患者视野缺损程度呈负相关;OCTA检测可定量评估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结构厚度,在鞍区占位视交叉压迫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视交叉 垂体肿瘤 视网膜血管 断层扫描,光学相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网膜缺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abetic retinopathy, DR)的表现之一,临床上常以视网膜无灌注区(retinal nonperfusion, RNP)范围和面积反映视网膜缺血的严重程度。RNP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高表达紧密相关。研究表明,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肥大、白细胞募集和聚集,阻塞血管腔形成RNP,而抗VEGF治疗可有效减轻或逆转这一病理过程。然而,临床研究数据分析表明,抗VEGF治疗可减轻RNP,但不能完全阻止RNP的进展;采用OCTA研究抗VEGF治疗对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IRMA)及邻近视网膜灌注情况影响结果表明,抗VEGF治疗总体上有助于改善视网膜灌注,但抗VEGF治疗对IRMA及其周围RNP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表现:抗VEGF治疗的结果可能是RNP通过再灌注而减轻,也可能是稳定,还有可能会出现RNP扩大。进一步研究抗VEGF治疗后RNP扩大的机制对于彻底阻止甚至逆转DR的视网膜缺血和RNP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4)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缺血 抗VEGF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切除术预防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严重开放性眼外伤48例(48只眼)。所有患者已行清创缝合术,二期玻璃体切除术中接受预防性切除僵硬、破损或嵌顿的视网膜。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BCVA,logMAR),PVR发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2,P<0.001),术后6个月视力为1.83±0.60,优于术前的2.62±0.24(P<0.001)。随访期内14例(29.17%)发生PVR,其中10例因PVR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开放性眼外伤术中切除病变的视网膜是预防术后发生PVR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眼损伤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切除术,预防性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效果
  • 作者: 张茉莉 魏文斌 田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眼科,北京 1026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递法明片对全视网膜光凝(PRP)术后视网膜功能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4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和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纳入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108例108眼。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PRP+递法明组患者56例56眼,于PRP后口服递法明片;PRP组患者52例52眼,未服用递法明片。于PRP治疗前及治疗后1 d及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国际视力表检查患眼视力;采用Humphrey视野计检查30°~60°环形视野并采用RETLscan系统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分别于PRP后6个月、12个月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眼底新生血管情况。结果PRP+递法明组末次随访时视力治疗有效率为57.14%(32/56),明显高于PRP组的32.69%(1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P<0.05)。2个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77,P<0.05;F时间=6.51,P<0.05),2个组治疗后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递法明组治疗后3、6、12个月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值均高于P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RP+递法明组第3、4、5环的P1波振幅密度高于P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CMT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3.57,P>0.05;F时间=1.23,P>0.05)。治疗后12个月,所有患眼均未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结论口服递法明片可促进NPDR患眼PRP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光凝术 术后并发症 视网膜/生理功能 花青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本问主要对于中性粒子细胞和视网膜肿瘤(RB)之间相关性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时间为2011年6月--2021年6月,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在我国进行治疗的患者为60个。同时在此基础上主要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在比较两个组的实验性指标,然后在此过程中采用Logistic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次比较了二组患者之间的基本材料,这些基本材料主要包含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淋巴细胞等相关因素的比较,而且他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差异( P1,P

  • 标签: 肿瘤 诊断 中性粒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依据经单次玻璃体内注气后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将患者分为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眼均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玻璃体腔注射0.3~0.5 ml C3F8,手术后次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手术后随访时间(15.0±6.0)个月。观察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BCVA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eney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以及手术前后的BCVA差异。结果末次随访时,27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0只眼(74.1%,20/27);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7只眼(25.9%,7/27)。7只眼中,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裂孔重新开放视网膜脱离复发、新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分别为1、4、2只眼;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BCVA稳定、提高分别为14、13只眼。与单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手术前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42、-2.233,P<0.05)。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无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出血、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穿孔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 一次手术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表面呈高反射,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针尖样、点状强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结论CHRRPE的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肿瘤区视网膜血管异常,表面可见纤维增生膜;OCT可显示肿瘤累及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肿瘤内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高反射OCTA可以显示肿瘤内不规则的内部血流信号;FFA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荧光模糊和明显曲折的视网膜血管。多模式影像检查对CHRRP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视网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 诊断 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类免疫介导的视网膜病变,通常会造成视力严重丧失及视野缺损。AIR主要包括副肿瘤综合征及非副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外周循环抗视网膜抗体(ARAs)。外周循环ARAs分别通过抗肿瘤反应、抗微生物反应以及视网膜受损伤后产生的自身抗原碎片诱导的免疫反应而产生,主要攻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ARAs对于AIR的诊断、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ARAs经常出现在癌症诊断之前,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本文就ARAs的产生机制、在AIR中的病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副肿瘤综合征,眼 抗视网膜抗体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光感受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虽然不是所有存在高度近视的患者都会出现视网膜脱离,但是与视力无病变的人群来讲,高度近视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几率相对较高,如果不早期治疗干预,患者将出现视力失明的情况,本次就针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方法:此次从医院科室抽取的病例,共选择80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以奇偶数的形式进行分组,其中奇数组给予巩膜环扎术干预,归为对照组,偶数病例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纳入观察组,对此次患者治疗后的复位率方面进行了评估。结果:通过给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症治疗,显示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更优,有比较性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症,主要给患者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干预,该方式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极为显著,而且治疗安全性极高。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缺血指数(ISI)随其变化的相关性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眼科就诊的122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共160只患眼,其中男62例88只患眼,女60例72只患眼,平均年龄为(47.23±3.56)岁。非增殖型DR(NPDR) 85只患眼,包括轻度22、中度46、重度17只患眼,增殖型DR(PDR)75只患眼,按不同程度进行分组。采取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系统比较不同程度DR不同及相同区域ISI的差异。结果:轻度NPDR组患眼,不同区域ISI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252,P=0.056);中度N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全视网膜、中周部及远周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2.523, P=0.000)。重度NPDR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5.567, P= 0.003);PDR组患眼,全视网膜、后极部、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远周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6.231,P=0.000)。重度NPDR组及PDR组患眼全视网膜ISI显著大于轻度NPDR组、 中度NPDR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2.675,P=0.000);重度NPDR组及PDR组患眼后极部ISI显著大于轻度NPDR组、中度NPDR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62.768, P=0.000);重度NPDR组及PDR组患眼中周部ISI显著大于轻度NPDR组、 中度NPDR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5.723,P=0.000);PDR组患眼远周部ISI大于轻度NPDR组、 中度NPDR组、 重度NPDR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6.572,P=0.000)。结论: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后极部与中周部缺血程度较为严重,且随着DR病情加重,后极部和中周部缺血情况越严重。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血指数 相关性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视网膜病变情况及激光治疗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021年03月-2022年02月本院收治的72例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对侧眼全面眼底检查,对于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裂孔患者予以激光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72例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对侧眼检出视网膜格子样变性23眼,占比31.94%;检出视网膜裂孔10眼,占比13.89%;检出黄斑出血5眼,占比6.94%。其中32眼实施预防性激光治疗,结果显示激光斑清晰,且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表现。结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通常会存在一定视网膜病变现象,其中以退行性病变居多,需加强眼底检查。对于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视网膜裂孔患者实施激光治疗,可有效预防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的出现。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病变 激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区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614、0.609,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7、-0.593,均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r=0.523、0.610,均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37、-0.608,均P<0.05)。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区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 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利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研究组使用康柏西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治疗后的视力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康柏西普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康复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一个月的视力水平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三个月后的视力水平两组接近,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少量患者出现眼内异物感、眼压升高、球结膜下出血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该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短期疗效突出,但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的长期效果接近,且两种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均比较高。

  • 标签: 雷珠单抗 康柏西普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力水平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