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经口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中采用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脱位患者采用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脱位,采用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即可完成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内固定器
  • 简介: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的部位。主要特点:①的运动是三维大幅度的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的旋转及12%的屈伸和侧曲运动,最灵活也最不稳定,最脆弱和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的结构造就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关节以的2个侧块关节为支撑,将来自头部的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的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后路枕颈融合治疗不稳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2017 年 1月至 2018年 5月 20例不稳并脊髓损伤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术前进行系统评估、健康宣教、呼吸功能训练、营养评估、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阶梯镇痛管理、呼吸道管理、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舒适的体位护理、引流管管理、胃肠道管理、生活照顾、早期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后路枕颈融合治疗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 了平均住院时间。结论 护士充分术前准备及健康指导,术后的精心护理,早期功能训练等护理管理,均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后路枕颈融合 围手术期护理 寰枢椎不稳
  • 简介:结核临床少见,占脊柱结核的0.3%~1.0%[1-2]。虽然结核发生率不高,但结核病灶随病情发展可破坏骨质或形成旁脓肿,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结核的治疗尚无统一意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手术治疗报道居多。其治疗原则和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相同,主要是卧床休息,抗结核药物、固定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诊断、无广泛体破坏、无神经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行药物治疗并卧床或外固定[3]。但抗结核药物治疗始终是结核治疗的基础[4],结核可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治愈,避免手术,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功能[5-6]。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对于就诊时仅有局部疼痛症状、无明显神经损伤体征及关节稳定的4例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辅助局部制动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寰椎 枢椎 结核 脊柱 药物疗法 联合
  • 简介:目的探讨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5年10月共收治脱位合并颈椎OPLL患者10例,其中易复型脱位8例,采用后路固定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板成形治疗;不可复型脱位2例,采用经口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板成形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C2~7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有效空间(SAC)和椎管狭窄率等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10例患者术后随访18~4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JOA改善率优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0.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及ROM下降。术后SAC较术前明显增加,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随访过程中无颈椎不稳、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脱位合并颈椎OPLL手术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骨化 后纵韧带 外科手术
  • 简介:胸腰椎由于椎间盘的存在,在屈伸、侧曲时,椎间盘受力一侧高度减少,对侧高度增加,成楔形,介导脊柱的形变,同时髓核向对侧移位,压迫纤维环增加其张力,通过髓核-纤维环的协同作用防止过度牵拉,但是这一结构也限制了胸腰椎的旋转运动。之间没有椎间盘协助运动,以旋转功能为主,头颈部约47°的旋转功能及10°的屈伸功能均由关节完成[1],与胸腰椎区别较大,脊柱三柱理论对其不适用。且关节骨结构相对纤细,前、后纵韧带和节段性韧带均较胸腰段薄弱,稳定性较差,在儿童头部旋转时关节分离度可达85%[2],是脊柱中较脆弱和易损伤的部位[3]。

  • 标签: 寰椎 枢椎 生物力学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板螺钉固定。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8枚,椎弓根螺钉46枚,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

  • 标签: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背景:临床中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有一定难度。目前,辅助椎弓根钉置钉的方法众多,但大多存在设计、操作使用繁琐复杂等问题。目的:总结分析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置钉治疗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至2017年12月使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治疗的14例不稳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3±13.8)岁。陈旧性骨折5例,齿状突畸形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术前将患者的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三维模型,数字化设计椎弓根螺钉的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文件,测量记录进钉点的位置及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数据。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实物模型。在实物模型上模拟置钉。中根据术前设计完成螺钉通道,攻丝后置入螺钉。术后行CT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内倾角、头倾角变化,并进行螺钉位置分级,评价螺钉准确性。随访确定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200min,平均(146±34)min;中出血量150~300ml,平均(213±45)ml;透视5~11次,平均(7.4±1.5)次;术后拔管前引流总量90~200ml,平均(140±34)ml。共置入56枚螺钉。螺钉准确性:0级占94.6%(53/56),Ⅰ级占5.4%(3/56),Ⅱ、Ⅲ级为0。手术前后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平均(18.6±8.1)个月。无椎动脉、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出现。至末次随访均植骨融合,VAS评分从术前(3.9±1.1)分(3~6分)降至(0.9±0.6)分(0~2分),9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通过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不稳治疗,方法简便,可充分了解局部情况,指导手术,提高置钉准确性。

  • 标签: 寰枢椎 椎弓根钉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抽吸式牙刷与0.12%氯己定溶液联合使用在经口复位内固定手术(TARP)术后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在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例TARP的患者的口腔护理经过进行总给。在常规口腔护理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患者每日采用抽吸式牙刷与0.12%氯己定溶液联合刷牙三次,刷牙后使用植物多肽漱口水漱口,每次20ml,漱口20s,无需再用清水漱口。结果8例TARP的患者无发生伤口感染,无口腔溃疡发生。结论抽吸式牙刷与0.12%氯己定溶液联合使用,可更有效的清洁TARP患者的口腔,是一种安全有效、易操作且符合患者生理需求的口腔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TARP 氯己定溶液 植物多肽漱口水 抽吸式牙刷 口腔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腰椎后路融合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结论在腰椎后路融合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为周围性面瘫合并失稳患者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报道。方法将2017年10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1例周围性面瘫合并失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其采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并最终治愈,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在进行治疗15天后,该例患者的病情痊愈,其症状消失,两侧面肌的运动功能对称,无听觉及味觉异常。对该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其病情未复发,未出现其他不适的症状。结论为周围性面瘫合并失稳患者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效果确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寰枢关节,龙氏正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经间孔入路腰椎钉棒内固定融合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且有明确手术指征的80例患者,依据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微创扩张通道系统下经间孔入路腰椎钉棒内固定融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手术室程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程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结束后,比较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QOL(生活质量)以及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微创扩张通道系统下经间孔入路腰椎钉棒内固定融合患者的程护理中,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术后疼痛得到有效缓解,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微创扩张通道 腰椎钉棒内固定术 椎间融合术 综合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治疗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的稳定性。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融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n=32),采用传统腰椎后路融合治疗的为常规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融合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但其术后融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融合治疗,既可以增强体稳固性,提高融合率,又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手术出血量,更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改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皮体成形在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62 例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患者 2016 年 10 月 -2017 年 10 月间入院,而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各 31 例。干预组患者予以经皮体成型治疗,常规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高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体高度平均为( 24.7±0.8 ) mm ,中出血量平均为( 26.4±5.9 ) ml ,术后疼痛评分为( 34.6±5.9 )分,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干预组与常规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6.8% 、 83.9% , P < 0.05 。 结论 :经皮体成型在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减压、体成形、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45例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后路减压、体成形、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术后每1~2个月骨科门诊复查1次,采用X线正侧位片检测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和体前缘压缩率,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0±2.6)个月。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及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42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至少改善1级;术后3个月,患者脊柱后凸Cobb角、体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均经对症处理治愈。结论后路减压、体成形、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椎体骨折 椎体成形 后路减压 短节段融合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融合固定用于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18年1月—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经间孔腰椎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间孔腰椎融合治疗的效果较好,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 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使用闭合复位后体成型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68例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借助手术床使患者体压缩性骨折处于过伸状态,实现闭合复位效果,之后使用经皮穿刺行体成型和手术前后的X线对体后凸畸形角度和压缩率高度情况加以测量,了解患者高度恢复率和畸形矫正率情况。结果结合数据分析得知,患者手术前后体高度和恢复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使用闭合复位体成型可帮助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恢复体高度,且效果更好。

  • 标签: 闭合复位 椎体成型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寰后弓-横突髓腔钉道的解剖学参数,并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PACS中18~70岁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共200例,男女各100例,年龄(54.95±11.93)岁。选取后弓-横突髓腔最长轴切面为测量截面,利用PACS测量软件手工测量该截面入钉点与后结节距离、入钉角度与矢状面夹角、入钉角度与横截面夹角、钉道长度、椎动脉沟狭窄处髓腔高度和入钉点髓腔最大高度等解剖学参数,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其可行性。结果入钉点与后结节距离为(7.45±1.75)mm,入钉角度与矢状面夹角为54.26°±6.06°,入钉角度与横截面夹角为9.15°±3.40°、钉道长度为(18.55±3.75)mm,椎动脉沟狭窄处髓腔高度为(2.09±0.81)mm,入钉点髓腔最大高度为(4.93±0.37)mm。男性后弓-横突髓腔钉道在入钉点与后结节距离、钉道长度、椎动脉沟狭窄处髓腔高度和入钉点髓腔最大高度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入钉角度与矢状面夹角和入钉角度与横截面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限病例初步证实该置钉方式具有可行性。结论后弓-横突髓腔的解剖学特点能够满足置钉要求,在常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狭小无法置钉或钉道破裂置钉失败时,可以当做替代置钉钉道方案。

  • 标签: 寰椎 解剖学 放射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