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在后路内固定融合在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面的影像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价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结果后路融合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效果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融合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脱位患者的安全、有效,全面的影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提供适应症、置钉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

  • 标签: 颅骨牵引 后路枕颈融合术 枕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影像评价
  • 简介: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ml).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手术入路 后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的患者采用经间孔体间融合(TLIF)与经后路体间融合(PLIF)效果展开对比。方法选择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的患者10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TLIF治疗(A组,n=50)与PLIF治疗(B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相较B组,A组操作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均呈更少显示(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无差异(P<0.05)。A组仅1例感染,并发症率为2%;B组感染2例,硬膜囊破裂3例,神经根损伤1例,并发症率为12%,具统计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与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发生的患者,采用经间孔体间融合治疗,相较经后路体间融合,可缩短病程,提高临床安全性。

  • 标签: 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老年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对其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8.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320.2±10.2)ml,治疗优良率为96%,其中优38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没有患者出现移位、Cage下沉、断裂、固定松脱的现象。结论经间孔腰椎体间融合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手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全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和半板切除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病患84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Ⅰ组行半板切除减压治疗,Ⅱ组行全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对比两组病患治疗效果。结果Ⅰ组中出血量比Ⅱ组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Ⅱ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优良率为90.5%,Ⅱ组为83.3%,两组病患治疗优良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患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Ⅰ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板切除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推广价值高。

  • 标签: 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间植骨融合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手术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0例,其中行间植骨融合的患者共46例,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患者共24例,对两组患者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植骨融合率、JOA下腰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融合组低于后外侧融合组(P<0.05),中出血量及植骨融合率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明显升高,但两组相比较JOA升高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及后外侧融合均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效的手术方法,两者植骨融合率相似,后外侧融合手术时间短,中创伤小,但规范的操作是植骨融合率的保证。

  • 标签: 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体成形(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单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体压缩骨折患者62例压缩体80个,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8±1.5)分,术后24小时为(1.8±1.2)分,随访一年为(1.9±1.3)分。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PVP治疗体压缩骨折效果显著。

  • 标签: 单侧椎弓根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体成形治疗体压缩骨折的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体压缩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接受经皮体成形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结果患者在经皮体成形治疗后,都获取了成功,其术后的疼痛状况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结论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体成形治疗期间,予以患者全方位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以及护理的质量,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具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后路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患者中16例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射。单个体注射骨水泥量为4-6mL,通过患者术前、术后X片所示体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注射成功,24例患者术后经平均13个月随访。患者体高度得到改善,体后凸畸形改善不明显,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改善。结论经皮后路体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有效、安全的方法,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 标签: 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小关节间植骨融合融合器置入融合在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体成形(PVP)和经皮体后凸成形(PKP)对骨质疏松性体骨折(OVCF)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老年骨质疏松症体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A组行经皮体成形治疗,B组行经皮体后凸成形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但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平均伤高度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经皮体成形和经皮体后凸成形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体骨折的治疗各有优势,两种式均能缓解患者疼痛,经皮体成形更有利于患者体高度的恢复,经皮体后凸成形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症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体裂隙征对经皮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体裂隙征分为裂隙组32例和无裂隙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前缘相对高度、伤矢状面Cobb角以及中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形态和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无裂隙组和裂隙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明显下降,Cobb角及伤前缘相对高度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VAS、ODI、Cobb角及伤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裂隙组患者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裂隙组(P〈0.05);中骨水泥弥散不佳仅1例,明显少于裂隙组5例(P〈0.05);中骨水泥渗漏仅2例,明显少于裂隙组6例(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无论伤内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体裂隙征的存在会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因此,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填满裂隙,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避免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预防畸形矫正丢失及术后再骨折的出现。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体裂隙征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皮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性体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1例行经皮体成形,作为治疗组;51例采取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Cobb角度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VAS评分、Cobb角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优于保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半体切除短节融合在先天性脊柱侧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来我院就诊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作观察组,给予半体切除短节融合治疗,另选取46例作对照组,给予单纯切除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1)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数值明显下降,术前、术后Cobb,角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Cobb,角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65%,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76.08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后路半体切除短节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效果显著,是临床脊柱侧弯的首选理想治疗方案。

  • 标签: 半椎体切除短节融合术 先天性脊柱侧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形性脊柱侧弯患者引用经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院内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60例选为研究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椎管减压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Cobb角。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Cobb角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小于对照组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治疗效果突出,可有效恢复患者生理结构,远期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退形性脊柱侧弯 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