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咽鼓管 表面张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无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枣庄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联用PS及无呼吸机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疗效、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χ2=4.242,P<0.05。治疗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最大呼气流量、内源性呼吸末正压优于对照组(t=8.895、5.676、11.141、3.040、13.330,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PS和无呼吸机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呼吸机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给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研究。雾化给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等优点,但给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给药方法、PS气雾剂的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的安全性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到早产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指标,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早产儿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早产儿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研究组,剩余一组早产儿接受择晚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情况。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临床整体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中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疾病的临床效果,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80名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进行研究。将病人按照随机法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4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实施机械通气法的同时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气指标、临床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中PH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指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无高频振荡通气(NHFPV)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05-2021.05本院收治的7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前者行PS与常频通气治疗,后者行PS与NHFPV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更优,上机、症状缓解、住院时间更短(P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高频振荡
  • 简介:摘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种生物制剂物品,具有天然保护作用,其源于特殊条件下对生物进行培养,由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在环境生物工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水源,优化生态,还可以提升我国环境生物工程研究水平。基于此,本文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环境生物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研究工作的提升

  • 标签: 生物表面活性剂 环境生物工程 污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表面活性物质对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疗效。方法:选自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00名,根据胎龄分为早期组80人、中期组60人和晚期组60人。对比并分析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于开始治疗时间,晚期组明显晚于早期组和中期组,而在初始剂量、总剂量和住院时间上,早期组使用的剂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对于氧疗时间,早期组明显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对于最高吸氧体积分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晚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上具有一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表面 活性物质 胎龄 呼吸窘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儿均为4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获得的护理治疗效果较好,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较短,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机械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改善,减少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性。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行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和观察组(49例,行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PaO2、PaCO2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h、治疗后24h的PaO2检测值高于对照组,PaCO2检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间歇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一系列特殊稳定的表面性质,可以显著促进固体发泡、乳化成型等工业生产过程,在国内外食品、化工建材等多种行业也有十分广泛成功的应用。但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原料中包含的水中很多水溶性成分还不能得到自然氧化分解,大量地下水流入污染水源后会因此造成水体一定的程度上的生物伤害,所以也要特别严格地控制水使用量。分析比较了四种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性能结构,提出了上述几种新型表面活性剂产品的应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表面化学结构活性剂 表面作用活性剂
  • 简介:摘要:当前,人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储存量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石油的开采率。而石油在开采过程中,必须结合一定的化学工具来保证石油采收率。而表面活性剂属于化学驱,它主要是将油水界面的张力减少,从而提升洗油的效果来实现油田开采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于能够将离子型以及非离子型进行分离。在此背景下,技术人员为了促进石油开采,研究出一系列新型的活性剂,新型活性剂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表面活性,并且具有耐高温等优势,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石油开采中,活性剂的具体分类以及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为后续提升石油的开采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 标签: 活性剂 石油开采 应用
  • 简介:摘要:当前,人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储存量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石油的开采率。而石油在开采过程中,必须结合一定的化学工具来保证石油采收率。而表面活性剂属于化学驱,它主要是将油水界面的张力减少,从而提升洗油的效果来实现油田开采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在于能够将离子型以及非离子型进行分离。在此背景下,技术人员为了促进石油开采,研究出一系列新型的活性剂,新型活性剂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表面活性,并且具有耐高温等优势,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石油开采中,活性剂的具体分类以及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为后续提升石油的开采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 标签: 活性剂 石油开采 应用
  • 简介:摘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用药,为减少或避免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原给药技术,探索新给药方式。本文对有及无给药技术展开综述,分析不同给药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优点及局限性,以促进PS给药技术的合理使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婴儿,早产 呼吸窘迫综合征 给药技术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NRDS患儿资料,依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51例、晚期组42例。早期组男28例、女23例,胎龄(34.12±1.75)周,于患儿出生后6 h内行Ps联合NCPAP治疗;晚期组男22例、女20例,胎龄(33.48±1.64)周,于患儿出生后6~12 h行Ps联合NCPAP治疗。治疗3 d后比较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1 d及7 d后血气指标变化;比较两组辅助通气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治疗3 d后,早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49/51),高于晚期组83.33%(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0,P=0.039)。治疗1 d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酸碱度及氧合指数均有提升,且早期组[(84.28±8.73)mmHg(1 mmHg=0.133 kPa)、(7.16±0.28)、(194.58±17.42)mmHg]均高于晚期组[(75.13±7.89)mmHg、(7.02±0.26)、(176.08±21.0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均有降低,且早期组低于晚期组[(40.86±3.12)mmHg比(46.03±2.8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组气促、呼吸困难、三凹征症状消失时间及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2.38±0.71)d、(2.01±0.51)d、(2.10±0.73)d、(13.85±3.94)d,均短于晚期组的(3.52±1.02)d、(3.27±1.32)d、(3.08±0.94)d、(15.68±4.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RDS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行Ps联合NCPAP治疗NRDS的安全性无较大差异,但早期行Ps联合NCPAP治疗NRDS的短期疗效更为显著,可加快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血气指标恢复。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肺超声评分评估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病情程度及评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60例NRDS患儿视为观察组,其中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21例,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23例,足月儿(胎龄≥37周)16例。另将同期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症50例视为对照组。全部患儿均给予呼吸支持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于治疗前后给予肺超声判断,对不同胎龄肺超声征象和评分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结果:对照组可见两侧肺野透明度较低,肺纹理增多、增粗、散在B-线及斑点状密度增深的阴影。观察组可见胸膜线异常、融合B线、肺实变、胸腔积液、肺滑动征消失。观察组治疗前肺超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不同胎龄患儿肺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超声诊断NRD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3%(50/60)、85.37%(35/41)、89.47%(17/19),与临床标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胎龄NRDS肺超声征象不尽相同,依据超声征象进行评分,并观察对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的变化,有利于对病情的掌握,值得推广。

  • 标签: 肺超声 NRDS 胎龄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NRDS患儿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一用药组,每组100例。单一用药组予以PS治疗,联合用药组予以布地奈德联合PS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血气水平、呼吸动力学、PS重复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6.00%,96/100)高于单一用药组(79.00%,79/100),P<0.05;联合用药组住院时间、撤机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单一用药组,动脉氧分压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胸肺顺应性、气道阻力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PS重复使用率(3.00%,3/100)低于单一用药组(16.00%,16/100),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4/100)与单一用药组(7.00%,7/1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PS治疗NRDS可提高疗效,改善血气水平与呼吸功能,可降低PS重复使用率,加快机体恢复,有效降低PS重复使用率,且二者联合用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布地奈德 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40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分别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新生儿实施随机分组,各20例,均对其实施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综合护理,观察护理前后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的PaO2、pH明显提升,PaCO2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显著明显的差异性(P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双水平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采取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时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例数合计76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21.5月到2022.5月,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采用针对性护理的3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另外40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儿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血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血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在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情况,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NRDS PS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两组各50位。参照组的患儿采取猪肺磷脂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儿采取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比参照组的72.00%明显要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参照组,而动脉血氧分压,pH值以及氧合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支气管发育不良发生率为10.00%,低于参照组的26.00%(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降低支气管发育不良的几率,该方法值得广泛的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布地奈德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气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