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打倒"四人帮"以后,百废俱兴.新闻这个向来冷落的学科,也开始热闹起来.仅过了短短的五年,新闻的科研和教育就取得了较大成绩,超过文革前十七年.就已出版和将出版的教科书、资料汇集来说,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刊史话》、《中国现代新闻资料选辑》,暨南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广播学院合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学院的《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中国广播史料选辑》,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了进一步修订,《中国新闻稿》即将撰写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事业 学术讨论 新闻业务 事业史
  • 简介:本文把口述史置于新闻研究的背景下,阐释了口述历史的相关理论,对其应用于新闻研究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新闻研究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

  • 标签: 口述史 口述史料 新闻史
  • 简介:战地记者(wcorrespondent)的别称是"随军记者",它也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同样也包括文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而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录)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这种新闻工作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史的发展而出现的,从美国南北战争到20世纪初的这段漫长的时间是其存在的"黄金岁月";其中有邱吉尔们凭着当随军记者的辉煌经历平步政坛,克里尔曼们因煽动不义战争而臭名昭著.随着西方列强对外战争的频繁发起,战地记者也被欧美公众捧为民族英雄和行业模范,而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一职业则刚刚萌芽,并且由于当时中国的战乱频仍而逐渐成为相当庞大的一类人群.

  • 标签: 中国 新闻史 战地记者 成名因素 新闻工作者
  • 简介: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甘惜分问题的提出1985年9月我作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曾在该校作过一次《新闻学与历史学》的演讲(收入拙作《新闻论争三十年》一书中)。而我意犹未尽,兹再申其说。新闻专业安置在什么系里呢?在我国通常是附设在文学系里,做为文学系的一个专业...

  • 标签: 新闻工作者 新闻学 历史学家 新闻传播学 文学创作 新闻报道
  • 简介:中国共产党人自从事新闻事业的那一天起,就有意识地利用这个武器批判黑暗政治、宣传马列主义、追求科学真理、弘扬社会风气。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中国共产党人在不乏刀光剑影的新闻上.汲汲以求.献身正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烈士。

  • 标签: 新闻事业史 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 瞿秋白 蔡和森 领导工作
  • 简介:具有历史价值是新闻精品的重要内涵。记者要写出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作品,首先要具有史学修养。历史积淀了人类的经验,具备了历史知识的人就意味着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他看问题的眼光会史敏锐、更深邃。记者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史学家的风范,他在捕捉新闻信息、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入采访时,就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该新闻的价值,从而为成就一篇新闻精品奠定了基础。能够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历史知识可以促使记者提高对新闻事实的敏感性。比如历史文物,它是当时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真实写照,然而要发现其中的新闻价值却不容易。它要求记者既要有文物知识,还要

  • 标签: 新闻工作者 记者 史学修养
  •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它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创办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号角和指路明灯。《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即武汉沦陷前一夜坚持把报纸印出后才撤退,就在同一天《新华日报》又继续在重庆开始出版发行,一天没有脱期。直到1947年2月28日,它被国民党反动派勒令停刊为止,历时9年1个月又18天,中间从没有间断过一天。然而广大读者在读《新华日报》时,都只读到1

  • 标签: 《新华日报》 中国新闻史 国民党统治区 解放前 排字房 重庆
  • 简介:<正>随着建设和改革前进的脚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而史学研究却常有某种被冷落、被遗忘之感,尽管史学著作出版的品种年年增加,历史讨论会、纪念会也未见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史学曾几度有过发展与繁荣的

  • 标签: 史学工作者 史学界 中国近代史 新中国 讨论会 史学研究
  • 简介:一、我的史学观的形成在十八岁之前,我从未想到自己今后会与史学结下不解之缘.记得1951年在重庆小学五年级,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答不上,教室里站满了困惑的同学们.老师最后叫我回答,我一口气答得很完整、圆满,得到老师的夸奖.也许这件记忆深刻的小事,就是预兆着我以后一生将从事史学的研究吧.然而,当时我对历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的主要爱好和兴趣是文学,是从小养成的读书癖好.

  • 标签: 教授 毕业 教育部 西北大学 博士生导师 博物馆工作
  • 简介:班固的史学思想主要是:封建正统史观;天人感应神学观;人性“三品”说的唯心史观;历史变化的观点。班固的史学思想在我国史学上有一定的地位。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严肃认真的写史态度,史学与文学浑然一体,使《汉书》在史传文学上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班固 《汉书》 史学
  • 简介:东汉贾逵以经学名家,但是他在史学上做出了贡献,曾与班固共述汉史,后人对贾氏这方面的成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史学 东汉 班固
  • 简介:<正>一、顾炎武史论的历史价值顾炎武,宇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思想家和杰出史学家。

  • 标签: 顾炎武 《日知录》 诗文集 史学 郡县 治史
  • 简介:作为史学发展进程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史学现象的新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史学史表明,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代一代的历史学者在传承既有史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追求新史学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历史学者对新史学的追求,是历史学者史家主体意识的鲜明而集中的体现.历史学者所追求的新史学,虽有明确的方向性,但一般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正是通过、并且正是在历史学者对新史学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中,史学不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 标签: 新史学 史学史 历史学者 主体意识 孔子 司马迁
  • 简介:藏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有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献。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书表明,至少在公元9世纪,藏族已形成其风格独具的历史编撰体系了。

  • 标签: 传统史学 历史编撰 敦煌石窟 吐蕃 藏族 史学观念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4
  • 简介:传统史学的历史——个人、事件的时间,这固然反映了史学科学化程度的加深和史学家对历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艺术的史学

  • 标签: 共性详细 史学共性 史学艺术
  • 简介:<正>一、史学概论组合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现代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掌握史学基本知识,如历史史料、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过程等。它有广度与深度之分,广度指要以历史知识为主干,对哲学、文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有所了解;深度指对历史事件、人物、史料等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二、掌握史学发展水平(史著现状、史学动态以及前辈史学家对史学的贡献等),从中可

  • 标签: 历史事件 史学工作者 史料 现代史学 史学家 史学概论
  • 简介:<正>朱熹一生编著过《资治通鉴纲目》、《宋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等多部史书,创立了我国纲目编年体史书新体裁,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用理学统率史学,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圭皋,捧为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研究和剖析朱熹的史学思想,其意义不仅止于填补朱熹学术研究的一个空白,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整个史学的发展。

  • 标签: 朱熹 史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资治通鉴 理学家 编年体史书
  • 简介: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一、“君心”史观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 标签: 朱熹 史学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纲目体 发展变化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