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知识产权法定主义要求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树立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观念。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观念,要求对知识性权利和知识性利益进行区分,主张民法才是知识产权权益的兜底保护法,并且要求民法建立与利益保护相适应的不法行为责任制度,只授予利益享有者债权性质的请求权。我国当下的知识产权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以民法为核心,重塑整体性知识产权法。

  • 标签: 知识产权法定主义 整体性知识产权法 民法 物权请求权 债权请求权
  • 简介:通过分析“上法院告你”的案例,笔者指出:在纠纷解决中,对“事实”及其解释的控制本身就是一种“司法”权力,对此权力的主张影响着纠纷各方对“事实”的理解及纠纷解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批评了只关注“自上而下”的司法权力的法学实践。

  • 标签: 纠纷 事实 权力
  • 简介:诉讼证明活动中的首要的是解决有关证明责任问题,它是对诉讼证明本体结构进行分析的突破口.不同的责任就意味活动主体的不同角色,参与诉讼证明活动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主动主体和被动主体,实际上这依然是责任问题的延展;任何参与到诉讼证明活动中来的主体都是在围绕“事实主张”进行活动,这就更加突出主动主体在诉讼证明活动中的“主动”地位;依据这种责任和主体的区分,可将一般意义上的诉讼证明标准解构为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

  • 标签: 证明责任 证明主体 证明标准
  • 简介:环境法研究存在高外部引证率和低研究水准之间的“落差”,需要对社会科学知识在环境法研究中的运用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促进环境法领域的知识增长。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表明,基于法教义学的解释是非常不充分的,有对经验事实进行选择性的“裁剪”以符合价值预设(政府和企业“合谋”侵害公民环境权益)之嫌,不足以从根本上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践逻辑,也无助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理性应对。根据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能够对当前中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给出更具解释力的结论。环境法研究应当采取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研究路径,秉持“面向真实世界的环境法”的宗旨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将法教义学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 标签: 环境法 法教义学 社会科学知识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简介:期待可能性理论也称期待性的不存在,源于"法律不强人所难"的法谚,并具有丰富的学说历史及深刻的判例经验,在大陆法系刑法犯罪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期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是一种表里关系,其实质是规范责任的外化。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趣旨在于建立行为与刑罚之间直接、理性的联系,因此,需要考察其学说史,厘清其理论渊源、明确其法律归属、界定其机能定位、明晰其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反思与完善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以实现法律正义,推进和谐法治进程。

  • 标签: 期待可能性 法律归属 机能定位 判断标准 犯罪论体系
  • 简介:传统观念秉持的信托财产"唯权利客体论"暴露了力所不逮的疲态。有鉴于此,立法与学界立场发生转变,表现为"客体实体化""选择性主体化""特殊类型组织化"和"一般性主体地位"四种对信托财产主体化的认知层次。主体性证成上,信托财产是目的财团,信托具备团体属性,特殊信托演化出组织特征;独立信托目的"冻结能力"是信托财产获得独立人格的根本原因,其引致的独立意思、独立财产与独立责任是直接原因。是以信托财产满足法人资格实质条件,未获主体地位是立法选择而非理论障碍。规范进路上,对信托财产主体地位的承认应采"信托法默示主义",即尊重设立者意图,兼顾公共利益及对现实的追认,缺省性地肯定商事信托与公益信托法主体地位,赋权性地允许民事信托拥有权利能力,以对特殊类型的强制性规定为例外。

  • 标签: 信托财产 主体性 信托目的 法人资格
  • 简介:<正>从1915年Hegler创造"犯罪事实支配"这一词并将其作为责任要素,途径Bruns作为客观归责标准的相当性理论,Weber对主观区分理论合理性的补强,Lobe对主观参与理论的批判,Eb.Schmidt的义务思想,到1939年Welzel以目的行为论为基础创造所谓"目的犯罪事实支配",犯罪事实支配概念完成了从用于犯罪行为可罚性之判断方法到

  • 标签: 犯罪事实 行为论 间接正犯 直接正犯 可罚性 违法性
  • 简介: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综合反映,层出不穷的群体性事件,其背后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稳定问题?通过从法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概括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点,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成因和法理本质,以期找出根源并寻求解决之途径。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法理学 社会稳定 法制建设
  • 简介:学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贯穿于翻译全过程的选择集中体现在翻译单位的确立上.本文评介了翻译学界对"翻译单位"命题的研究,肯定了Rado提出的"逻辑素"观点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翻译单位的研究和确立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这对于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都将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翻译 译者 主体性 翻译单位 译者 逻辑素
  • 简介: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的源泉是创新,创新产生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形成了当今社会日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已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制度条件和发展战略。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应抓好创新工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条件。

  • 标签: 中国 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经济 创新工程 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化
  • 简介:体性突出事件对社会政治局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不论性质怎样、原因如何,都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公安机关适时介入,灵活机智地运用各地战术方法,对事件相机进行巧妙处置,对平息事态、稳定局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群体性突发事件 公安机关 局势 内在规律 事态 处置
  • 简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于1996年3月17日顺利通过。新刑事诉讼法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整体协调性,这是自觉或不自觉应用当代最新科学成果——系统科学思想的结果。一、刑事诉讼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系统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事物、过程无不是由其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各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即系统。依据系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系统科学思想 整体性 惩罚犯罪
  • 简介:价值判断是刑法问题的核心。两项实体性论证规则为刑法价值判断的合理实现提供了最低限度的保证,它们分别是:只有在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的情形下,才能对刑法进行扩张解释;没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的理由,应当坚持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以实体性论证规则为前提,经由妥当的论证程序,运用妥当的论证方法,方能合理实现刑法问题的价值判断。

  • 标签: 价值判断 实体性论证规则 罪刑法定原则 平等原则
  • 简介:不作为犯突破了以作为犯为基础的传统刑法理论体系,行为论的形式整合进路与支配理论的实质整合进路,都未能成功地对不作为犯进行整合。将不作为犯从传统刑法理论中剥离出来,寻找自己独立的归责原理,是可行的思路。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并非纯粹的归因,而是归因与归责的交错;而且,不作为犯缺乏归因与归责的区分实益。所以,不作为犯的归因并无独立存在的必要,完全可以从归责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同时,不作为犯是义务犯的一种,义务犯理论可以给不作为犯的归责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 标签: 不作为犯 归因 归责 风险升高理论 义务犯
  • 简介:"李昌奎案"式的"顺应民意"已经成为司法面对舆论关注时的一种典型的应对模式。"司法的人民性"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化的论证策略进而为此种"顺应民意"提供了合法性支持。然而,通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分析工具即可清楚表明,在一起起万众瞩目的个案背后推动"民意"的,并不是一贯正确、与真理同在的"人民",而依然可能是利益、权力、偏见与谬误。当"民意"与政治权力不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时,就会造成司法的主体性危机。

  • 标签: 法律事实 传媒事实 信息不对称 民意审判 司法自治
  • 简介:在中国,由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使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复杂特征,从法律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定性、分类并加以规范,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所在。

  • 标签: 群体性事件 处置 立法
  • 简介:本文从主体间性角度出发,论述了被追诉人主体性的内向性和外向性,提出了内向性的两个价值向度:人格尊严、意志自由之选择机能;外向性的两个价值向度:主体性意义上的平等、维权与自卫,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构成的元权利、程序生成性权利概念,阐述了被追诉人元权利构成:无罪推定权、程序参与及选择权、平等对抗权和辩护权,建构了元权利与程序生成性权利的矩阵关系,并进而分析了元权利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元权利所蕴涵的主体性价值.

  • 标签: 主体间性 主体性 元权利 程序生成性权利 主体性价值
  • 简介:迄今为止的通说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内阁制。笔者认为,《临时约法》之政体既不是总统制,也不是内阁制,而是独具特色的混合政体。其奉行的不是西方宪法理论中的"限权"或"控权"思想,而是中国传统的权力"牵制"思想。这一点,从该法关于国家行政权力分配方面可以得到充分说明。

  • 标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体 行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