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标记方法下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8年8月选择健康志愿者200名在某医院手术室采集样本。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在每名志愿者上腹部设立空白对照A区,另用灭菌记号笔按B、C、D、E区进行标记,其中B、C区直接在腹部皮肤标记划线(B区划实线,C区划虚线),D、E区先消毒皮肤后作标记划线(D区划实线,E区划虚线)。消毒后分别在A、B、C、D、E区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消毒效果。结果200名健康志愿者共采集到1 000份样本,其中细菌培养阳性39份,阳性样本检出的菌落数为1~6 cfu/cm2;划实线标记区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划虚线区,不同分区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1.8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先划线后消毒的B、C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5、9.09;P<0.05);而先消毒后划线的D、E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C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D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E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标记、消毒会对皮肤消毒效果产生影响,建议手术部位皮肤先消毒、后标记,并采用虚线进行标记方法

  • 标签: 消毒 手术部位 皮肤标记 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是否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方法入组2018年1-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放疗的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用常规体表标记摆位,B组用常规体表标记+辅助体表标记摆位,均采用头体一体式体位固定板+热塑体膜固定;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并在线自动匹配,记录各方向平移摆位误差数据,两组摆位误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组和B组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4.47±2.91) mm和(2.97±1.68) mm (P<0.001)、(5.43±2.61) mm和(3.21±1.62) mm (P<0.001)、(3.87±2.40) mm和(2.59±1.57) mm (P<0.001)。结论采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的摆位误差,能提高治疗摆位重复性。

  • 标签: 胸腹部肿瘤 辅助体表标记 摆位误差 超重患者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derived stem cells,HF-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同时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和无伦理问题等优势,因此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HF-SCs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分离、纯化、鉴定HF-SCs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特异性较高的HF-SCs标记物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 标签: 毛囊 干细胞 表面标记物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是一种可经皮穿刺并在乳腺病灶组织中放置、具有定位标记作用的含金属标志物,主要用于可疑小肿块及不可触及乳腺癌的标记、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的标记、新辅助治疗前阳性淋巴结的标记以及指导随后的定位切除。相对于现阶段最常用的导丝定位技术,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与补充,特别是对于穿刺活组织检查后影像学检查无法定位的乳腺癌以及新辅助治疗达到pCR或接近pCR的影像学阴性乳腺癌,其成为术前唯一能精确定位原发肿块位置的技术。但是,该技术仍存在放置后移位等问题,其安全性、临床效果以及适应证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组织 定位标记 精准医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严重损害心脏功能,而且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此,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心房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应的生物学标记物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生物学标记物
  • 简介:摘要OA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和预防等均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OA患者群体逐渐庞大,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寻找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已经成为风湿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标记物是体内能够进行测量的,或能够测量其产物及影响的,预测某种结果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的任何物质、结构、进程。一个良好的生物标记物能够辅助临床诊疗、判断预后的过程,但目前仍缺乏一种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临床上普遍使用的OA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 标签: 骨关节炎 生物标记物 细胞因子 诊断
  • 作者: 樊茜 吝怡 马佳 朱森林 吴玉伟 牟星宜 邓博 康诗然 番敏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磁小体 胃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60例(60眼)进行泪道内窥镜手术,按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2组,单号作为对照组术中不预置标记线,即传统方法治疗;双号作为观察组,即先预置标记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出血、穿孔(假道)、眼睑水肿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可清晰地观察预置标记线的数量,结合泪道解剖学特征来判断泪道内窥镜探头所处位置,如泪道内窥镜下显示1根标记线提示在泪小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汇聚处提示在泪总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并且操作空间增大提示在泪囊内;显示2根标记线,可见黏膜皱襞提示在鼻泪管内。观察组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术中出血发生率(13%)和眼睑水肿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5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43,P=0.003;χ2=8.718,P=0.003;χ2=4.069,P=0.044);而术中穿孔(假道)对照组中发生了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3)。术后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8,P=0.168)。2组中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均为少量,术中注水后不影响操作,术后少许出血者2 d内均能自行止血。结论:泪道内窥镜手术中应用预置标记线能更好地操控内窥镜检查及手术,能准确定位操作所处的位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泪道内窥镜 泪道置管术 预置标记线 泪道阻塞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有少数研究提示新发房颤的诊断和后续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关。机制可能包括共同的危险因素、检出偏倚等。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事件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警告信号,有利于尽早开展恶性肿瘤的相关检查并进行干预。

  • 标签: 新发心房颤动 恶性肿瘤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拯救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标记的EGFP-EV-A71重组病毒。方法利用重叠PCR技术,以pMD19T-SDLY107全长质粒为模板,将2A蛋白酶识别序列加入到结构蛋白VP4的5′端;以pEGFP-N1质粒作为模板,扩增获得EGFP目的片段,将其插入到上述重组质粒中,得到重组质粒pMD19T-107-EGFP。经酶切和体外转录后,转染横纹肌细胞肉瘤(RD),拯救获得重组病毒EGFP-EV-A71。采用Karber法计算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CCID50)以测定病毒滴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病毒复制水平,并绘制病毒复制曲线,比较重组病毒与母本病毒的复制力有无差异。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增殖(CCK-8)实验分别测定被感染细胞的细胞损伤率和存活率。结果包含EGFP的重组EV-A71感染性cDNA克隆被成功构建;转染RD细胞后,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并且表达出较强的绿色荧光;重组病毒与母本病毒具有相似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致细胞病变效应。结论成功拯救了EGFP标记的重组病毒EGFP-EV-A71。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病毒拯救
  • 简介:摘要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无创的、不使用造影剂的脑灌注成像技术。通过对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等不同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估计。多延迟ASL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SL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多延迟ASL这一新技术。

  • 标签: 卒中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胆碱能生物标记物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本院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阻滞下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65~8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Ⅲ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于麻醉前取肘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uChE)、TNF-α和IL-6浓度。于术前1 d、术后入恢复室、术后1、3和7 d(或出院前)同一时段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术前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前认知状态,术后采用CAM法和MDAS法评估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P组)和非POD组(NP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结果NP组349例,P组57例,POD发生率为14.0%。与NP组比较,P组患者年龄、术前并存基础疾病(≥3种)、血浆ChAT、TNF-α和IL-6浓度升高,AChE和BuChE浓度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ChE、BuChE、ChAT浓度变化和高龄是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POD的发生与术前血浆AChE、BuChE和ChAT浓度变化有关。

  • 标签: 胆碱酯酶类 老年人 谵妄
  • 作者: 吝怡 樊茜 马佳 邓博 牟星宜 朱森林 吴玉伟 康诗然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假定结直肠不同部位为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 磁示踪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SMC)的来源并推测其发生机制,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对3例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染色体异常的胎儿进行羊水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array )检测,同时对胎儿父母行相关检测,分析验证胎儿sSMC的片段来源、区域大小及遗传效应。结果SNP-array检测提示例1胎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来源于4p16.3p15.2及18p11.32-q11.2区域(重复大小分别为24.7 Mb和20.5 Mb),经FISH验证该变异遗传自父亲46, XY, t(4;18)(p15.2q11.2)染色体重排;例2 sSMC来源于15q11.2-q13.3(9.7 Mb)属于新发变异,病例3来源于21q11.2-q21.1(8.3 Mb),可能遗传自母亲。结论从NIPT筛查到SNP-array分子遗传学诊断分析能有效检出sSMC,SNP-array技术可精确定位异常染色体的来源和片段大小,明确胎儿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对应关系,为sSMC的产前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额外小标记染色体 无创产前筛查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 核型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肠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代谢物 放射损伤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固体靶PET核素89Zr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制备89Zr并标记产物89Zr-去铁胺(DFO)-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方法采用核反应89Y(p,n)89Zr生产89Zr,设计加工89Y靶的固定靶托,由医用回旋加速器20 μA质子束流约12.5 MeV轰击89Y靶约1~2 h。使用羟肟酸树脂分离纯化轰击后的靶片,用1 mol/L草酸溶液淋洗获得89Zr。分析其特征峰、放射性核素纯度及放化纯等。利用89Zr草酸溶液和DFO-Trastuzumab在室温下标记制得89Zr-DFO-Trastuzumab,测定其放化纯。结果成功进行11次89Zr的生产,获得的89Zr产量为555~1 506 MBq,产额(34.8±5.2) MBq·μA-1·h-1,获得纯化后产品227.2~991.6 MBq(纯化率42%~87%),产品放射性浓度可达1.0×106 MBq/L。γ能谱分析显示了89Zr的特征峰(511和909 keV),未发现其他杂质峰,放射性核素纯度与放化纯均接近100%。合成的89Zr-DFO-Trastuzumab放化纯>95%,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放置72 h放化纯仍超过90%。结论通过自行设计靶片,成功制得性能优良的固体靶PET核素89Zr并行抗体标记,为89Zr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保障。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标记 去铁胺 抗体,单克隆
  • 作者: 薛敏 柯屹峰 任新军 刘巨平 范小娥 李筱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7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现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合肥 230041),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患者房水标本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1~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收集3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房水样本进行质谱检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8.41±6.09)岁。将合并PM的16例作为PM组,不合并近视的1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白内障手术操作之前从手术眼收集100~150 μl前房水。采用蛋白定量和非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得到差异表达蛋白。随机选取5个差异蛋白进行ELISA验证。然后用基因注释功能富集、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结果两组房水标本中共鉴定出583个可定量蛋白质,其中101个蛋白存在差异表达,包括63个上调蛋白和38个下调蛋白。ELISA验证结果显示,5个差异表达蛋白在PM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变化趋势均与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相一致。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类主要包括蛋白结合活性调节因子、防御/免疫蛋白、蛋白质修饰酶、代谢物间转换酶、细胞外基质蛋白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M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结论PM患者房水标本中蛋白质表达谱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这些差异变化提示PM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眼房水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胰腺囊性病变很常见,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患者中发现率为2%~45%,其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MCN)是癌前病变,因此如何将IPMN和MCN与其他良性胰腺囊性病变区分开来相当重要。此外,鉴别有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病变能对其进一步处理提供指导。本文将对近年来生物标记物鉴别胰腺囊性病变类型及预测囊肿恶变潜能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囊肿 囊肿液 生物学标记物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尤其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被认为是偏头痛发作的诱因之一。临床研究亦发现丛集性头痛患者CGRP浓度升高,阻断CGRP通路可减轻头痛发作。那么,CGRP可以作为头痛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吗?

  • 标签: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生物标记物 偏头痛 丛集性头痛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