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技术是有机物结构测定的有力手段,不破坏样品,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从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发展为脉冲傅立叶变换波谱,从传统一维谱到多维谱,技术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也越广泛。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子结构测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大名谱”。

  • 标签: 核磁共振技术 应用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NMR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安全高效的检测方法,以其较强的穿透能力,对样品不具有破坏性、定量测定不需要标样、不受样品厚度的影响等优点,在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 食品检测
  • 简介:摘要评价岩体爆破损伤程度及其范围对工程爆破参数设计和岩体结构支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引进核磁共振检测技术,从研究爆破作用导致岩石损伤的本质着手,以岩石孔隙度、横向弛豫时间T2谱等参数为判据,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这一直观方式定量确定岩体爆破损伤范围。同时,结合超声波测试和岩石力学强度测定等技术手段对核磁共振结果进行比较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为研究爆破岩体损伤开辟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 标签: 岩石力学 爆破损伤 损伤范围 核磁共振 试验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随机数表法对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原发性肝癌病患60例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30例。当中,实验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接受CT检查。分析两组的检查结果,并对其诊断准确率作出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肝内、外病灶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病患进行诊断时,合理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可获得较为准确且丰富的影像学信息,不仅能够为患者病情的诊断提供重要指导,同时还能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风险,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诊断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 CT
  • 简介:提出用两种不同配比的油膜与盖玻片相间叠放的样品模拟皮肤结构,在单边磁体共振仪上进行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量与一维分析实验。利用该方法实现检测来自不同年龄女性受试者的前臂腹侧和背侧,实现对皮肤老化过程的评估。结果表明在上网真皮中,T2值的增加与年龄增加导致的皮肤老化有直接关系;对于大多数受试者来说,检测到暴露于紫外线下的前臂比受到保护的前臂的T2值也会增加,这与随着时间的衰老,皮肤内胶原含量下降,自由水的成分增加是一致的。

  • 标签: 单边核磁共振 实时检测 皮肤老化 一维分析 横向池豫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接收的膝关节损伤患者64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别采用CT、1.5T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对比两种诊断结果的精确度。结果1.5T核磁共振的诊断精确度明显高于CT诊断,对比差异显著,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1.5T核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的关节腔积液、骨质改变、软骨凹陷等状况。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患者中采用1.5T核磁共振技术,不仅诊断精确度较高,而且能够有效显示患者的病灶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1.5T核磁共振 膝关节损伤 诊断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更加注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也更加先进,核磁共振设备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查设备,检查的精确度比较高,技术手段也比较先进。为了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管理水平,对核磁共振设备进行维修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核磁共振设备的购置以及日常维修费用比较昂贵,需要注意的禁忌事项比较多。传统的设备维修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其中包括检查方式落后,日常工作的疏忽等等。为了能够避免以上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环境,要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因此,本文以核磁共振设备的维修重要性入手,对维护方法进行研究。

  • 标签: 核磁共振 维修 维护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以其非介入性、非损伤性、很少受目标物体运动的影响等特点,己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图像拍摄,并在临床医学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磁共振(MR)图像可以提供脑内部组织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三维(3D)医学图像。医学图像分割技术就包含了从多模式医学图像中提取和分割出各种脑组织结构的方法。然而,医学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分析中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探究,得出ITK算法获得较为理想的分割效果,算法简单、分割速度快,避免了脑灰质和脑脊液误分割现象,有效性强,为进一步研究脑组织的内部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脑部 核磁共振图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55例肝硬化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方法观察55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结果37例合并肝细胞癌MRI表现为T1WI等、高或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1例在T1WI或T2WI上见假包膜,呈低信号;增强扫描34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27例见假包膜强化。结论因此肝硬化再生结节在MRI上能很好地与肝细胞癌鉴别。

  • 标签: 肝硬化 结节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诊断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直径范围0.47-9.22cm,平均直径(2.44±1.23)cm,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其中28例患者均行常规MRI和CT检查,比较MRI和CT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经MRI检查后,有2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为96.43%,经CT检查后,有21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为75.00%,且MRI组对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均高于C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诊断原发性肝癌准确率高,对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大小、范围及边界敏感性高,对于提高鉴别诊断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肝肿瘤,原发性肝癌 CT,MRI 鉴别诊断。
  • 简介:核磁共振陀螺作为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导航级陀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核磁共振陀螺通过检测磁场中原子核自旋进动频率的改变确定载体角速度,核磁共振陀螺的陀螺精度与静磁场的均匀性、稳定性密切相关。然而核磁共振陀螺静磁系统往往存在端口漏磁,形成杂散磁场,在长期工作过程中会磁化磁屏蔽罩,最终干扰陀螺精度。从核磁共振陀螺静磁场分布的理论分析出发,通过数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分析和研究了静磁系统的端口漏磁,并对静磁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的核磁共振陀螺静磁系统端口漏磁在1.5倍螺线管直径范围内较传统方案平均减小45.4%,满足了核磁共振陀螺的使用需求。该工作为核磁共振陀螺仪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陀螺仪 静磁系统 端口漏磁 双层螺线管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核磁共振在扫描颞颌关节各种疾病中具有较高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间入住我院的58例颞颌关节疾病患病者置于特殊的核磁共振仪中,利用仪器的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患者颞颌关节内氢原子核,并引起这些原子核共振,同时会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当停止射频脉冲以后。由于氢原子能量较高时不稳定,需要通过释放能量达到基态。所以氢原子核会在释放能量过程中会发射一定频率的电信号。同时仪器内的接受器会接收信号,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程序处理后得到模拟图像。结果通过对58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同时进行X光等多设备检查。核磁共振加权图像可清楚显示颞颌关节的解剖结构,而且准确率较高,效果显著。结论核磁共振在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 标签: 颞颌关节 核磁共振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也要求医疗设备要更加先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而核磁共振设备作为一种先进的检验设备应运而生,它主要用于医学方面的临床检测,检验的精确度比较高,技术手段也比较先进。但是由于核磁共振设备的购置以及日常维修费用比较昂贵,就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将从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及维护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 标签: 核磁共振设备 维修 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学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准确率高,同时能清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方法对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8例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本次接受检查的78例患者检查出89个突出的锥间盘,在突出位置上,单纯L4-5突出为50个,单纯L5-S1突出为32个,L4-5合并L5-S1为7个,单纯L4-5突出比例较高;在突出类型上,中央型突出者为43个旁中央型19个,左后方突出型13个,右后方突出型14个;在退变程度上,轻度退变者为55个,无退变19个,重度退变15个;在突出程度上,膨凸型、突出型、脱出型分布分别为30、32和27个。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过MRI检查后,能详细了解,突出的个数、位置、类型、程度及退变程度,在临床上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腰间盘突出症 核磁共振影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诊断颞颌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1月接收的92例184侧颞颌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92侧。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的颞颌关节间隙、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关节间隙总体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而观察组则可清晰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显像和螺旋CT对于颞颌关节重建的关节间隙影像的情况近似,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方面的显像优势显著,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螺旋CT 颞颌关节疾病 关节间隙 关节盘 关节腔积液 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