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消化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近年来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有新进展,尤其是肠道菌群参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使帕金森病消化症状日益受到重视。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旨在通过系统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帕金森病消化症状领域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进一步规范我国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的诊断治疗和全程管理。

  • 标签: 帕金森病 消化道症状 流涎 吞咽困难 胃轻瘫 便秘
  • 简介:摘要消化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贯穿疾病全程,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便秘可以是帕金森病前驱期重要症状,胃轻瘫可对药代动力学产生不利作用,进而减弱药物疗效。但目前对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的关注及研究较少,对其早期识别、诊断及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推荐,消化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而针对肠脑轴、胃肠道屏障、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干预有可能在改善消化症状和延缓疾病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消化道症状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消化毛霉菌感染导致消化穿孔一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毛霉菌感染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相关治疗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肾移植 毛霉菌 感染 消化道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综合止呕护理对消化肿瘤患者化疗消化反应的影响。方法:从在收治的消化肿瘤患者中抽取96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止呕护理,实验组进行综合止呕护理,两组患者给予相同止呕药物,分析两组患者具体情况。结果:在无其他因素干扰下,实验组患者止呕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化疗时多数患者易出现呕吐症状,给患者身体、心理带来不适,综合止呕护理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消化反应,同时有助于及时防范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事件,提高患者住院疗养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止呕护理 消化道肿瘤 不良情绪 消化道反应 影响
  • 简介:摘要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SAPHO综合征)是一组主要累及骨关节与皮肤的罕见疾病,由于认识不足,发病率被低估。本文报道了1例以胸痛为主诉就诊,影像学提示全身多发骨关节病变,肠镜明确结肠弥漫性炎症病变,同时结合既往痤疮病史,确诊为SAPHO综合征的病例,并结合现有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该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 作者: 张维 黄宇 李慧一 朱琦 李小刚 戈之铮 陆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0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消化内科,上海 2019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消化内科,上海 2019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胃镜检查患者的检查结果与消化症状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门诊行初次胃镜检查者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详细登记消化主要症状,之后2周内完成胃镜检查,将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结合作为最终胃镜诊断,根据最终胃镜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组和非主要病变(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他)组。分析消化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消化不同症状者胃镜检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的风险。结果共5 885例完成问卷调查,其中5 496例(93.4%)完成胃镜检查。在消化不良症状、反流症状、报警症状、其他症状和无症状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分别为12.3%(373/3 028)、12.6%(52/412)、17.9%(49/273)、9.5%(64/675)和9.2%(102/1 108),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1.2%(36/3 028)、0.7%(3/412)、7.7%(21/273)、0.7%(5/675)和0.4%(4/1 108)。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均为消化不良症状,分别占58.3%(373/640)和52.2%(36/69)。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报警症状占30.4%(21/69)。15.9%(102/64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和5.8%(4/69)的恶性肿瘤患者无消化症状。相对于消化症状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P<0.001,OR=1.52,95%CI:1.21~1.92)、有报警症状者(P<0.001,OR=2.87,95%CI:2.02~4.08)胃镜检出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的风险均明显增加。结论尽管消化不良症状和报警症状与上消化主要病变(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有一定相关性,但对上消化主要病变的预测作用有限。

  • 标签: 体征和症状,消化系统 胃镜检查 消化性溃疡 恶性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是目前临床领域常见病症之一,同时也是致死率最高的病症,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影响病患日常生活,而抗肿瘤药物研发也一直受到研发人员高度关注。基于此,文章对消化肿瘤药物的研发进行探究,本文分析了最近几年抗瘤药物研发态势以及进度,对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生物标志物等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说明,归纳总结研究现状,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 标签: 消化道 肿瘤药物 研发
  • 简介:摘要:消化内窥镜是一种将胃肠道引入人体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光学仪器。介绍了近几年胃肠道内镜检查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就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结论:内窥镜是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扩大观察视角,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深度,是目前内窥镜技术研究的重点,对于提高肿瘤的早期检出、正确率、提高病人的寿命、减少病死率尤为重要。

  • 标签: 消化道 内窥镜 发展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进行消化溃疡及并发上消化出血患者的治疗时,将胃镜下注射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临床可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录入46名患者,分为两组后进行对照实验,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设置23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认为消化溃疡及并发上消化出血。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给予患者胃镜下病灶喷洒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选择胃镜下对病灶注射药物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疾病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胃镜下注射对消化溃疡及并发上消化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产生的效果良好,并且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导致患者出现额外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胃镜下注射治疗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消化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 标签: 异物 儿童 消化道 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上消化异物穿孔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19例上消化异物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 73±1. 16)岁,范围为10个月至5岁。穿孔部位以食管上段最多见,滞留上消化时间为(2. 6±1. 69) d。对食管穿孔直径<5 mm的患儿放置鼻胃管保守治疗;对食管穿孔直径>5 mm或穿孔部位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降部者,予金属夹夹闭和(或)放置鼻胃管/鼻空肠管;胃镜取出失败者行外科手术。结果19例患儿经消化内镜下治疗,有17例患儿成功取出异物,取出失败2例;有12例患儿上消化穿孔处给予金属夹夹闭后愈合,其中1例患儿合并空肠穿孔,空肠处穿孔经禁食、抗感染、静脉营养等治疗后愈合,3例通过放置鼻胃管/鼻空肠管后自然愈合,3例行外科手术,其中有1例术后3个月出现食管狭窄,余患儿愈后良好。另有1例纽扣电池致食管-气管瘘患儿,在异物取出后第5天突发急性肺出血死亡。结论磁性异物和纽扣电池是常见的引起儿童上消化穿孔的异物,消化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是处理上消化异物穿孔的首选,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儿童需要更多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食管穿孔 异物 胃镜 儿童
  • 简介:摘要微创技术进入我国已经30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视觉系统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从二维视觉到三维视觉,再到荧光显影导航。腹腔镜手术从良性病变脏器的切除或功能修复,到恶性肿瘤的根治,再到根治基础上更多功能保护,应用范围也已普及到消化外科各专科领域。笔者回顾微创技术过去30年的发展,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以致敬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携手共进之20年。

  • 标签: 普通外科 胃肿瘤 肠肿瘤 微创外科 腹腔镜检查 消化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Ⅰ型GSD)的消化特征,为临床多学科联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至12月收集经基因检测确诊为Ⅰ型GSD,年龄为0~18岁临床数据完整的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浙江、江苏、陕西、安徽、黑龙江的儿童患者。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结果总计回收52份问卷,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资料43例,其中Ⅰa型9例,Ⅰb型34例;男30例(69.8%),女13例(30.2%);年龄为1~18岁;家中兄弟姐妹同样确诊为Ⅰ型GSD 7例(16.3%),均为Ⅰb型。消化表现为反复腹泻26例(60.5%),肛周病变(红斑、溃疡、脓肿)25例(58.1%),腹痛/腹胀24例(55.8%),恶心/呕吐22例(51.1%),黏液便/血便14例(32.6%);至少2个以上消化症状者38例(88.0%);反复口腔炎及口腔溃疡者33例(76.7%)。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0×109/L者24例(55.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者19例(44.2%),其中<0.5×109/L 10例(23.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者均为Ⅰb型GSD患儿。血小板(PLT)>300×109/L 30例(69.8%)。18例Ⅰb型GSD患儿行胃肠镜检查,诊断GSD相关性肠病16例。饮食添加生玉米淀粉39例(90.7%);麦芽糊精3例(6.9%);特殊医学配方19例(44.2%)。Ⅰb型GSD患儿因粒细胞低下及功能障碍需要反复应用抗生素20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例,其中11例诊断为GSD相关性肠病。结论儿童Ⅰ型GSD的消化症状常见,尤以Ⅰb型GSD显著,此型患儿GSD相关性肠病发生率高,应用G-CSF不能避免肠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饮食疗法是Ⅰ型GSD的一线治疗,多学科联合管理,有助于减少患儿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标签: Ⅰ型糖原贮积病 糖原贮积病相关性肠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消化异物误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下消化异物5例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误诊病例中,1例误诊为阑尾炎,1例误诊为结肠癌,1例误诊盆腔炎,1例误诊为痔疮,1例上消化异物漏诊下消化异物。误诊时间1小时~2月不等。其中1例异物自行排出,3例通过肠镜将其取出,1例因并发感染性腹膜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下消化异物如在患者不知、误服或故意隐满病情的情况下,很难及早发现,及易发生误诊。异物位于下消化时,可尝试通过肠镜将其取出;如异物嵌顿肠致梗阻、刺破肠壁致穿孔者应给予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下消化道异物,误诊,肠镜下异物取出术,科手术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