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父母在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教育者的身份,让幼儿可以在学前教育中健康成长,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本文将探索父母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 标签: 父母教育 社会性发展 学前教育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 要:父母方式对子女的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文章总结父母方式的影响因素、功能与干预,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父母效能训练入手,通过干预父母方式使中学生的行为得到发展。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干预 父母效能训练
  • 简介:摘要:家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与成长的起点,父母方式不同,对幼儿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从幼儿心理角度出发,探讨父母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

  • 标签: 父母教养 幼儿发展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幼儿期作为人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家庭作为幼儿发展的主要场所,父母要重视并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才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本文立足于父母方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对父母方式的内涵与分类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了解了幼儿个性发展的内涵与幼儿的个性特征,详细阐述了父母方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从而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善于同幼儿沟通交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鼓励引导、及时进行家园沟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个性发展 幼儿
  • 简介:摘要:幼儿社会性发展不仅包括幼儿正常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也包括幼儿是否具备社会化的基本技能,诸如是否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共情能力、同理心等。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皆对幼儿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家庭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温情友爱的氛围下成长的幼儿也更容易与他人主动建立友好关系。反之如果父母方式不当,孩子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因欠缺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遇到障碍。本文主要研究了父母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教养误区以及具体的纠正策略。

  • 标签: 教养方式 幼儿 社会性发展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由于自身家庭因素或者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生变化,导致生活及学习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在心理教育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部分,幼儿的心理发展对未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加强幼儿心理素质培养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素质与父母方式的关系进行问题分析,总结出相应解决策略。

  • 标签: 父母教养 幼儿 教养方式
  • 简介:摘要:本文从信息化时代的现实出发,分析了孩子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时代、相对剥夺感、地域等原因造成的父母焦虑及产生的后果,给出了缓解父母在孩子英语学习进程中缓解教育焦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信息化时代,教育焦虑,相对剥夺感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在校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父母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及简式父母方式问卷对上海某一高校 15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

  • 标签: 心理弹性,教养方式,积极心理资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好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而长期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性格特征。如何选择准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并根据中学生不同的成长特点调整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性格关联的深入分析,促进父母更好地了解子女的性格,并为改善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教养方式 性格 影响
  • 简介:【摘要】父母是幼儿入世后的第一位老师,因为幼儿的生活范畴较小,幼儿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托性。因而,父母在教养幼儿时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人格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以及身心健康,同时也还影响着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人格养成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情的工厂”,而在家庭中扮演绝对重要角色的则是父母。因此可以认为,父母方式是否得当,与幼儿良好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行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幼儿同伴交往行为 社会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 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 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 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 975名(51.4%),城市儿童24 634名(90.6%),独生子女17 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 标签: 儿童,学龄前 情绪 行为 横断面研究 教养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养能力感与精神障碍患儿情绪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父母养能力感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对350名精神障碍住院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精神障碍患儿的困难总分[(16.39±4.87)分]检出率为24.2%,情绪问题[(4.89±2.21)分]检出率为24.5%,品行问题[(2.55±1.45)分]检出率为8.9%,多动/注意缺陷[(5.00±1.94)分]和同伴交往问题[(3.95±1.99)分]检出率均为21.1%,亲社会行为[(5.11±2.46)分]异常检出率为38.5%。父母养能力感总分、教养效能感和满意度与精神障碍患儿的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缺陷的得分呈负相关(r=-0.259~-0.121,P<0.05),与亲社会行为评分呈正相关(r=0.114~0.189,P<0.05),与同伴交往问题不相关(r=-0.029~-0.023,P>0.05)。教养效能感对患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β=0.124,P<0.05),教养满意度在患儿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缺陷上有显著作用(β=-0.255~-0.109,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儿情绪行为问题突出,父母养能力感与精神障碍患儿的情绪行为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精神障碍 情绪行为问题 教养能力感 教养效能感 教养满意度
  • 简介:摘要:父母是幼儿入世后的第一位老师,因为幼儿的生活范畴较小,幼儿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托性。因而,父母在教养幼儿时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人格发展水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同时也还影响着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人格养成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情的工厂”,而在家庭中扮演绝对重要角色的则是父母。因此可以认为,父母方式是否得当,与幼儿良好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行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幼儿同伴交往行为 社会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起着榜样作用。 本文阐述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一些弊端,分析了家庭教育的不利影响,最终阐明父母榜样教育在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善当前家庭的教育问题,改变父母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 标签:
  • 简介:  【摘要】家庭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影响型家庭”、“互动型家庭”、“和谐型家庭”去帮助、成就孩子;支持、协助孩子;尊重、信任孩子。

  • 标签: 家庭教育 尊重 信任 支持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