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尽管生态用地的提出时间较晚,但与生态用地相关的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其内涵、外延、分类体系、效益和质量评价、数量和空间布局规划及保护等。对生态用地研究中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用地内涵、外延的统一界定和最优生态用地数量及空间格局的确定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生态用地 内涵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本文对城市更新用地划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包括城市更新的定义、城市更新单元的概念、及城市更新的方式、城市更新的动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用地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应在用地规划和用地实施之间增加用地划,即以城市更新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的量化指标来对更新单元改造的优先次序进行划分。

  • 标签: 城市更新 用地区划 驱动力
  • 简介:研究运用土地生态位理论的数量生态位(宽度)和扩充压缩度数学模型,以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1998~2013年农用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农用地生态位的变化过程。分析表明:(1)各种类型农用地之间生态位态势差变化不明显,耕地生态位突出,其他类型农用地生态位较低,农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影响江淮分水岭的生态环境保护。(2)区域内各类型农用地生态位竞争不明显,系统相对稳定。农用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园地、其他农用地与耕地、林地、牧草地之间弱的生态位竞争。农用地生态位整体在不断压缩,整体向系统外其他类型用地流转。(3)农用地生态系统经过15年的发展变化,目前系统比较稳定,变化小,但耕地与园地的生态位矛盾竞争使区域农用地生态系统潜伏着一定的危机。(4)需要提高园地、林地等生态保护功能用地生态位,适当缩减耕地生态位,增加生态多样性。

  • 标签: 生态位理论 农用地 江淮分水岭 安徽省
  • 简介:摘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公路设施建设也在全面发展,但公路项目中的临时工程却对其周边的土地及其生态功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对于广西土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广西的相关工作经验,对土地复垦技术和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大家以共同进步。

  • 标签: 临时用地 复垦 生态恢复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用于临时性的建设和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恢复植被覆盖、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法,实现了临时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 标签: 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施工过程当中的临时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进一步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及技术人员应当针对临时用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恢复临时用地生态系统,改善土壤环境。

  • 标签: 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技术
  • 简介:一、引言生态用地是指以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产生直接或间接价值的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的自然过程所产生的人类生存必须的资源环境条件及其效用。

  • 标签: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用地 价值评估 上海市 同类 生态环境质量
  • 简介:以多时相LandsatTM/ETM/OLI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环滇池地区5个时期(1990-1995、1995-2000、2000-2005、2005-2010、2010-2017年)的城镇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和同心圆分析法,对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5个时段内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237、0.137、0.291、0.282、0.199,扩展特征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和波段性,东北和东南方向上城镇扩展速度较快,成为城镇扩展的主体方位;(2)不同时期城镇用地圈层扩展有明显的差异性,1990-1995年,距滇池沿线0-2km和2-4km范围内为城镇用地的主扩展区;1995-2000年,各圈层城镇用地扩展相对比较均匀;2000-2005年,整体扩展加速,距滇池沿线2-4km和4-6km范围内为城镇用地的主扩展区;2005-2010年,距滇池沿线4-6km和6-8km范围内为城镇用地的主扩展区;2010-2017年,在距滇池沿线2-4km和8-10km范围内为城镇用地的主扩展区。(3)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政策等因素影响,城镇用地扩展主要体现出开发区推进、新城区建设推进,城中村改造推进和农村就地城镇化推进4种模式。

  • 标签: 城镇用地 扩展特征 推进模式 环滇池地区
  • 简介:摘要:在“五年建房”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北京地区军队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具有项目数量多、建设用地少,安置人员多、待遇级别高的特点,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项目选址。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军队安置住房建设用地选址的背景现状、面临的问题,并研究提出了解决措施。

  • 标签: 北京地区 军队安置住房 建设用地选址 
  • 简介:摘要:本研究关注临时用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强调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探讨了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意义,阐述了其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关键作用。其次,详细分析了关键技术,包括地貌重塑、土壤修复、植被重建和生态功能维护,以实现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目标。最后,提出了建议,包括技术创新与研发、积极土地修复、审查机制的建立,以促进临时用地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的成功实施。

  • 标签: 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
  • 简介:摘要围绕“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借助新疆核心区域优势,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创新新技术与运营模式,共促新疆地区生态修复实业。

  • 标签: 生态修复 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模式
  • 简介:川西南民族地区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对象,建设用地的合理选取与使用对整体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以攀枝花为例,结合山地区域典型特点,用GIS、AHP构建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攀枝花最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370.61km2;最不适宜为:714.07km2,呈现中南部适宜西北部较不适宜特征,其中最适宜与较适宜区域多分布于河谷地带。

  • 标签: GIS AHP 建设用地 生态敏感
  • 简介:摘要: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今后的土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意味着国家土地调控对策将日益严格。据调查,2013年我国建设用地供应量为73公顷,且供应量出现逐年减少的走向。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力已濒临临界点,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是改变城乡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系统性改革,是通过寻找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系统间最优的平衡点,是走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 标签: 生态承载力 城镇低效用地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成为了维系生态平衡、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规划用地的调整与优化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生态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园规划用地的调整与优化策略。

  • 标签: 生态治理 公园规划
  • 简介:摘要: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正日益加剧,对生态用地进行科学评价和景观优化设计愈发重要。本文立足GIS技术,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框架,整合遥感影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最小距离加权法等模型方法,对当前生态用地现状进行评价分级。在此基础上,运用纷繁蚁群算法、密度分析,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设计,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路径。研究成果可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 标签: GIS 遥感 景观格局 生态评价
  • 简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它还是古代最重要的燃料和手工业原料的提供者。尽管目前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但人类社会活动中.常常存在主观盲动性,还在不断地“导演”破坏生态平衡的“悲剧”。

  • 标签: 唐代 岭南地区 生态环境 林业 中国 人工种植
  • 简介: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从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况、人文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4层次的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 标签: 生态敏感地区 生态安全评价 PSR模型 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