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聚焦射频改善面部皮肤皱纹和松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用聚焦射频治疗面部皮肤皱纹和松弛的女性患者17例,年龄36~58(47.71±1.56)岁,全面部接受聚焦射频治疗,每月治疗1次,连续3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1周进行面部拍照,同一位医师用皱纹严重程度评价表对患者进行面部皱纹评价,同时在末次治疗后1周,由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患者经过每月1次,连续3次全面部聚焦射频治疗后,皱纹较治疗前减轻。治疗3次后1周,面部皱纹严重程度评分(2.71±0.47)分较治疗前(3.00±0.79)分下降(t=2.58,P<0.05)。88.24%患者自觉3次治疗后面部皱纹或松弛情况得到改善。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聚焦射频改善面部皮肤皱纹和松弛安全有效。

  • 标签: 聚焦射频 面部皱纹 面部松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眉下切口提升术改善上睑皮肤松弛状态的临床效果,探讨适应证。方法2019年3-10月,黄寺整形亚运村门诊为32例(年龄43~68岁,平均53.62岁)女性患者行眉下切口改良提升术。结果32例患者在眉下切口的提升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上睑松弛下垂的情况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前有重睑线的患者重睑线重新显现,上睑呈现年轻化状态,无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无切口瘢痕及脱眉等手术并发,且眉毛外形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改良眉下切口提升术术后眉弓饱满,眉毛形态以及眉眼间距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衰老 眉下切口 提升术 改良 上睑松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眉下切口提眉术(subbrow blepharoplasty,SBB),重睑成形术(double eyelid surgery,DES)和眉下切口提眉术联合重睑成形术(combination of subbrow blepharoplasty and double eyelid surgery,CSD)3种方法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为SBB组、DES组和CSD组。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上睑皮肤松弛改善效果,包括睑缘-角膜映光点距离(MRD1)、角膜内侧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MCMFD)、瞳孔中点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MPMFD)、外眦处睑缘与重睑褶皱距离(LCMFD),以及上睑皱纹改善效果,并由患者和第三方医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0例女性患者被纳入研究,每组30例,患者年龄35~62岁,3组患者年龄及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上睑皮肤松弛和上睑皱纹均得到改善。CSD组2例患者出现呕吐,1例患者出现额部皮肤麻木。SBB组、DES组和CSD组MRD1改善量分别为(0.14±0.09) mm、(0.34±0.11) mm、(0.43±0.15)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37,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18、2.824、9.236,P值分别为<0.001、0.008、<0.001);MCMFD改善量分别为(0.32±0.15) mm、(0.92±0.21) mm、(0.97±0.24)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82,P<0.001),SBB组与DES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73、12.404,P值均<0.001),DES组与C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2,P=0.261);MPMFD改善量分别为(0.34±0.13) mm、(1.07±0.24) mm、(1.37±0.23)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93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31、5.628、19.159,P值均<0.001);LCMFD改善量分别为(0.54±0.17) mm、(1.58±0.37) mm、(1.97±0.48) mm,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40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71、4.097、15.068,P值均<0.001)。上睑皱纹评分改善量:SBB组、DES组、CSD组分别为(0.70±0.47)分、(0.50±0.51)分、(1.20±0.48)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71,P<0.001); SBB组与DE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2,P=0.115),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1、3.979,P值均<0.001)。SBB组、DES组和CSD组VAS患者评分分别为(2.77±0.57)分、(2.17±0.38)分、(3.90±0.31)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7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79、15.541、10.161,P值均<0.001)。VAS医师评分分别为(2.80±0.61)分、(2.27±0.58)分、(4.07±0.45)分,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85,P<0.001),SBB组与DES组、DES组与CSD组、SBB组与CS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0、12.624、8.883,P值均<0.001)。结论相较于眉下切口提眉术和重睑成形术,眉下切口提眉术联合重睑成形术能够充分切除上睑松弛皮肤,明显减少上睑皱纹,调整和重塑重睑形态,恢复良好的眉眼部美学关系,是矫正中、重度上睑皮肤松弛的更好方法。

  • 标签: 上睑皮肤松弛 上睑老化 提眉术 重睑成形术 评估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睑松弛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观察患者与对照泪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及相关抗原及抗体表达的差异。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睑松弛并发泪腺脱垂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平均发病年龄11岁(7~16岁);对照泪腺组织来自3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15岁(10~20岁)。眼睑松弛并发泪腺脱垂患者30份泪腺组织标本中,仅2份标本HE染色表现为明显腺腔扩张,间质中脂肪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其余标本与对照正常泪腺组织标本无明显差别或仅有轻度慢性炎性反应;30份标本Verhoeff-Van-Gieson染色均显示包被泪腺的筋膜组织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眼睑松弛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表达为+++、++、+、-的标本分别为12、11、4、3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白细胞分化抗原CD3表达为+++、++、+、-分别为2、19、7、2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MMP-3表达为+++、++、+、-分别为0、0、11、19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MMP-9表达为+++、++、+、-分别为14、14、0、2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眼睑松弛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CD3、MMP-3和MMP-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92,-4.168,-2.005,-4.552;均P<0.05);而IgG、IgM、CD20、补体C1抑制物的表达强度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电镜技术显示,与对照标本相比,泪腺脱垂者泪腺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形状失去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表面有MMP-3及MMP-9表达,腺泡细胞膜上有MMP-3表达。结论眼睑松驰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免疫炎性反应、胶原纤维变性、筋膜组织松解断裂以及IgA、CD3+T淋巴细胞、MMP-3和MMP-9阳性表达,眼睑松驰并发泪腺脱垂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05-210)

  • 标签: 眼睑疾病 泪器 脱垂 炎症 显微镜检查,免疫电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个微切口联合连续埋线法在伴有轻中度上睑皮肤松弛的重睑术的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9年2月,重庆星艺美整形美容门诊部对伴有轻中度上睑皮肤松弛的美容就医者行微切口联合连续埋线法重睑术1 161例,男13例,女1 148例,年龄25~50岁,均为首次行重睑术,正常单睑或重睑线窄要求加宽,无上睑下垂,皮肤松弛<4 mm。在上睑设计线上做4~5个2 mm小切口,通过小切口切取适量的眼轮匝肌及眶隔脂肪,行连续埋线将皮肤与上睑提肌腱膜粘连固定,小切口无需缝合,随访3个月至5年。结果1 161例切口均愈合良好。23例进行了2次手术,其中8例因重睑线变浅或消失,5例重睑偏窄,要求加宽,10例双侧重睑不对称;其余1 138例表示对重睑外观满意,平视重睑弧度自然,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无明显瘢痕,远期效果均满意。结论多个微切口联合连续埋线法形成的重睑外形美观、自然,闭眼时平整无痕,效果稳定持久。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小切口 微创 埋线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睑皮肤松弛矫治中改良三点式重睑术的疗效。方法:取73例上睑皮肤松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皆为我院2019.12-2020.10收治,抽签分组,分别以改良三点式重睑术(试验组,n=37)和传统重睑术(常规组,n=36)进行矫治,对比并发率、一期愈合率、满意度、疼痛度。结果:试验组有27.03%(10/37)表示尚可,有70.27%(26/37)很满意,共占97.30%,比常规组80.56%的满意度高,并发率2.70%,术后疼痛度(2.16±0.28)分,比常规组低,一期愈合率达100.00%,比常规组88.89%高,术后恢复时间(31.19±2.15)d,比常规组快,P<0.05。结论:上睑皮肤松弛矫治中,患者对改良三点式重睑术满意度较高,且改良后,患者并发率、术后疼痛度降低,一期愈合率升高,恢复速度提升,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重睑术。

  • 标签: 临床疗效 上睑皮肤松弛 改良三点式重睑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结膜部分切除术治疗球结膜松弛患者溢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5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眼科确诊为结膜松弛并伴有溢泪症状,接受部分结膜切除手术治疗且完成随访的27例(27眼)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结膜松弛均为Ⅲ级或以上,接受球结膜部分切除术后,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及结膜脱垂体征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下泪河高度变化。结果:术后患者的溢泪症状均消失。拆除结膜缝线后未见切口处的结膜裂开。至术后平均15个月的随访期间,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结膜松弛复发。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提高(P<0.001),术后12个月下泪河高度较术前提高(t=-14.642,P<0.001)。结论:切除松弛脱垂的球结膜,间断缝合球结膜切口,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可有效避免手术中结膜撕裂和术后结膜切口裂开等手术并发,能够改善患者的溢泪,一定程度上稳定泪膜,且安全、有效。

  • 标签: 结膜松弛脱垂 溢泪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 -眼周皮肤松弛) 66例作为观察对象,选用随机分配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组别名称为观察组( n=33)及对照组( n=33),对观察组给予 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眼袋整形术治疗,将修复效果(鱼尾纹减轻率、眼袋减轻率、皮肤色泽改善率)、不良反应(切口渗血、切口渗液、切口瘢痕、红肿)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结合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观察组修复效果相比对照组,优势更加显著(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优势显著( 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眼袋整形术治疗眼周皮肤松弛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眼袋情况,值得在治疗眼周皮肤松弛中应用。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眼周皮肤松弛 眼袋整形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皮肤脂肪增多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5例颅脑皮肤脂肪增多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眼部、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5例均有角膜异常,3例有眼睑缺损,2例有眼球钙化,1例有眼部迷芽瘤。5例患者均出现特征性头皮光滑无毛发的脂肪痣,3例患者眼睑有小结节皮赘,3例患者躯干有咖啡斑。5例患者均出现右侧大脑半球发育不良,4例伴有右侧脑室扩大,3例伴有蛛网膜囊肿,1例有胼胝体发育不良。5例患者的癫痫发作均在1岁以内起病,均出现过痉挛发作,3例有部分性发作,1例有强直发作。5例患者均对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1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发作明显减少,1例经手术发作得到控制,1例胼胝体切开后仅无发作4个月,之后再发,3例患者行生酮饮食治疗,1例癫痫发作减少,1例生酮饮食后发育进步。5例患者均存在发育落后。4例患者血液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未见异常。1例患者脑组织基因检测发现KRAS基因突变。结论颅脑皮肤脂肪增多为临床罕见疾病,常累及神经系统、皮肤及眼部,患者的癫痫发作常常难以控制,存在发育落后,可能需要手术控制癫痫发作。该病被认为是体细胞突变,血液中难以检测到基因突变,脑组织可发现基因突变。

  • 标签: 颅脑皮肤脂肪增多症 脂肪痣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和眼袋整形术对眼周皮肤松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眼周皮肤松弛患者,随机方式分组,对照组38例接受眼袋整形术治疗,观察组37例联合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鱼尾纹减轻、眼袋减轻以及皮肤色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切口红肿、切口瘢痕以及切口渗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眼周皮肤松弛患者,行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眼袋整形术治疗方案干预,效果令人满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 眼袋整形术 眼周皮肤松弛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改良三点式重睑术矫治上睑皮肤松弛的疗效及美学效果。方法:共收集笔者医院整形外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接受重睑术矫治的78例上睑皮肤松弛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切开法及缝线法等传统重睑术治疗,观察组运用改良三点式重睑术矫治,比较兩组手术疼痛、术后恢复时间、一期愈合及并发发生情况等,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改良三点式重睑术矫治的美学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2±0.8)分 VS(2.7±1.1)分],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5.4±6.1)d VS(72.6±1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6、19.131,P

  • 标签:   []上睑皮肤松弛 改良三点式重睑术 传统重睑术 切开法 缝线法 美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眼轮匝肌蒂皮瓣联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一期修复较大睑黄瘤切除术后上睑前层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上睑较大睑黄瘤患者14例共23只眼,年龄41~68岁,平均52岁。根据睑黄瘤位置和上睑皮肤松弛情况设计2条重睑线,以标记拟切除组织。彻底切除睑黄瘤,根据缺损大小,将拟切除组织设计成以上方眼轮匝肌为蒂的皮瓣,推进修复缺损,最后行重睑成形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4例23只眼皮瓣均成活,均获3~24个月随访,见皮瓣色泽、质地正常,无明显臃肿,术区切口瘢痕不明显,重睑形态自然,效果满意。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利用上睑松弛组织设计以上方眼轮匝肌为蒂的改良皮瓣联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进行修复,可修复上睑较大睑黄瘤切除后的眼睑前层缺损,操作简便、成活率高,在确切去除病灶、减少复发的同时,改善眼睛形态、避免皮瓣术后臃肿等并发

  • 标签: 外科皮瓣 眼睑肿瘤 上睑皮肤松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面部注射美容造成局部皮肤出现并发的治疗方式。方法:本次研究中选择时间段,2018年12月至2019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TEMPI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起病表现为双下肢皮肤瘙痒,后进展为皮肤破溃,同时发现红细胞增多和M蛋白血,极易诊断为POEMS综合征或真性红细胞增多合并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MGUS)。经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腹部CT等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确诊TEMPI综合征。

  • 标签: 红细胞增多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TEMPI综合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联合氯雷他定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比较治疗半个月后疗效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瘙痒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皮肤瘙痒症 桂枝麻黄各半汤 维生素C 氯雷他定片 有效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皮肤瘙痒患者共 90例设为研究对象,实施对比性治疗研究。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共分为 2组,对照组、研究组,各组均为 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甘麦大枣汤加减联合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患者入院时各症状积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经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入院时均有缓解,研究组症状积分较对照组均下降明显,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 P<0.05;患者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皮肤瘙痒临床治疗中甘麦大枣汤的联合应用,可使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经对症中药治疗后实现对其病情的有效缓解,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 标签: 甘麦大枣汤 皮肤瘙痒症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