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小儿睾丸内胚窦具体进行诊断时,使用超声诊断方法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其相关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就具体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小儿睾丸内胚窦的患者群体中,抽取24例患儿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随访等方面情况进行收集和汇总,评价此类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特征等情况。结果 分析后发现,患儿肿块大小为(3.22±1.05)cm,超声下可见其形状为类圆形,并且边界清晰不存在包膜的现象,有14例患儿超声下病灶可见均匀回声,和周围残留的正常睾丸组织的内部回声十分类似,而10例患儿在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其睾丸内可见单发、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无回声暗区,局部不存在包膜,透声性良好。肿瘤内部、周围可见丰富血流信号,3例患儿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膜、肝转移。其他特征和随访方面,伴有明显的血清AFP提高,接受睾丸根治性切除之后,则血清AFP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小儿睾丸内胚窦患儿开展检查诊断的过程中,超声方法的临床应用具备一定自身优势,能够观察到病变组织和正常生理组织的明显不同之处,有助于配合其他的检查方法进一步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 标签: 超声诊断 小儿睾丸内胚窦瘤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报告1例睾丸成人型粒层细胞伴肺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例。患者,26岁,行患侧睾丸切除术,术后放疗并定期随访,术后5年出现肺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睾丸成人型粒层细胞具有恶性潜能,一旦出现远处转移,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睾丸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minimum ADC,ADCmin)值鉴别诊断颅内胶质母细胞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与19例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ADCmin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巨细胞胶质母细胞ADCmin值为(0.989±0.104)×10-3 mm2/s,胶质细胞ADCmin值为(0.837±0.111)×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52 (P=0.002),以0.880×10-3 mm2/s为临界值,鉴别诊断两种肿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68.4%。结论ADCmin在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与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 标签: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网膜细胞眼底表现等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12只眼)临床确诊为视网膜细胞患者,整理记录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及分析体大小、位置,眼底表现,退化类型等。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确诊年龄5~39岁,中位数为14岁;单眼发病8例,累及双眼2例。最常见首发症状为斜视4例,其余为视力差、眼前黑影或遮挡、体检发现异常。体平均最大基底径为5.70 mm(范围2.69~8.69 mm),平均厚度为2.28 mm(范围0.61~3.76 mm)。12只眼均为单灶体,后极部体5个,中周部体5个,周边部体2个。眼底表现:10个体为半透明视网膜占位病变,11个体内含有钙化团,12个体周围均伴边界明显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6个体伴脉络膜萎缩改变。退化类型:1型体2个,2型体1个,3型体9个,无4型体。1例患者对侧眼合并视网膜母细胞,基因检测提示RB1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7个月,所有患者体均稳定,无恶性转化表现。结论视网膜细胞是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视网膜肿瘤,具有半透明视网膜占位病变等特征性眼底表现,应予以定期随访。(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26-530)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 基因检测 随访研究 视网膜细胞瘤
  • 简介:摘要垂体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鞍内或鞍上的实质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为Ⅰ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垂体腺瘤十分相似,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学诊断,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本文对垂体细胞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套细胞淋巴是具有独特生物学、病理和临床特征的B细胞恶性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5%~10%,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即为晚期。套细胞淋巴具有侵袭性淋巴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的难治愈性特征,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研究的进展,患者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

  • 标签: 淋巴瘤,膜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疗法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垂体细胞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鞍内或鞍上的实质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分级为Ⅰ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垂体腺瘤十分相似,确诊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学诊断,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本文对垂体细胞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透明细胞是原发于肺部的罕见肿瘤,为临床相对少见疾病。本例患者胸部CT示左肺下叶可见肿块影,大小约62 mm×45 mm,边界较清,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周围胸膜牵拉,双肺透亮度增加,多发小囊状透亮影,双肺下叶可见多发条索影。纵隔淋巴结增多,双侧胸膜局部增厚、粘连。2019年2月在全麻下行左下肺肿块切除术+淋巴结清除术,病理诊断为肺透明细胞,术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复发和转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无性细胞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来源于尚未分化以前的原始生殖细胞,临床发病率低且缺乏典型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及腹部肿块。本文分析总结一例以急腹症就诊行急诊阴超检查的误诊病例报道,以期为无性细胞的超声正确诊断提供经验。

  • 标签: 无性细胞瘤 卵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AITL)并发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例AITL并发EBV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为混合淋巴(CL)患者,以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右侧腋窝肿物活组织检查示AITL并发EBV阳性DLBCL,予以8个周期化疗后达不确定的完全缓解;后续应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仍生存中。例2为不一致性淋巴(DL)患者,以皮下结节起病,后出现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皮下结节病理检查诊断为DLBCL,右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AITL;接受7个周期化疗,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AITL合并EBV阳性DLBCL罕见,临床症状主要以AITL的表现为主,存在T细胞及B细胞免疫表型特征,预后差,治疗方案主要依据预后较差的淋巴进行选择。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混合淋巴瘤 不一致性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局部残留病灶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维甲酸巩固治疗、免疫治疗等,对于低危患儿需行手术治疗,在特定病例中,可随访观察;对于中危患儿,需行手术及化疗,且残留病灶可能对患儿的预后无影响,不宜使用激进的手术方式;而对于高危患儿,需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体切除范围对生存率的影响难以定论,但主流观点认为体切除范围>90%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切除范围 预后
  •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AIT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TFH)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PTCL),是仅次于PTCL-非特指型(PTCL-NOS)发病率最高的PTCL。AITL临床病理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预后差。现对AIT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合理依据。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化疗
  • 简介:摘要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由于肿瘤微环境天然的免疫抑制有利于肿瘤的生长、转化和迁移,传统的治疗手段一直收效甚微,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胶质相关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GAM)作为脑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进展和调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就GAM来源、招募、极化和在胶质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胶质潜在治疗靶点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小神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纵隔脂肪母细胞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9年7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就诊的30例纵隔脂肪母细胞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其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腔镜手术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并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表现为咳嗽15例,偶然发现纵隔占位9例,呼吸困难4例、颈部包块4例、霍纳综合征2例。按纵隔四分法,肿瘤位于上纵隔11例,后上纵隔6例,后纵隔5例,前纵隔3例,前上纵隔3例,其他位置2例。术前CT、MRI检查表现为含有脂肪和软组织混合密度的不均匀肿块。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72.5(25.0~230.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4(2~400)ml,中位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4(2~17)d,中位住院时间为8(4~30)d。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局限型脂肪母细胞24例,弥漫型脂肪母细胞6例。腔镜手术组14例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5)ml、65(25~115)min和5.5(3~11)d,开放手术组16例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10(2~400)ml、77.5(60~230)min和7.0(5~23)d,前者均较后者少和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有26例(86.7%)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7年(2个月~12年),25例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恶性变或转移。1例术后7个月复发,因肿瘤无压迫症状,密切随访中,未再次手术。结论发生于纵隔内的脂肪母细胞临床较为罕见,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通常无需联合化疗或放疗。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纵隔 儿童 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散发性鞍区血管母细胞,该病目前在国内外均罕见报道。患者女,因月经不规律并泌乳1年余,停经3个月就诊,CT和MR检查示鞍区占位,术前被误诊为垂体,行经鼻内镜蝶窦开放垂体切除术,术中因大出血被迫停止手术。本文通过介绍1例鞍区血管母细胞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为广大放射科和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一个宝贵的经验,为术前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一个思路,对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鞍区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PTCL)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非霍奇金淋巴亚型,临床多具有高度侵袭性,疾病进展迅速,目前治疗方法效果差,总体预后不良。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报道了PTCL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体、JAK抑制剂和维布妥昔单抗等,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前景。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