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报道了当前环形内窥镜超声换能器的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的表征。方法一为先采用切割薄片高性能压电PMN-PT单晶和其1~3复合材料制备平面阵列,然后将平面阵列卷曲成圆环形阵列。所制备的128阵元PMN-PT单晶阵列具有较宽带宽达78%,64阵元PMN-PT单晶/环氧1~3复合阵列带宽高达102%。方法二为旋转切割法,通过直接对带有匹配层和背衬材料的压电陶瓷管进行切割,制作不同尺寸及频率的环形超声内窥镜阵列。

  • 标签: 内窥镜超声换能器 环形阵列 制备方法 性能表征
  • 简介: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对医学超声影像系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医学超声换能器,是工作于医学超声系统与患者接触的最前端,是拥有最高技术密集度的核心关键部件。探头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和产品的功能应用。各种性能优异的压电单晶的成功生长及制备,对探头的核心压电材料做出了重要而丰富的补充,探头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得到极大地延伸。本文对医学单晶材料超声换能器的应用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 标签: 压电单晶 超声医学影像 超声换能器
  • 简介:血管内超声成像通过安装在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对血管内部对管腔横截面成像,近来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成像和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的现有产品与技术研究进展。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换能器 冠脉造影 导管
  • 简介: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是评价超声成像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这两个关键因素;然后,深入分析了改善超声成像质量的幅度变迹、编码激励和谐波成像方法的工作原理和对图像的改善程度;最后,讨论了超声成像方法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成像质量 超声 评价因素 对比度分辨率 成像方法 空间分辨率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超声(TVU)与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联合应用对诊断剖宫产子宫切口缺陷(PCSD)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42例因剖宫产术后阴道异常出血、痛经或不孕患者行TVU、HSG及宫腔镜检查,将单纯TVU、HSG或TVU联合HSG检查结果与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21例宫腔镜检查确诊为PCSD.单纯TVU检查敏感度66.7%(14/21),特异度95.2%(20/21),阳性预测值14/15,阴性预测值74.1%(20/27);单纯HSG检查敏感度95.2%(20/21),特异度100.0%(21/21),阳性预测值100.0%(20/20),阴性预测值95.5%(21/22).TVU联合HSG检查诊断敏感度为95.2%(20/21),与单纯TVU检查相比,TVU联合HSG检查敏感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U联合HSG诊断PCSD相比单纯TVU检查敏感度更高,可考虑推广用于PCSD的诊断.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输卵管造影 阴道超声 剖宫产子宫切口缺陷
  • 简介:目的探讨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在安全建立标准皮肾通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98例肾结石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人工肾积水条件下行患侧肾超声引导下目标肾盏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Amplatz扩张器依次扩张至8F、10F、12F、14F、16F,更换Alken金属套叠扩张器,依次扩张至24F标准通道并留置金属肾镜鞘.在扩张过程中用细硬输尿管肾镜检查12F、16F皮肾通道,确认通道扩张正常后继续扩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重新穿刺建立通道.结果198例患者251侧肾一期顺利建立皮肾通道,单通道231例次(92.0%,231/251),两通道15例次(6.0%,15/251),三通道5例次(2.0%,5/251).建立首个单通道时间15~40(27.5±12.4)min.除87例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外均顺利建立皮肾通道,皮肾通道扩张不完全20例次,均在导丝引导下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扩张肾皮质通道进入目标肾盏.通道丢失11例次,3例输尿管导管向肾盂注入亚甲蓝,在输尿管肾镜下找到喷出蓝色液体的穿刺孔,插入斑马导丝,皮肾通道也得以成功建立,8例原通道重新超声定位穿刺目标肾盏,成功建立通道.肾皮质通道明显出血8例次,肾盂损伤4例次,均对碎石取石无显著影响.术中和术后输血20例次,无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病例;术后发热32例次,无尿脓毒症病例.肾周血肿12例次,尿外渗32例次,气胸1例次,无肠道及肝脾损伤病例.结论6.4/8.0F细硬输尿管肾镜可提高标准皮肾通道建立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肾造口术 经皮 肾盏 经皮肾通道
  • 简介: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X线检查复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12.0±2.0)周和(13.8±2.4)周,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P<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19/20)比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掌倾角、桡骨短缩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0.6±4.7)°比(6.6±4.0)°、(0.8±0.5)%比(1.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偏角复位情况虽然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发生率为5.0%(1/20).结论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桡骨骨折 老年人 掌侧入路 T型钛板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缺血程度,探讨其对术后心源性休克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急诊PCI的STEMI患者390例,发病时间均在12h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248例)和Ⅲ级缺血组(B组,142例),分析住院期间两组基本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落率、PCI后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术后TIMI血流3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T段回落率>50%比例明显低于A组[53.2%(132/248)比29.6%(42/142)](P<0.01),且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发心肌梗死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TIMI危险评分>3分、Killip分级>1级、前壁心肌梗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将两组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并以与心源性休克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心源性休克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年龄(P=0.008)、Killip分级>1级(P=0.049)、ST段回落率(P=0.008)及Ⅲ级缺血(P=0.001)为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是STEMI患者PCI后心源性休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对PCI后院内病死率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肌梗塞 休克 心源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Ⅲ级缺血 ST段回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