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行结核素试验的患者展开健康宣教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专科门诊行结核素试验,并确诊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在患者试针前及试针后,对照组行常规试针指导,实验组行健康宣教,对比两组试验知晓率、试验知识知晓率及试验满意度、试针前后的心理状态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试验效率(t=5.7977,P=0.0000)、试验知晓率(t=15.3087,P=0.0000)、试验满意度(t=23.8545,P=0.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针后实验组SAS(t=0.1073,P=0.9146)低,P<0.05。实验组生理(t=12.2711,P=0.0000)、心理(t=13.5125,P=0.0000)、运动(t=23.0652,P=0.0000)评分高,P<0.05。结论:门诊行结核素试验患者应用健康宣教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结核素试验的正确认知,改善阳性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门诊 结核菌素试验 健康宣教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采用左氧氟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的影响。方法:以结核潜伏感染及活动性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共计96例,研究开始时间是2019年1月,结束时间是2019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48例是对照组,48例是试验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治疗有效率,试验组明显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P

  • 标签: 个体化护理干预 结核潜伏感染 活动性结核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新蝶呤(neopterin,NP)、抗脂阿拉伯甘露糖(lipoarabinomannan,LAM)抗体血清标志物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T-SPOT.TB)方法在肺结核活动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12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04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肺结核活动性判断规范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标准分为活动性组(48例)和非活动性组(56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血清NP、抗LA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T-SPOT.TB。分析各组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的表达差异,并采用ROC曲线法分析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在肺结核活动性鉴别中的价值。结果活动组、非活动性组、对照组血清NP、抗LAM抗体、血清T-SPOT.TB表达水平均依次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P:(26.54±2.67)nmol/L比(20.69±2.19)nmol/L比(6.84±1.33)nmol/L,抗LAM抗体:(46.26±6.71) nmol/L比(30.17±5.38)nmol/L比(14.19±4.03)nmol/L,T-SPOT.TB:(109.73±10.80) nmol/L比(82.34±8.32)nmol/L比(57.44±6.49)nmol/L,F值分别为68.172,134.778和223.619,P值均<0.05)]。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联合鉴别肺结核活动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6.83%、84.79%和89.07%,均高于单独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鉴别检测肺结核活动性的敏感性(79.43%, 77.64%, 73.84%)、特异性(80.32%, 78.43%, 74.56%)和准确率(75.52%, 73.24%, 70.73%)。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明显血清NP、抗LAM抗体、T-SPOT.TB水平异常,相比于血清NP、抗LAM抗体和T-SPOT.TB的单独指标检测,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肺结核活动性鉴别中的效能更佳。

  • 标签: 新蝶呤 抗脂阿拉伯甘露糖抗体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活动性肺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并发肺曲霉感染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12月期间肺结核并发肺曲霉感染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肺结核并发肺曲霉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76例肺结核并发肺曲霉感染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为30.26%(23/76),合并糖尿病占比23.68%(18/76),合并支气管扩张占比15.79%(12/76),合并支气管哮喘占比11.84%(9/76),合并粒细胞缺乏症占比10.53%(8/76),合并尘肺病占比7.89%(6/76);肺结核并发肺曲霉菌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发热占比35.53%(27/76),咳嗽、咳痰占比100.00%(76/76),咯血占比69.74%(53/76),胸痛占比14.47%(11/76),呼吸困难占比5.26%(4/76),无症状表现占比6.58%(5/76)。经CT诊断,肺结核并发肺曲霉感染的CT影像可见结节、实变、空洞、新月征表现,其中实变多发于单侧及上肺,结节多见于单侧,空洞、新月征多见于上肺。CT检查对肺结核并发肺曲霉的检出率为86.84%(66/76);痰培养的检出率为75.00%(57/76);病理检查的检出率为100.00%(76/76)。76例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其中共12例患者行手术切除病灶治疗,17例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均于术后给予抗菌药物治疗,34例给予支气管镜下灌注抗菌药物治疗,13例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3个月后进行复诊,复诊中仅单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中出现2例病情加重情况,其余患者并未发现曲霉菌感染复发、病情恶化情况。结论肺结核并发肺曲霉感染存在多种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多以咯血、咳痰咳嗽等症状呈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不具备典型性,病理检查为该病症诊断的金标准,而临床上治疗该病症时应依据患者自身需求及病情,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肺结核 肺曲霉感染 临床特征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肺结核患者中予以整体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对象选择于2020.2-2021.2时间段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78例肺结核患者,因干预方法差异性予以分组,39例予以整体干预,以上患者归为观察组,39例予以传统干预,以上患者归为对照组,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显著提升,差异显著,P

  • 标签: 肺结核 感染科 整体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部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纳入本单位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50例确诊NTM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统计患者菌种分布情况,并经微孔板药敏试验检测耐药性。结果:50株NTM由胞内分枝杆菌(60.00%)、鸟分枝杆菌(18.00%)、龟或脓肿分枝杆菌(12.00%)、堪萨斯分枝杆菌(10.00%)构成;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龟或脓肿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对一线抗菌药物耐药范围在80.00%~100.00%,对二线抗菌药物耐药范围在55.56%~73.33%。结论:NTM肺部感染好发于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为主要菌种,对一线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对二线抗菌药物耐药性略好;针对疑似NTM肺部感染者进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肺部感染 耐药性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耐药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医疗机构是职业暴露的高发地,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对公共卫生和职业健康都有巨大危害。中国作为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医务人员结核病职业暴露情况不容乐观,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本文对医务人员潜伏结核感染的流行状况及医疗机构职业防护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潜伏性结核感染 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预防
  • 简介:摘要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耐药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医疗机构是职业暴露的高发地,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对公共卫生和职业健康都有巨大危害。中国作为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医务人员结核病职业暴露情况不容乐观,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本文对医务人员潜伏结核感染的流行状况及医疗机构职业防护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潜伏性结核感染 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肺结核合并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方法,并探究其护理效果。方法:30例参与研究者,均是来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病人,运用回顾性方法进行调查,对病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探究,与此同时给予病人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结果:30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经调查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真菌、革兰阳性菌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菌且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结论:根据以上表述,革兰阴性菌为肺结核合并肺部多重耐药的主要感染病菌,经分析得出对于肺结核合并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病人进行肺部护理合理给予抗生素、补充营养并及时清理病人气道中的分泌物以保证其呼吸顺畅,可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降低肺炎发生率。

  • 标签: 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 肺结核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细胞凋亡对于机体抑制或清除胞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尤为重要,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往往会诱导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调控巨噬细胞凋亡。在Mtb感染的巨噬细胞内存在差异表达的microRNAs (miRNAs),miRNA可直接结合凋亡基因的3′ UTR (3′ -untranslated region)非翻译区结合位点,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表达参与线粒体或死亡受体途径调控巨噬细胞凋亡。本文综述了现阶段与Mtb感染巨噬细胞凋亡的相关miRNAs及其调控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 标签: microRNA 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的表现症状的临床特点以及耐药性的相关研究,从而提出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组肺结核患者,人为的随机分组,将人数分为相等的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参照组,进行真菌培养以及药品测试,分析真菌的运行情况和耐药特性。结果: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最高的器官是呼吸道,占比70%,主要表现为真菌的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其各个占比分别为62%、12%、18%。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收患者年龄、机体素质、住院治疗天数以及治疗措施等要素的影响。本次关于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的送检痰本共500次,病原菌为320株,细菌为240株,真菌为60株;其中60株真菌中包括了4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20株霉菌。据研究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很多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结论:肺结核真菌感染者的发病机理在于呼吸道,主要的病因就是因为病原性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只有选择合适的药物才能切实的降低真菌的抗药性从而提升疗效。

  • 标签: 肺结核患者 真菌感染 临床特点 耐药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的表现症状的临床特点以及耐药性的相关研究,从而提出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组肺结核患者,人为的随机分组,将人数分为相等的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参照组,进行真菌培养以及药品测试,分析真菌的运行情况和耐药特性。结果: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最高的器官是呼吸道,占比70%,主要表现为真菌的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其各个占比分别为62%、12%、18%。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收患者年龄、机体素质、住院治疗天数以及治疗措施等要素的影响。本次关于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的送检痰本共500次,病原菌为320株,细菌为240株,真菌为60株;其中60株真菌中包括了40株白色假丝酵母菌,20株霉菌。据研究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很多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结论:肺结核真菌感染者的发病机理在于呼吸道,主要的病因就是因为病原性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只有选择合适的药物才能切实的降低真菌的抗药性从而提升疗效。

  • 标签: 肺结核患者 真菌感染 临床特点 耐药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中结核感染的产生率及防治对策。方法 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随机选择深圳市疾病防范抑制中心确诊为结核感染的108例病人作为探究对象,均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其中58例将接纳防范性诊治的病人作为观测组,将其他50名未接纳防范性诊治的受试者作为对比组。两组受试者中结核感染产生率等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 涂阳病人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68.42%和15.79%,而涂阴病人的阳性率分别为46.88%和15.63%。两组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传染性肺结核 密切接触者 结核感染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结核病密切接触者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风险及其时间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09至2010年上海市7个区户籍人口中确诊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以识别LTBI,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结核病密切接触史。通过结核病登记报告系统识别LTBI者在检测后连续9年内的发病情况,计算其结核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的发病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0年,共纳入376例确诊肺结核患者的982名密切接触者,其中287名密切接触者经T-SPOT.TB检测为LTBI。接受基线调查时感染者中位年龄为54岁,36.6%(105/287)的LTBI者为男性。截至2019年12月287名LTBI者中共发现5例新发结核病患者,2年累积发病率为0.35%,5年累积发病率为1.05%,9年累积发病率为1.74%(95%可信区间0.57%~4.02%),中位发病时间为3.67年;研究期间共观察了2 666.75人年,结核病发病密度为1.875/1 000人年。不同年龄(χ2=0.600,P>0.05)和性别(χ2<0.001,P>0.05)的LTBI者的结核病9年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的LTBI者的结核病发病集中在接触后前5年左右。

  • 标签: 接触者追踪 发病率 前瞻性研究 结核潜伏感染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家庭中密切接触者中,潜伏结核感染精准化预防性治疗。方法:收集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一起生活、居住半年以上的家庭成员368名,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N=184),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测;观察组检测之后采取精准化预防性治疗,对比两组的预防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筛查结果,观察组的筛查率比较高,避免了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发生情况(P<0.05),较之对照组,发现观察组在预防性治疗下,发病率明显降低,研究对象的发病症状也有所减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