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老子》一书中,老子总结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他提出“无为”,并提出了具有规律性意义的“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则涉及到了人的心态问题和如何保持人心理平衡而不为外物所动的问题。在老子的文章中,多处用“赤子”作比喻,希望人有“赤子之心”,无欲无求、无害人之心、天真质朴而自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提到了“四心”说,他在老子“赤心”说的基础之上,

  • 标签: 孟子思想 四心 道法自然 羞恶之心 心态问题 无欲无求
  • 简介: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大体上是从哲学观念、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的。这种转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地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是“现代转换”的形成期,从20年代中叶到40年代叶,是“现代转换”的成熟期;40年...

  • 标签: 文学理论 现代形态 进化论 新文艺 现代转型 现代文论
  • 简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虽然提出的时间相隔五年之久,二者提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二者的内涵并无实质的区别。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都是要人们体认自己的本心,并按自己的本心做事。提出良知学说以后,王阳明较少谈知行合一,但从二者各自的针对性来看,致良知说并不能取代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反对向外探求道德之理,更反对道德空谈,知行合一说仍然极具价值。

  • 标签: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关系
  • 简介:将文化诗学嫁接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上,就是要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激发传统文化与诗学的通变。王国维、闻一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三事值得关注:一是要立足现实,瞻望未来,双向建构;二是激活即参与;三是激活的根本在文化自觉。

  • 标签: 双向建构 激活 传统 文化诗学 文化自觉
  • 简介:荀子将性定义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包括知、情、意、行等内容。在做出性朴的基本认定后,荀子关注了人性中消极的层面(欲)而有了性恶的论断,最后指出人性应该向善也能够向善,并给出了礼义、师法与乐等向善的途径。荀子层层递进的人性学说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坚持了儒家的基本立场。

  • 标签: 荀子 性朴 性恶 向善 层次
  • 简介: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在继承前儒的"仁民爱物"及"天地万物同体"学说基础之上用"仁心"和"良知"来诠释"万物一体",并将"一体之仁"推至社会人生的至境。学界对其"万物一体"说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讨论较多,本文拟从性别伦理的视角探讨"万物一体之仁",由此推衍出三层意蕴:同体之仁——男女两性平等的性别意蕴;顾惜之情——以仁爱对待女性的性别意蕴;差别对待——肯定性别差异的性别伦理意蕴。同时指出"万物一体之仁"与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关怀"具有理论上的相通点和亲和性。借用女性主义这块他山之石,王学或可开展出更丰富的诠释空间。

  • 标签: 王阳明 万物一体之仁 性别伦理 女性主义伦理 关怀
  • 简介:<正>柏拉图曾经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美,请你想一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80页)初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在生活中谁没有见过美?谁没有感受过美?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与美打交道,美无处不在。因此美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然

  • 标签: 中西美学 大象中西 柏拉图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