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中单元治疗老年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行中单元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中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基层医院卒中单元老年脑卒中临床分析
  • 简介:微出血作为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微出血与缺血性中、脑出血和溶栓或抗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微出血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将有利于微出血患者中防治策略的制定。

  • 标签: 脑微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本院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予以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44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将两组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血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致残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急救后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序列获取中后失语患者主要语言功能区的血流量来评估及量化语言损伤程度,使失语症评估更客观、精准,治疗更有效。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22例中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及同时段收集的无中或其他脑血管病疾病史的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并在病例组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失语症量表评估。选取经典语言相关区和潜在语言相关区作为感兴趣区,提取局部平均血流量。对比两组间各区的血流量差异,并将各感兴趣区的血流量与多项语言量表子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言表达相关区中,病例组额下回盖部[AAL-11,(39.18±3.85) ml·100 g-1·min-1与(50.41±1.93) ml·100 g-1·min-1, t=2.605]和三角部[AAL-13,(39.90±3.29)ml·100 g-1·min-1与(47.86±1.93) ml·100 g-1·min-1, t=2.087]的血流量显著下降(均P<0.05);听理解相关区中,病例组的顶下回[AAL-61,(33.86±4.15) ml·100 g-1·min-1与(44.31±2.39) ml·100 g-1·min-1, t=2.179],缘上回[AAL-63,(36.49±4.40)ml·100 g-1·min-1与(50.17±2.26) ml·100 g-1·min-1, t=2.765],角回[AAL-65,(35.56±4.24) ml·100 g-1·min-1与(48.98±2.32) ml·100 g-1·min-1, t=2.777],Heschl回[AAL-79,(47.30±5.11) ml·100 g-1·min-1与(62.54±2.45) ml·100 g-1·min-1, t=2.689]及颞上回[AAL-81,(43.56±4.82) ml·100 g-1·min-1与(56.29±2.06) ml·100 g-1·min-1, t=2.429]的血流量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病例组左侧岛叶[AAL-29, (46.59±3.76) ml·100 g-1·min-1与(55.74±2.12) ml·100 g-1·min-1, t=2.120]及罗兰迪克岛盖[AAL-17,(39.71±3.81) ml·100 g-1·min-1与(52.48±2.01) ml·100 g-1·min-1, t=2.968]的血流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左侧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顶下叶及双侧缘上回6个区的血流量值与语言量表命名子项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流量降低是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下降的潜在原因,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左右侧缘上回、顶下叶6个区的血流量的下降可作为反映命名功能水平的客观量化指标。

  • 标签: 失语 脑血流灌注 动脉自旋标记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患者刘某,女,86岁。2011年4月曾因肺炎合并脑梗死住院治疗1个月后好转,无明显后遗症[1]。2011年12月25日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住院治疗5d,症状略好转,2012年1月2日突然腰痛加重,下肢无力,伴言语不利,再次入院。急查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右侧脑室旁脑梗死,双侧室旁白质脱髓鞘改变”。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予对症治疗1周,症状未好转。1月10日患者突发胸痛,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敏肌钙蛋白I1406ng/L。生化:BUN14.13mmol/L,Cr179.00μmol/L。胸部CT:“右上肺炎变;双侧胸腔中量积液。”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肺部感染;肾功能损伤。予溶栓抗凝、扩血管、抗感染等治疗2d,症状改善不明显。其后中医开始参与治疗,由家属通过电话、照片汇报病情变化及舌象。

  • 标签: 脑心卒中 中医 病案
  • 简介:后抑郁(poststroked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其发生率达50%。PSD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增加;阻碍神经功能恢复,致残率增加;康复意愿及效果下降,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对PSD进行分组治疗,以探讨治疗PSD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治疗方案 脑卒后 疗效比较 抑郁 神经功能恢复 常见并发症
  • 简介: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中的预后十分不利,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既往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PSD与急性中病灶的关系,结论不完全一致。近年来人们发现小血管病(SVD)与缺血性中密切相关,且很多研究表明SVD为血管性抑郁的重要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标准。但其在P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不明确。本文主要通过介绍SVD的相关知识及其在PSD发病中的作用,来探讨SVD与PSD的关系。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影像学表现 临床特征 卒中后抑郁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50~59岁人群中AF患病率为0.5%,80岁及以上人群为7.5%[1];并发脑栓塞的比例在70岁AF住院患者中为24.8%,80岁及以上达32.86%[2],其30d病死率高达24%,幸存者多为残疾[3];AF使老年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成倍增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预后[4-6].

  • 标签: 死亡风险 老年房颤 持续性心律失常 卒中 老年患者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应用在老年患者中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6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分为C组(32例)与G组(32例),C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G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G组患者吞咽功能显著优于C组(P<0.05);护理干预后,G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实施。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老年脑卒患者 吞咽功能
  • 简介:摘要缺血性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血管神经网络。静脉是血管神经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提供有效的引流途径并维持足够的灌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静脉引流系统功能正常对于缺血性中患者转归可能与动脉灌注同等重要。然而,相对于动脉系统,静脉系统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文章就静脉系统的解剖、在缺血性中后的影像学改变以及缺血性中及其相关并发症可能涉及的静脉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静脉 侧支循环 神经影像
  • 简介:背景白质疏松是神经影像学中用于描述白质下白质异常表现(在CT上表现为双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在MRI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的一个术语,回顾性研究获得的证据表明白质疏松与中相关,前瞻性研究证实它对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或血管性死亡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综述概要白质疏松最具有预测意义的缺血性中亚型是腔隙性梗死,因为后者很可能是由相同的小血管病理学改变造成的。业已证实,白质疏松患者易发生基底节和叶部位的脑出血,尤其当患者有广泛性白质疏松并且因原来的缺血事件接受抗凝治疗时。结论白质疏松和中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很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必须把白质疏松看作中的中间替代物,而不是一种中危险因素。

  • 标签: 白质疏松 危险因素 卒中
  • 简介:[摘要 ]微出血是由于颅内微血管损伤后血管附近血管内皮素的蓄积。它是实质的一种亚临床损伤而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微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淀粉样血管病和高血压性血管病有关。在发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微出血与脑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有密切关系。现就目前的研究背景下对微出血做一专题,希望更多人去研究微出血,更多的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的意义以及相关治疗策略。

  • 标签: [ ]脑微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轻型中患者的肾功能与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轻型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评分≤3分)老年患者。依据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及血管起源的腔隙出现的情况,评估患者的CSVD总负荷,使用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的肌酐方程(CKD-EPI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eGFR与CSVD总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CSVD总负荷评分为0、1、2、3和4分的患者分别有35例、38例、39例、28例和12例。CSVD总负荷评分越高(0~4分),患者的年龄越大[(67.43±6.59)岁、(68.42±6.83)岁、(72.18±7.94)岁、(76.46±7.75)岁、(79.92±6.17)岁;F=12.018,P<0.001],eGFR值越小[(92.94±12.45)、(90.52±8.62)、(89.45±8.48)、(83.90±7.19)、(79.16±7.77)ml·min-1·1.73m-2;F=7.210,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eGFR与CSVD总负荷呈负相关(r=-0.399,P<0.001)。进一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后,eGFR的下降是CSVD总负荷增加的危险因素(OR=0.957,95%CI=0.924~0.990,P=0.012)。结论在老年轻型中患者中,eGFR是CSVD总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eGFR水平下降,CSVD总负荷加重。

  • 标签: 脑小血管病总负荷 肾功能不全 卒中
  • 简介:目的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建立一种客观评价意识障碍程度的方法,探讨意识障碍患者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0例伴有意识障碍的中患者为意识障碍组,均经临床检查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常规脑电图进行评估。取30例意识状态正常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次采集所有患者安静闭眼、听觉刺激(言语和音乐)和痛觉刺激(患侧和健侧)状态下的电信号,并计算其复杂度(Cx)、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非线性指数。结果①意识障碍组和意识正常组在安静闭眼状态下的非线性指数分别为0.25±0.04,0.35±0.08;ApEn为0.54±0.08,0.72±0.12;cross-ApEn为0.69±0.10,0.90±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听觉刺激和痛觉刺激的状态下,意识障碍组患者的各项电非线性指数与安静闭眼时比较,几乎无变化(Cx:听觉刺激为0.25±0.04,0.26±0.06,痛觉刺激为0.25±0.05,0.26±0.05,P=0.529;ApEn:听觉刺激为0.52±0.10,0.53±0.12,痛觉刺激为0.50±0.11,0.55±0.12,P=0.909;cross—ApEn:听觉刺激为0.69±0.13,0.67±0.16,痛觉刺激为0.66±0.11,0.71±0.12.P=0.605)。意识正常组患者的ApEn和cross—ApEn非线性指数显著增高,但复杂度变化不显著(Cx:听觉刺激为0.37±0.07,0.39±0.08,痛觉刺激为0.37±0.08,0.39±0.07,P=0.205;ApEn:听觉刺激为0.76±0.11,0.79±0.10,痛觉刺激为0.74±0.13,0.81±0.10,P=0.017;cross.ApEn:听觉刺激为0.93±0.10,0.97±0.09,痛觉刺激为0.94±0.13,1.00±0.11,P=0.006)。结论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和定量检测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意识障碍患者电非线性指数明显低于意识正常者。结合听觉刺激和痛觉�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意识障碍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康复治疗家庭病床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78例家庭病床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r评分、Berg评分、FI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康复治疗家庭病床脑卒中,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康复治疗 脑卒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首次短暂性脑缺血/轻型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白质高信号(WMH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标准的105例老年首次短暂性脑缺血/轻型中患者,均行头颅MRI等检查,患者认知障碍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暂时性认知障碍组和持续性认知障碍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中量表评分、MoCA评分的差异,组间差异两两比较应用q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性别(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MRI影像改变及梗死部位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首次短暂性脑缺血/轻型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性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和WMHs比例高于无认知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微出血、血管间隙扩大、腔隙性缺血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病变及DWI显示脑梗死病变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WMHs病变程度越严重,发生认知障碍的比例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后,年龄和中-重度WMHs病变为老年首次短暂性脑缺血/轻型中后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95%CI:1.01~1.15,P=0.021;OR:1.66,95%CI:0.79~2.89,P=0.042)。结论年龄和WMHs中-重度病变为老年首次短暂性脑缺血/轻型中患者第90天后发生持续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轻型卒中 脑白质病变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中后抑郁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方法将125例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A组仅予常规治疗,B组予药物治疗、C组予心理支持治疗、D组予综合干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时行HAMD、NIHSS、ADL评分测评。结果治疗后B、C、D组各项评分均较A组改善(P<0.05或0.01),其中以D组差异最为显著(P<0.05)。结论药物、心理支持治疗均对老年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有改善,综合干预治疗效果更显著。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综合干预 老年人
  • 简介:摘要进展性中患者往往于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加重,且临床治愈率低,故由此所引发的医疗纠纷较多。明确SIP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危险因素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