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蹲起动作对肌肉的刺激效果。方法:对8名体育专业男大学生3种蹲起动作进行表面测试。结果:正确蹲起动作胫骨前值比膝关节前倾蹲起动作的高50%(P〈0.01),股四头外侧的值低8.11%(P〈0.01)。股四头外侧、胫骨前的包络线不具有相关性。相对于股四头发力蹲起动作,臀发力蹲起动作的臀大、臀中、胫骨前均方根平均值较高(P〈0.01),臀大、胫骨前、臀中的包络线不具有相关性。结论:正确的蹲起动作与膝关节前倾蹲起动作相比,仅胫骨前和臀大的均方根数值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臀中、股四头、腓肠肌和股二头竖脊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际力量训练中,深蹲训练的蹲起过程中要强调臀部肌肉的主动收缩,才能达到激活臀,更好的提高臀力量的作用。

  • 标签: 深蹲 肌电 均方根 力量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反应(AMR)监测在面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痉挛MVD术中常规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在反馈功能性刺激治疗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反馈功能性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反馈功能性刺激治疗方式对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极佳,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肌电反馈 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手功能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icrosoftExcel随机量表)把7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后给予洼田饮水试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2例,采取低频脉冲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经皮神经刺激,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功能恢复正常,治愈率为68.8%,5例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明显改善,2例患者治疗后运动、感觉功能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90.6%。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8例、减慢19例、未引出5例,治疗后正常23例,减慢5例,未引出5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正常5例、减慢12例、未引出15例,治疗后正常22例,减慢7例,未引出3例;治疗前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显著,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 标签: 经皮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神经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及肌电图检查证实为上肢不完全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给予甲钴胺、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刺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经皮刺激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行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检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肌电图变化特点。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46.5%(20/43例),对照组为16.27%(7/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40/43例),对照组为79.07%(34/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velocity,MCV)增快、潜伏期(latency,LAT)缩短、波幅(amplitude,AMP)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MCV增快、LAT缩短、AMP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选择适当刺激参数、电流、电压、脉宽、模式及刺激范围治疗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神经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肌电图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前锯与颈椎旁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生理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50例,在肌电图检测过程中同时检测前锯与C_(5~7)椎旁,测定内容包括静息状态时自发电活动。观察比较前锯与椎旁自发电活动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结果:前锯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97%,椎旁见到自发电活动的阳性率为52.4%,前锯在C_(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中的阳性率更高。讨论:前锯在臂丛神经C_(5~7)根性损伤生理定位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电生理 前锯肌 颈椎旁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术后并发膈活动能力低下依赖呼吸机行气管切开患儿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手术成功率的提高。方法予以24h专人专护,严格术后循环系统监测,呼吸系统管理,气管导管护理,皮肤护理,感染控制,饮食管理,幼儿人文关爱,心理护理等。防止坠积性肺炎,压疮。结果患儿术后气管切开带呼吸机管道80天,通过精心护理无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后的精心严密监护对于帮助法洛四联症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恢复和降低患儿病死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法洛四联症 膈肌活动能力低下 气管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讨论经尿道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非层浸润性膀胱癌后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进行治疗的非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先采用经尿道切术切除肿瘤,在切除后随机选取33例患者再进行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非层浸润性膀胱癌疗效显著,值得采用。

  • 标签: 经尿道电切术 膀胱灌注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刺激(PES)结合针刺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对17例骶段以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PES结合针刺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1周、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都记录7天的排尿日记并进行膀胱B超检测残余尿量,同时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结果PES结合针刺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尿量、残余尿量、ADL量表(Barthel指数)、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刺激结合针刺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以及排尿功能,改善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标签: 盆底肌电刺激(PES)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SCI) 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主要分析生物反馈配合相应的康复指导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共102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选用药物进行治疗)与治疗组(在生物反馈配合康复指导进行治疗),每组均5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研究可知治疗组显效72.5%、有效25.6%、无效1.9%;对照组显效27.4%、有效58.8%、无效13.7%;治疗组总有效率98.1%高于对照组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配合相应的康复指导进行治疗,能大幅度提升显效率,促使患者早点恢复健康,具有使用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疗效 偏瘫 肌电生物反馈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继发逼尿活动障碍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以尿动力学检查为依据,在BPH患者中筛选出13例膀胱出口梗阻(BOO)者,分为逼尿不稳定(DI)组3例、逼尿收缩力低下(DH)组4例、逼尿无收缩(DA)组3例和逼尿正常收缩(DC)组3例,分别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逼尿不稳定组:逼尿平滑肌细胞(SMC)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宽,细胞间中间连接(IJ)明显减少,为缝隙连接和胞突连接所取代;(2)逼尿收缩力低下组:SMC形态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肌丝紊乱,增宽的间隙中沉积大量胶原纤维;(3)逼尿无收缩组:SMC扭曲变形,胞浆中肌丝排列走行紊乱,致密体分布不均,线粒体减少,肌质膜下小凹(CV)减少。结论尿动力学表现不同的BPH继发逼尿活动障碍患者具有相应的逼尿超微结构病理改变,对BPH继发逼尿活动障碍的分类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超微结构 逼尿肌 病理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国内外有关神经生理在儿童身体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认识身体活动对认知过程包括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和认知的神经同时存在,这个关系不仅适合成年人群,而且在儿童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参与,有益于儿童大脑健康和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当儿童需要大量的认知控制时,刺激和行为监控涉及更多有效的认知加工分配。研究结论:长期的身体活动对儿童认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驳斥了“运动影响学习成绩”的观点,可为体育运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 标签: ERPS 认知控制 儿童 身体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训练联合中频、蜡疗在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张力、功能恢复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8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脑卒中后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实施功能训练联合中频、蜡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康复结局。结果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AS(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功能训练联合中频、蜡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张力,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大力退广。

  • 标签: 功能训练 中频电 蜡疗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极凝直视下眼轮匝紧缩术在眼袋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8例于我院接受眼袋整形术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治疗采用双极凝直视下眼轮匝紧缩术,观察术后效果以及患者满意情况。结果本次接受手术的68例患者中无患者有不满意情况发生,其中基本满意8例,其余均为满意。结论在常规眼袋切除术的基础上实施双极凝直视下眼轮匝紧缩术可有效提高整形效果及质量,该方法操作简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患者满意度高,临床推广使用价值大。

  • 标签: 双极电凝直视 眼轮匝肌紧缩 眼袋切除 应用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体表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组(远部取穴组:昆仑、后溪);B组(近部取穴组:风池、天柱);C组(远近取穴组: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积分(integratedelectromyography,IEMG)及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均值,计算振幅变化率,组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组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组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组的电平均振幅值、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针刺后比较,A、B、C组针刺后电平均振幅值、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电平均振幅值和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性;而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

  • 标签: 腧穴配伍 颈型颈椎病 体表肌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