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1例扁平隆起乙状结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e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扁平隆起大肠LST在内镜下可能的漏诊原因,以期提高LST临床检出率;通过文献复习,对LST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今后临床对LST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乙状结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扩展大肠肿瘤的X线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6例54处病变的X线钡灌肠造影表现和内镜图像,将病变分为非结节扁平隆起、结节集簇性隆起和混合性结节集簇隆起3种类型,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扩展大肠肿瘤好发于直肠、盲肠和升结肠近段,组织病理学多为腺瘤或黏膜内癌,混合结节集簇隆起病变癌变率高、浸润较深,且有进展期癌。结论:扩展大肠肿瘤表面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测有无癌变与癌变浸润深度的指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X线钡灌肠造影
  • 简介:摘要Ⅱ睾丸生殖细胞瘤是发生于男性睾丸中的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在所有睾丸肿瘤中最常见,但目前对其诊疗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Ⅱ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

  • 标签: 睾丸肿瘤 精原细胞瘤 睾丸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内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一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呈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缺乏树突状细胞(2/22),数量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138/138),癌细胞的HLA—DR抗原阳性表达(4/22)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乳腺癌(106/138)。结论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缺乏由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及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引起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这与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预后差可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基底细胞型乳腺癌 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 HLA-DR抗原表达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哑铃椎管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12例高颈段哑铃椎管肿瘤患者分别采用颈后正中切口及颈前外侧切口,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完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熟悉高位颈段脊髓及周围解剖关系,仔细分析术前影像学资料,熟练采用显微手术技术是治疗高颈段哑铃椎管肿瘤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 标签: 显微手术 哑铃型肿瘤 高颈段脊髓
  • 简介:摘要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新增乳腺少见和涎腺肿瘤,通常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均为阴性、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的“三阴性”肿瘤。因其总体预后良好,故临床治疗需区别于“高度恶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本文就此类肿瘤的形态学、分子特征、预后及临床治疗进行介绍,以期提高对其临床病理认识水平,并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分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抽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65例)为良性组,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5例)及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10例)为混合组(45例)。患者均采用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准确率(98.18%,108/110)高于MRI(90.91%,1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χ2=5.641)。良性组患者肿瘤局部切除术占比高于混合组,肿瘤扩大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占比低于混合组(P<0.05)。良性组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1.54%(1/65)、1.54%(1/65),低于混合组的11.11%(5/45)、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病理分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对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良性肿瘤多采用局部切除术,交界性和恶性乳腺叶状肿瘤肿瘤扩大切除为主,若患者病情加重,则需要全乳切除。治疗后良性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转移率低。

  • 标签: 乳腺 叶状肿瘤 病理分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的疗效以及护理要点。方法将诊断大肠侧向发育肿瘤患者42例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并配合术前术后的护理,在息肉切除后,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总结经验。结果术后42例患者均一次完成息肉切除,无一例有迟发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1个月内随访2例,3个月内随访13例,6个月内随访26例,无失访,结果41例病灶全部消失,创面完全愈合,仅1例(病灶直径3cm以上)在术后3个月复查肠镜在原手术部位发现有少许病变残留。结论术前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EMR的成功率。

  • 标签: 大肠病变LST EMR 术中配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内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一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呈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缺乏树突状细胞(2/22),数量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138/138),癌细胞的HLA—DR抗原阳性表达(4/22)明显少于非基底细胞乳腺癌(106/138)。结论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缺乏由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及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引起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这与基底细胞乳腺癌患者预后差可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基底细胞型乳腺癌 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 HLA-DR抗原表达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体表中间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及其疗效。方法33例体表中间软组织肿瘤,其中25例(75.8%)为术后复发病例,8例为首次病例,均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在足够的深度、广度下切除肿瘤,一期修复创面。结果本组行邻近皮瓣+皮片移植修复18例,远位皮瓣+皮片移植修复7例,皮片移植修复8例。3例游离皮片部分坏死,补充植皮后创面修复;1例后斜角肌肌瓣坏死后锁骨外露,行胸大肌肌瓣转移+皮片移植后创面修复。随访0.5~4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中间软组织肿瘤手术治疗时需注意切除的深度和广度,以减少复发机率;采用整形外科技术修复创面可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 简介:摘要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一种特殊形态学的大肠表浅性肿瘤,LST的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规律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国内外研究均表明,LST恶变风险较高,因此应及早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本文对目前LST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意在探索出更加有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为抗癌药物的发展开拓新思路。

  • 标签: 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 发病机制 病理组织学特征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在非兴奋细胞中,电压门控性T钙通道可通过激活、失活及缓慢灭活状态调控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和膜电位。上述特性使得T钙离子通道参与了多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调控,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侵袭、转移等。通过药物或基因方法抑制T钙通道活性,可改变细胞相应通道电流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进而调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文对肿瘤进展过程中T钙离子通道的电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望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钙通道,T型 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在非兴奋细胞中,电压门控性T钙通道可通过激活、失活及缓慢灭活状态调控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和膜电位。上述特性使得T钙离子通道参与了多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调控,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侵袭、转移等。通过药物或基因方法抑制T钙通道活性,可改变细胞相应通道电流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进而调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文对肿瘤进展过程中T钙离子通道的电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望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钙通道,T型 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典型结核病患者CT影像学资料,分析其特征以及产生误诊的可能原因,充分发挥CT影像学对肿瘤肺结核的诊断优势。方法将被我院确诊的41例肿瘤肺结核患者,当作本文分析主体,通过对其CT影像学征象的观察,总结该病症影像学方面的具体表现。结果所有分析主体依据其CT的影像学征象进行分显示,结果为22例(53.66%)肺部团块;7例(17.07%)肺部空洞;3例(7.32%)支气管腔内结节、团块;5例(12.20%)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与4例(9.75%)纵隔肺门团块;其中有32例分析主体被误诊为肺癌,出现78.05%的误诊率。结论临床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应慎重,应注意加强对患者CT影像学的观察与其他检查方式的联合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 标签: 肿瘤型肺结核 CT影像学征象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结节(肿块)72例患者全部患者都接受MSCT多起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肿瘤血管显示的恶性证据为条件,对CT肿瘤血管成像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情况予以分析。结果52例肺癌患者中,有4例患者于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1与2并存;恶性肿块和血管之间的关系在1与2中较为常见,良性与炎性病变在3较为常见;肿瘤血管征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分别为37.50%、41.67%。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肺癌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为周围肺癌定性诊断提供有利数据支持,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CT肿瘤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状况,研究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37例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两组间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分布、生存期等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以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最高,其中肝胆系统肿瘤及胰腺癌最常见;非糖尿病组以肺癌及结直肠癌最常见。对两组间的生存期进行比较,糖尿病组的生存期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其中高龄人群(≥60岁生存率)更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情况、肿瘤治疗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后,糖尿病组患者的生存期仍低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更易合并消化系统肿瘤,以肝胆系统及胰腺癌最常见,这与非糖尿病组肿瘤类型构成不同。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预后更差,其生存期明显低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

  • 标签: 糖尿病 恶性肿瘤 相关性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加重、诱发糖尿病的机理,探讨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如何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预防继发糖尿病。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恶性肿瘤合并2糖尿病4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其中有11例患者化疗后诱发2糖尿病。结论多数患者通过食用降糖药物以及合理的饮食,并进行定时检测血糖,能保障治疗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JNET分的病理改变基础。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2018年6月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标本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资料,对其内镜JNET分及病理特征(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1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病变长径均>1.5 cm,其中内镜治疗74例,外科治疗7例。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出现频率为JNET 2A(2.78%)<3(20.00%)<2B(42.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出现频率均为2A、2B<3,3与2A、2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在JNET分与病理诊断相符组与不符组间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JNET分中2B提示病理特征为黏膜表面筛网状结构,3提示病理特征为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可能是影响JNET分诊断准确性的病理干扰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 窄带光成像 放大内镜 JNET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