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壁隆起性病的B超诊断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收治的32例患者,对其进行B超诊断,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就诊断方法与效果予以评估。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超声检测出的最大病灶为21mm、最小为3.5mm,平均值(10.1±0.7);其次,经过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B超检测与病检结果显示,符合率为85.7%。结论经B超诊断可以对患者的胆囊隆起性病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且为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胆囊壁隆起 病变 B超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在5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患者当中,出现息肉29例、脂肪瘤2例、平滑肌瘤5例、间质瘤9例、异位胰腺4例、纤维脂肪瘤2例以及腺瘤1例,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6.2%。结论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分辨率高,诊断结果准确,对于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超声内镜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于食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随机表法对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中经胃镜诊断是食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病人共90例,实施小探头超声检查,按照诊断结果选取内镜下或者外科的治疗方法。结果在90例病人中发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共43例,发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共10例,发源于黏膜下层的囊肿共6例,静脉瘤共7例,曲张静脉共3例,脂肪瘤共2例,腔外器官受压迫的共5例。然后出现症状的病人实施内镜下或者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都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探头的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诊断食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可按照诊断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食道黏膜下隆起病变 小探头超声内镜 诊断 平滑肌瘤
  • 简介:眼内病毒感染多由疱疹病毒家族导致。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以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较为常见。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及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两者均发生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后期。其他非AIDS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发生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本文结合文献分别对上述眼内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叙述。

  • 标签: 疱疹病毒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摘要虽然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癌症,但他却是胃肠最常见的肉瘤。Cajal间质细胞被认为GIST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主要的发病机制为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有关。目前GIST分之靶向治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GIST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以GIST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GIST 甲磺酸伊马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 瑞格菲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2S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对发生于2013年3月的4例G2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均为成人,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6-44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胃肠梗阻,临床诊断,胃肠肿块,性质待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粘膜下及息肉样突向肠腔,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圆形成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界限不清,核杆状或呈梭形,排列呈束状,编织样或漩涡状,其中一例为混合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CD117阳性,CD34阳性,KI-67均有表达,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阳性,VIMENTIN阳性,Desmin阳性表达1例,SMA阳性表达1例,其阳性程度从+~~~++不等,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几乎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这说明GIST的治疗和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PCNA.CD117.CD34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治疗 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86-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术前进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分析间质瘤的CT表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肠间质瘤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技术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的MSCT表现。方法对67例临床确诊的肝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的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及记录病变的部位、形状、MSCT特征等。结果67例均为单发病灶,58例病灶位于肝左叶S4段,9例位于肝左叶S2或S3段。病变多呈三角形,占67.16%(45/67),扁平形和结节形分别占20.90%(14/67)和11.94%(8/67)。MSCT扫描中,门静脉期显示率达100%,其次是动脉期(59.70%)和实质期(53.73%),平扫的显示率最低(28.36%)。平扫和动脉期病变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影,门静脉期均呈低密度影,边缘清楚或稍模糊,无占位效应,多处于肝轮廓内。结论镰状韧带周围假性病多位于肝左叶S4段,多呈三角形,门静脉期显示最近,根据其位置、形态及强化特点有助于与真性病鉴别。

  • 标签: 肝镰状韧带 假性病变 MS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脏局灶性炎性病的超声造影图像的特点进行研究,促使超声造影诊断的可靠性得到提高。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的患者,其中肝炎性假瘤15例,肝脓肿23例,肝结核1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炎性假瘤、肝脓肿以及肝结核病变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肝炎性假瘤、肝脓肿以及肝结核病变的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35/50)的低回声病变(45/50),病灶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25/50)。23例肝脓肿由于病变阶段存在差异,导致超声造影表现也不一样,但14例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出现动脉相一过性节段性强化;15例肝炎性假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型,但动脉相呈边界不清的稍高回声强化,占位感较差;12例肝结核病灶中央无强化,周边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结论肝脏局灶性炎性病超声造影变现差异较为明显,但是各种炎性病均有一定的特征,肝脏局灶性炎性病各时期的病理改变可凭此这些特征进行判断,超声造影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炎性病诊断可靠性的提高具有帮助。

  • 标签: 造影剂 超声检查 肝脓肿 肝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