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吻合、双荷包胃吻合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的15名采用吻合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25名通过双荷包胃吻合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40名患者均手术成功,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有7名患者发生感染,包括1例胆漏,3例胃排空延迟,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和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8.0%,对照组中有5名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胆漏、胃排空延迟、术后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荷包胃吻合近期的临床疗效优于吻合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胰肠吻合 双荷包胰胃吻合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管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上合理地应用管支架植入有效地治疗慢性胰腺炎。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确诊并行治疗的慢性胰腺炎患者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患者均在十二指肠镜下植入管支架进行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3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清淀粉酶的浓度,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置管顺利,术后3小时、12小时、24小时较术前血清淀粉酶有一过性增高。15例患者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腹泻、脂肪泻有减轻,体重有轻微增加,1例患者疗效不明显。治疗有效率为15/16(93.75%)。结论管内支架植入对慢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安全、创伤小的特点,可推荐应用于临床上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胰管支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两种胰腺癌(壶腹部、头)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2年3月间我院进行85例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部癌40例,编为1组;头癌45例,编为2组。同一医生正常操作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注意并发症的发生,随访,统计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与2组对比,1组患者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五年存活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无差别(p>0.05)。结论壶腹部癌和头癌均可经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但壶腹部癌者疗效更优。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癌类型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空肠减压对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预防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施行PD术的患者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吻合行空肠减压,B组患者行管支架内引流,C组患者行管支架外引流。观察三组患者的瘘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发生瘘,瘘发生率为10.0%。A组患者的瘘发生率(2.5%)明显低于B组(15.0%)和C组(1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肠减压能够明显降低PD术后患者瘘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空肠减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 胰瘘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早期外联合营养与内营养支持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9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内营养组和外联合营养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抗感染及纠正机体代谢紊乱等对症治疗措施,其中内营养组患者加用单纯内营养支持,外联合营养组患者则加用外联合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28d内死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脱机成功率,治疗前后机体营养状态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等。结果外联合营养组患者28d内死亡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脱机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内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机体营养状态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外联合营养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程度高于内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内营养支持,早期外联合营养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有效降低死亡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风险,提高脱机成功几率,改善机体营养状态。

  • 标签: 肠内肠外联合营养 肠内营养支持 COPD 急性加重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内营养食管癌术后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8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分别采取内、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并注意滴注速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早期采用内营养,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同时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早日恢复。结论在细致的护理下食管癌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有助于维持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 标签: 食管癌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文献报道彩超检查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依据它们的位置变化及有无“漩涡征”可以确诊。为了证实彩超检查对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的患儿诊断价值而进行了病例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新生儿旋转不良并中扭转病例的图文资料,确定SMV与SMA的关系,部分病例同时作了消化道造影。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例疑有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36例患儿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血彩,1例合并腹腔囊性肿块,3例伴有壁增厚、间积液。前瞻性术前彩超检查组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其中5例有“漩涡征”。结论新生儿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的超声图像特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不仅能提供诊断的直接依据,还能排除其他导致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应作为MVIM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漩涡征判断是否存在扭转,对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超声检查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癌手术后早期内营养及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营养方式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内营养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61.5±12.8小时,住院时间为11.6±2.7天,营养费用为1234.6±146.8元,外营养组术肛门排气时间为79.4±18.5小时,住院时间为13.8±3.9天,营养费用为2058.4±157.9元,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明细较外营养组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明显较外营养组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具有简便,经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内营养(?EN)?和外营养(?TPN)?应用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9月择期行胃肠手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二组EN组(?33例)?和TPN组(?33例)?,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血红蛋白及体重、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结果EN组TFN?及PA?明显高于TPN组(P<?0.05)?,?EN组患者感染并发症、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时间及费用亦明显降低(P<?0.01)?。TPN组术后7天?CRP显著高于EN组(P<?0.05)?。结论胃肠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内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全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同时降低患者的费用,值得学习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ITF通过诱导上皮细胞移行,促进损伤后肠道黏膜的快速修复,在维护黏膜的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为ITF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β-连环蛋白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使β-连环蛋白磷酸化,削弱β-连环蛋白和E-钙黏蛋白的交联,干扰细胞间黏附,从而促进细胞移行。

  • 标签: 肠三叶因子 肠上皮细胞 细胞移行 保护修复
  • 简介:摘要腹腔镜外科手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这一手术方法在体尾切除上也获得了重大突破。与开放式手术相比较,腹腔镜在体尾切除手术中具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医务人员操作水平的限制和并发症的干扰,腹腔镜体尾切除手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比例并不高,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在临床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腹腔镜体尾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上做出了十分有价值的经验性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手术方法,同时对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和克服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胰体尾切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引流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临床资料对我科2001年1月至2014年3月43例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手术后的管道护理情况总结经验。我科43例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除1例由于病情较重发生胆瘘经治疗好转外,其它42例均未发生并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加强手术前后病情的仔细观察和精心护理,加强术后的管道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十分关键。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管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内营养联合外营养(EPN)和单用外营养(PN)对早期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80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EPN,B组采用PN营养支持。于术后第1天和第8天检测两组血清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C反应蛋白水平(CRP),并观察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ALB、PA、CRP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第8天ALB、PA有所增长,分别由(35.47±3.95)g/L、(263.32±24.54)g/L增至(38.10±3.47)g/L、(276.19±22.27)g/L,B组术后第8天ALB、PA无明显增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8天CRP均明显降低,A组由(17.5±4.6)mg/L降至(3.1±2.0)mg/L,B组由(16.9±4.9)mg/L降至(4.7±2.2)mg/L,A组降低幅度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胸腔积液发生率为5%,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0;B组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7.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胸腔积液发生率为10%,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7.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术后应用EPN营养支持相对PN可保证患者营养供给、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早期胃癌术后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病人早期应用内营养和外营养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院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采用PN,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营养理化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肾功能和电解质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③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低于对照组,死亡患者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病人早期给予内营养可更好地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维持重要脏器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降低院内感染、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且符合生理,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重症 营养指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内营养,结合实际护理经验,阐述了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及临床护理。表明护理是内营养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内营养是改善患者健康,促进患者康复的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营养供给方式。

  • 标签: 肠内营养 临床应用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让孩子按时吃饭是每个家长最头痛的问题,宝宝年纪越小对新鲜事物和食物就越没抵抗力,零食吃多了,饭就吃不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冬季的天气反复无常,肠胃不好的宝宝易受到病毒侵害,出现感冒、腹泻。

  • 标签: 肠胃 健康 心宝 消化不良 抵抗力
  • 简介:摘要缺血性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性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