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糖耐量异常患者共415例,进行一般资料收集,检测血常规、生化等指标。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者为观察组193例,余为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RDW及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分析RDW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⑴观察组RDW、收缩压、舒张压、身高(Ht)、体重(Wt)、腰围(Wc)、TG、CHOL、LDL、Cr、UA、ALT、hs-CRP、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相关分析显示RDW与收缩压、舒张压、Ht、Wt、Wc、TG、CHOL、Cr、UA、ALT、hs-CRP、BMI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Wt、Wc、CHOL、HDL、LDL、hs-CRP为糖耐量异常患者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升高是糖耐量异常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因子,可能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葡糖耐量试验 代谢综合征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糖耐量异常患者共415例,进行一般资料收集,检测血常规、生化等指标。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者为观察组193例,余为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RDW及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分析RDW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⑴观察组RDW、收缩压、舒张压、身高(Ht)、体重(Wt)、腰围(Wc)、TG、CHOL、LDL、Cr、UA、ALT、hs-CRP、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相关分析显示RDW与收缩压、舒张压、Ht、Wt、Wc、TG、CHOL、Cr、UA、ALT、hs-CRP、BMI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Wt、Wc、CHOL、HDL、LDL、hs-CRP为糖耐量异常患者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升高是糖耐量异常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因子,可能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葡糖耐量试验 代谢综合征 红细胞分布宽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Matrigel凝胶中三维培养条件下成骨效果,为牙槽突裂组织工程骨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6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验室,取第4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分别用二维普通培养液(A组)、二维成骨诱导培养液(B组)、凝胶包裹ADSC联合成骨诱导培养液(C组)对ADSC进行培养,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矿化效果,用Western印迹法和qRT-PCR检测骨钙素和骨桥蛋白的表达量。结果ADSC包裹于水凝胶中,CCK8试剂盒检测显示ADSC在三维和二维培养条件下一样,增殖稳定。AD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二维培养环境。在Western印迹法和RT-PCR检测中发现三维培养时ADSC的成骨蛋白及mRNA的表达也高于二维培养。结论ADSC包裹于水凝胶不影响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而3D培养干细胞可明显增强其体外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三维培养 成骨分化 牙槽突裂
  • 简介:摘要男性不育是影响生殖健康的重要问题,由于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针对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等不明原因的男性不育症往往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随着生殖细胞外诱导培养的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希望利用无精子症患者源性的多能干细胞外培养出自身具有功能性的精子,从而治疗男性不育症。体外培养生殖细胞的策略,通常是先将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原始生殖样细胞,然后进一步诱导分化为单倍体精子样细胞,其培养的难点在于将二倍体生殖细胞减数分裂为单倍体的精细胞,但是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雄性配子的技术进展和原理进行综述,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外精子发生的机制,为体外受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多能干细胞 雄性生殖细胞 精子发生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因STEMI入北京医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根据RDW的中位数13.33%将患者分为低RDW组(RDW<13.33%,213例)和高RDW组(RDW≥13.33%,216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分析RDW与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关系。结果高RDW组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低RDW组,12.0%(26例)比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正两组有差异的年龄、性别、平均红细胞、RDW分组、Killip分级后,高RDW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为低RDW组患者的3.258倍(OR=3.258,95%CI:1.291~8.222,P<0.05),此外,增龄(OR=1.079,95%CI:1.003~1.161,P<0.05)、Killip分级≥Ⅲ级(OR=13.987,95%CI:6.136~31.879,P<0.01)亦是增加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高危因素。结论RDW水平与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有关,RDW是老年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红细胞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纵隔脂肪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9年7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就诊的30例纵隔脂肪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其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腔镜手术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并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儿表现为咳嗽15例,偶然发现纵隔占位9例,呼吸困难4例、颈部包块4例、霍纳综合征2例。按纵隔四分法,肿瘤位于上纵隔11例,后上纵隔6例,后纵隔5例,前纵隔3例,前上纵隔3例,其他位置2例。术前CT、MRI检查表现为含有脂肪和软组织混合密度的不均匀肿块。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72.5(25.0~230.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4(2~400)ml,中位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4(2~17)d,中位住院时间为8(4~30)d。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局限型脂肪细胞瘤24例,弥漫型脂肪细胞瘤6例。腔镜手术组14例患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5)ml、65(25~115)min和5.5(3~11)d,开放手术组16例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10(2~400)ml、77.5(60~230)min和7.0(5~23)d,前者均较后者少和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有26例(86.7%)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7年(2个月~12年),25例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恶性变或转移。1例术后7个月复发,因肿瘤无压迫症状,密切随访中,未再次手术。结论发生于纵隔内的脂肪细胞瘤临床较为罕见,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通常无需联合化疗或放疗。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纵隔 儿童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8例NSCLC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分选CD8+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CD8+T细胞中IL-24受体(IL-20R1、IL-20R2和IL-22R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CD8+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建立CD8+T细胞和NSCLC细胞系NCI-H1882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IL-24刺激后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以及IFN-γ和TNF-α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结果CD8+T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CD8+T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相对表达量在健康对照者和NSCLC患者之间以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和非肿瘤部位(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则显著提升NSCLC患者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肿瘤部位CD8+T细胞后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以及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而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无显著影响。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IL-24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增强NSCLC患者CD8+T细胞的直接细胞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CD8+T细胞的功能。

  • 标签: IL-24 非小细胞肺癌 CD8+T细胞 抗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大鼠脂源性干细胞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为解决临床“大块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开始饲养动物,2021年1月-2021年12月获取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体外培养及传代,观察细胞生长状态,鉴定其多分化潜能。将生长状态良好的ADSCs分为三组,无处理ADSCs;敲除Smad5基因ADSCs;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对三组细胞的诱导成骨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周时,无处理ADSCs组敲除Smad5基因ADSCs 进一步降解,红色面积增加。然而,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组的红色染色面积减少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组和无处理ADSCs组的骨基质均明显成熟,而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组的骨基质比无处理ADSCs 组更成熟,自体骨组的骨髓组织恢复正常。 Masson染色的半定量结果显示,敲除Smad5基因ADSCs和通过表达Smad5基因ADSCs的红色染料平均面积在8周和12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51, P

  • 标签: 大鼠 脂源性干细胞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
  • 作者: 郑洋洋 刘毅 郭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 730030 郑洋洋现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兰州 73001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 730030
  • 简介:摘要脱细胞脂肪组织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支持细胞的附着和增殖,被广泛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中,并逐渐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但其存在力学性能较差,缺乏可调性等缺点。研究者们将脱细胞脂肪组织与其他生物材料混合,制成了具有更好的力学和生物性能的复合水凝胶,改善了单纯水凝胶的机械性能、降解性能和诱导成脂性。该文对复合脱细胞脂肪组织水凝胶的类型、制作过程、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选择合适的复合水凝胶提供参考。

  • 标签: 细胞外基质 脱细胞脂肪组织 复合水凝胶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巨噬细胞的作用,为代谢性肝病的治疗靶点提供方向。方法将20只6~8周C57BL/6野生型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实验组15只,MCD饮食+腹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以清除巨噬细胞)。喂养4周建立小鼠NASH模型,留取血、肝脏及脾脏,分析体质量指数、肝指数、脾指数及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通过HE染色及油红O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NAS);用RT-PCR方法比较F4/80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MCD喂养小鼠4周建立NASH模型,实验组F4/80的mRNA表达量下降(t = 4.167,P<0.01),肝脂肪变性减轻(t = 10.70,P < 0.05),小叶炎症浸润程度减轻(t = 3.08,P < 0.05),NAS评分降低(t = 8.06,P < 0.05)。同时,ALT水平明显下降[(817.00±128.90)U/L与(231.20±36.28)U/L,t = 5.71,P < 0.01)],AST水平也降低[(1 211.00±248.90)U/L与(505.30±88.20) U/L,t = 3.32, P < 0.01)];但实验组脾脏体积及脾指数较大(0.24±0.01与0.32±0.02,t = 2.41,P < 0.05);肝脏气球样变、体质量指数及肝指数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NASH中,膦酸盐可消耗巨噬细胞而发挥抑制肝脏炎症及保护受损肝脏的作用。

  • 标签: 脂肪肝 巨噬细胞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 简介:摘要目的RNA干扰技术靶向敲除TLR4基因对子宫颈癌Siha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试验分为重组载体组、空载体组与空白组3组,利用RT-PCR技术对3组细胞中的TLR4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别在MMT实验以及细胞划痕实验中对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观察并绘制其增长曲线。结果(1)重组载体组细胞中 TLR4 mRNA转染前的表达水平为(81.6±2.1)%,显著高于转染后的表达水平(23.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载体组与空白组中的TLR4 mRNA增殖情况在转染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72 h时,重组载体组吸光度A值为(0.12±0.02),空载体组吸光度A值为(0.15±0.01),空白组吸光度A值为(0.16±0.02),空载体组与空白组的细胞增殖速度在转染72 h时均快于重组载体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3)重组载体组细胞在划痕后培养细胞的48 h与72 h时的迁移率均慢于未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分子RNA靶向敲除TLR4基因可有效抑制子宫颈癌Siha细胞的生长速度。

  • 标签: 宫颈癌 RNA 小分子干扰 TLR4基因 转染
  • 简介:摘要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脂肪细胞在癌细胞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一种特殊的促癌表型,称为肿瘤相关脂肪细胞(CAA)。CAA在胰腺癌中通过脂质代谢等途径参与了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缓解了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不足,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同时通过分泌脂肪因子、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以及与其他基质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胰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 标签: 肿瘤相关脂肪细胞 胰腺癌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膜微环境下,脂肪细胞基质(DAM)在体内向成脂或成骨方向分化的情况。方法2020年6—12月,将人体吸脂术获取的脂肪组织在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制备为DAM,选取6只4~6周雄性SD大鼠,按照同等初始体积植入到大鼠顶骨骨膜下。术后84 d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DAM支架材料成脂和成骨分化情况;非标记定量蛋白质谱检测DAM中成骨相关蛋白。结果大体观察显示,DAM支架材料周围血管化丰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到DAM脂肪再生和血管化现象,同时OCN免疫荧光染色证实,DAM少部分向成骨方向分化。质谱筛选出了成骨分化相关蛋白。结论骨膜微环境下,DAM主要向脂肪组织方向分化,但少部分具有向成骨方向分化的潜能,可能与DAM中含有部分成骨相关蛋白有关。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脱细胞基质 脂肪再生 成骨分化 血管化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术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的20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将NLR划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低NLR共95例,高NLR共112例,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形态是否规则、肿瘤是否侵袭重要血管、是否存在联合器官切除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平均年龄(t=-2.347,P<0.05)、肿瘤的生长速度(Z=-3.411,P<0.05),血型、术中出血量是否多于800 ml、术中是否输血、单种或多种病理亚型、肿瘤切除完整性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10.859、4.566、4.291、10.491,P均<0.05)。经Log-rank检验表明,低NLR组和高NLR组的中位RFS分别为21、12个月,高NLR组比低NLR组术后复发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1)。结论RLS患者术前NLR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较高的NLR可能预示肿瘤复发时间更短。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腹膜后脂肪肉瘤 术后 复发
  • 作者: 郑洋洋 刘毅 王嘉彤 郭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兰州 730030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兰州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30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自主研发可控温高速软组织匀浆机将人脱细胞脂肪组织基质(DAT)制备成可注射匀浆,探讨其细胞相容性及填充效果。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对正常脂肪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后得到DAT,将DAT与生理盐水按照1∶12混匀,用可控温高速软组织匀浆机以803×g匀浆,使制备DAT匀浆可顺利通过27 G针头。扫描电镜观察DAT匀浆并检测其细胞相容性;将脂肪颗粒、DAT匀浆、DAT匀浆+脂肪细胞(ADSC)分别注射入大鼠背部,比较填充效果、血管生成能力、炎症浸润情况等。结果脂肪组织经脱细胞处理成功获得DAT,经可控温高速软组织匀浆机制备DAT匀浆,粒径(749.91±136.79) nm;细胞与其复合培养后,黏附率(92.16±1.00)%,CCK-8检测显示随时间延长,吸光度(A)值不断升高,细胞生长情况良好,匀浆对细胞无毒性。体内试验显示,DAT匀浆、DAT匀浆+ADSC填充效果明显好于脂肪颗粒组(P<0.01)。脂肪颗粒组有大量脂肪细胞坏死融合形成油囊,而DAT匀浆、DAT匀浆+ADSC未见明显降解,并有部分脂肪细胞生成。CD31染色结果显示,DAT匀浆组及DAT匀浆+ADSC组微血管数量高于脂肪颗粒组(P<0.01);CD68染色结果显示,DAT匀浆组及DAT匀浆+ADSC组炎症浸润低于脂肪颗粒组(P<0.01)。结论自主研发的可控温高速软组织匀浆机可将DAT制备为能通过27 G针头的DAT匀浆,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填充效果,且注射过程简单,创伤小,可作为填充材料。

  • 标签: 大鼠 填充剂 软组织填充 脂肪干细胞 脱细胞脂肪组织基质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细胞胶(SVF-gel)填充矫治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拟实施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的面部凹陷患者5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分别注射SVF-gel和Coleman脂肪治疗面部凹陷,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术后肿胀时间、二次填充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面部肿胀时间(8.64±1.18)d明显短于对照组(10.26±1.12)d,且术后二次填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oleman脂肪移植比较,SVF-gel填充治疗面部凹陷,术后肿胀时间短、满意度高、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双燕医疗美容门诊部 1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36型(Ad36)诱导分化的脂肪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00602促进棕色化的可能作用。方法根据Ad36感染与否,将肥胖患者分为Ad36阴性组和Ad36感染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2组患者网膜脂肪组织中LncRNA00602 mRNA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同组患者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指标的相关性。采用HE染色检测Ad36阴性组和Ad36感染组网膜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大小,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2组患者网膜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CP1)、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分离、培养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利用Ad36诱导hADSC分化,并分为对照组和LncRNA00602敲低组,在敲低LncRNA00602后第0、2、4天,采用氟硼二吡咯(BODIPY)及线粒体红色荧光(Mito-Tracker Red)分别对细胞内脂滴和线粒体进行荧光染色,同时用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UCP1、PRDM16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d36感染组中LncRNA00602基因表达水平高于Ad36阴性组(均P<0.05),Ad36阴性组中LncRNA00602表达水平与以上临床指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而Ad36感染组LncRNA00602表达水平与血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2、-0.486,P<0.05);HE染色显示,Ad36感染组平均脂肪细胞面积小于Ad36阴性组,同时UCP1、PRDM16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在细胞水平,敲低LncRNA00602后第2、4天,LncRNA00602敲低组脂肪细胞的脂滴面积大于对照组,同时线粒体数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LncRNA00602敲低组脂肪细胞棕色化标志基因UCP1、PRDM16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Ad36诱导的脂肪细胞分化中,LncRNA00602可能正向调控了UCP1、PRDM16的表达和脂滴的代谢变化,并引起脂肪细胞棕色化的发生。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00602 人脂肪源性干细胞 人脂肪组织 解偶联蛋白 脂滴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脂肪定量技术测量上腹部(L2、L3水平)脂肪体积,探讨其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纳入5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计算BMI及行上腹部MRI检查。利用MRI脂肪定量技术测量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体积,并分析其与BMI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的BMI为(26.90±3.18) kg/m2。L2椎体水平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分别为(556.0±165.6) cm3和(448.9±166.7) cm3;L3椎体水平分别为(513.6±163.6) cm3和(517.6±173.5) cm3。20~40岁组和>40岁组在L2、L3椎体水平的腹腔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8 kg/cm2组的L2、L3椎体水平的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均高于BMI<24 kg/cm2组(P<0.01);在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脂肪体积方面,BMI越大,腹腔内脏脂肪体积越高。腹腔内脏脂肪体积与皮下脂肪体积正相关(r=0.347~0.410;P<0.01)。BMI与L2、L3椎体水平腹腔内脏及皮下脂肪体积皆增大,呈中等偏强正相关(r=0.568~0.706;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脂肪定量技术测量的上腹部(L2、L3椎体水平)脂肪体积与BMI具有正相关。

  • 标签: 脂肪组织 体积 定量 磁共振成像 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 作者: 吴小马 袁志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09-1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1期
  • 机构:浙江湖州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 313000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部位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室肌复极化相关指标(QT、Tp-e间期及Tp-e/QT比值)的关系,探讨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室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排除冠心病且无室性早搏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测量并计算患者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左、右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径(LAD);通过心电图测量QT间期、Tp-e间期及计算Tp-e/QT。比较二组患者基线资料、不同部位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结果观察组心室周心外膜总脂肪体积及左、右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心室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室性早搏明显相关,对预测室性早搏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螺旋CT 测量 心外膜 室性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