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中的弹性评分法及应变率比值法在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7至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黑色素患者25例(25只眼)[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8±12)岁]及同期就诊的脉络血管患者25例(25只眼)[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7±13)岁]。对脉络黑色素血管患者患眼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利用5分法对病变组织的硬度进行弹性评分,并测算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应变率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两种方法在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脉络黑色素患者的弹性评分为2、3、4、5分者分别为3、8、13、1例,脉络血管患者的弹性评分为2、3分者分别为18、7例。脉络黑色素弹性评分高于脉络血管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8±0.77)分与(2.28±0.46)分比较;t=6.694,P<0.01]。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应变率比值分别为42.97±15.83及12.21±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2,P<0.01)。以弹性评分3分作为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鉴别诊断的弹性评分法临界点,弹性评分法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72.0%,AUC为0.80(95%可信区间:0.663~0.900,P<0.01);以21.67作为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鉴别诊断的应变率比值临界点,应变率比值法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92.0%,AUC为0.92(95%可信区间:0.808~0.978,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脉络黑色素脉络血管的鉴别诊断中可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应变率比值法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弹性评分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76-680)

  • 标签: 脉络膜肿瘤 黑色素瘤 血管瘤 诊断,鉴别 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孤立性脉络血管(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膜、脉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体边界清晰,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体处全层视网膜脉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膜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血管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1病例报告孕妇26岁。G1P0,孕30+1周,肝功能异常1mo入院。病人月经周期规则,为4/28d,量中。孕9周建卡产检,常规产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HBsAb+)。孕25+3周在外院产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剐』162U/L,予口服保肝药治疗无好转,于孕28+2周在该院住院治疗2wk,肝功能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符合胎龄;胎盘内见一实质低回声肿块(82mm×67mm×70mm),边界清楚,内部彩色血流较丰富,拟诊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血管。孕妇于孕30+1周因肝功能持续异常转入我院治疗至孕33+5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期间B超随访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盘绒毛血管发展情况,发现胎盘绒毛血管进行性增大,孕30+5周时肿块81mm×70mm×77mm,孕31+6周87mm×63mm×84mm,孕34+1周86mm×76mm×81mm,孕36周97mm×84mm×103mm。住院期间监测宫高、腹围增长正常,B超监测胎儿生长基本正常,未发现胎儿水肿、胎儿胸腹水,无羊水过多发生。

  • 标签: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病例报告
  • 简介:1病例介绍例1孕妇,25岁,G1P0,孕足月。产前B超所见:宫见单活胎,BPD:9.2cm胎心规律有力,HR:162c/min,胎儿脊柱、四肢未见异常。胎盘位于子宫右侧壁,厚2.5cm,成熟度:Ⅲ度,于胎盘子体面实质内可见一6.3cm×6.1cm×5.7cm的类球形回声光团,向羊膜腔内突起,边界清晰,内见数条强回声光带分隔,该回声光团,与胎盘紧密相连,未见蒂,后方可见脐带回声。羊水平均深度:2.6cm。超声诊断:①宫内单活胎;②胎盘绒毛血管;③羊水较少。当日下午行剖宫产术,术中见胎盘脐带根部一侧明显增厚,无破裂出血。胎儿正常。

  • 标签: 血管瘤 病例报告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胎盘绒毛血管是胎盘最常见的良性非滋养细胞肿瘤,是起源于胎盘原始绒毛间充质的血管源性肿瘤,主要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组成。大多数胎盘绒毛血管很小,没有症状,通常没有临床意义,也很难通过产前检查发现。大的胎盘绒毛血管很少见,但其与母儿并发症密切相关,可导致羊水过多、胎儿贫血、胎儿水肿、胎儿心力衰竭、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等。胎盘绒毛血管导致母儿并发症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中血管内的动静脉分流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孕妇,22岁,孕39+6周,孕1产0。因停经9个月余,不规律腹部阵痛10h于2010年11月3日入院。患者孕早期无感冒、发热、风疹等病史,无X线、毒物接触史。孕4个月起自觉胎动。孕30周第1次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头位,双顶径7.6cm,股骨长5.4cm,腹围25.7cm,胎心143次/min。羊水指数14.3cm。胎盘厚3.0cm,位于子宫后壁及右侧壁,Ⅰ级成熟。胎盘上缘靠近宫底可探及6.8

  • 标签: 绒毛膜 胎盘绒毛 膜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患者1男性,18个月患儿,因会阴部和外生殖器处血管(见图1)于2008年4月收入小儿外科。术前CT检查:血管发生在会阴部、阴囊和阴茎,同时累及阴茎的海绵体,阴囊皮肤、肉及部分肌肉。B超检查:未发现有动静脉瘘的征象,局部皮温

  • 标签: 血管瘤 普萘洛尔 长春新碱 会阴部 小儿外科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面血管病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1995年12月治疗的7例(男1例,女6例)颅面血管病患者的病理改变及手术治疗结果.其中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l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血管痣、癫痫发作、智力障碍以及偏瘫;脑电图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异常脑电波.结果7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6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理改变包括颅骨不对称,颅内钙化,脑萎缩,脑室扩大,硬脑膜和蛛网膜血管扩张、增生及脑血管扩张,静脉畸形等.结论对于药物控制不满意的颅面血管病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标签: 颅面 血管瘤 病理改变 患者 手术治疗 血管扩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脉管异常疾病的命名和分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混乱状态,不精确的术语严重干扰了临床医师对于疾病病因的理解、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判断。本文将从血管畸形的命名和分类、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加深临床医师脉管畸形的认识,对做出适宜的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大小胎盘绒毛血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分娩的母亲有胎盘绒毛血管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胎盘绒毛血管直径将纳入患儿分为巨大血管组(直径≥4 cm)和普通血管组(直径<4 cm),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结局。结果共纳入35例,男13例(37.1%),剖宫产出生12例(34.3%),早产11例(31.4%),低出生体重、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各12例(34.3%),宫内窘迫、心脏扩大、血液学指标异常各7例(20.0%),需呼吸支持6例(17.1%),羊水增多、胎儿水肿各5例(14.3%),输血4例(11.4%),生后窒息3例(8.5%),颅脑损伤2例(5.7%),先天畸形2例(5.7%)。巨大血管组15例,普通血管组20例,巨大血管组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增多、宫内窘迫、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儿水肿、心脏扩大、呼吸支持、血液指标异常、输血、死亡比例高于普通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合并巨大胎盘绒毛血管会增加新生儿并发症发生风险,需加强围产期监测。

  • 标签: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婴儿,新生 临床结局
  • 简介:毛细血管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而发生于椎管内的毛细血管并不多见,发生于椎管内髓外硬下毛细血管更为罕见。今遇见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缘于半年前逐渐出现左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晨起较重,逐渐向右侧发展,胸部出现束带感,胸部疼痛无缓解,胸闷,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无心悸,查体:神志清醒,

  • 标签: 毛细血管瘤 髓外硬膜下 椎管内 胸部疼痛 胸背部疼痛 病理证实
  • 简介:目的总结单纯椎管内硬脊外海绵状血管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外海绵状血管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和手术结果。结果7例均表现为慢性双下肢麻木及无力,1例伴有神经根性症状;脊柱MRI显示6例病变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胸交界区;所有病变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外海绵状血管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脊髓及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脊柱MRI示病变位于硬脊外脊髓背侧或一侧,且有经相应椎间孔向外生长的趋势;手术切除病变较为容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 标签: 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脊椎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