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抑郁症的诊断与干预策略,以提高对这一常见并发症的认识,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近年来关于脑卒中抑郁症诊断与干预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不同诊断方法和干预策略的优缺点,总结有效的诊断工具和干预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结果: 文献综述显示,脑卒中抑郁症的诊断可以借助多种工具和标准进行,如抑郁症筛查量表、临床评估、神经影像学等。针对脑卒中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其中综合治疗效果较佳。结论: 脑卒中抑郁症是常见的并发症,诊断和干预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综合利用多种诊断工具和干预策略,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完善脑卒中抑郁症的诊断与干预策略。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症 诊断工具 干预策略 心理健康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脑卒中抑郁患者实施并轨联动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内就诊的60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实验组(30例,并轨联动护理),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实验组的神经功能因子水平更高,CD-RISC评分更高、HAMD评分更低、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轨联动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抑郁患者抑郁情况,改善神经功能因子、提高心理弹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并轨联动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脑卒中康复患者中焦虑抑郁与失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脑卒中焦虑抑郁与失眠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不仅对患者的康复进程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因此,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和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这些发现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路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脑卒中康复 焦虑抑郁 失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老年脑卒中抑郁患者50例,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入院,按入院日期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n=25,2023年1月-2023年6月)、观察组(n=25,2023年7月-2023年12月),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手段,观察组联合心理治疗干预。两组均干预2周,于干预前、干预两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生活质量。结果:干预两周,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2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两周,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治疗在老年脑卒中抑郁患者中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改善抑郁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心理治疗 脑卒中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罗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4-03-04
  • 出处:《今日健康》
  • 机构:资阳市精神病医院, 四川资阳,641300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脑卒中抑郁症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从而分析研究此两种治疗药物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近一年时间内所收治的74例脑卒中抑郁症疾病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患者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帕罗西汀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西酞普兰治疗方案。由于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进而研究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2)HAMD分数变化情况: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分数比较均明显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七天HAMD分数明显更低(P<0.05);(3)不良情况总体发生率:与对照组不良情况总体发生率相比可知,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通过在脑卒中抑郁症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使用西酞普兰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同时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帕罗西汀 西酞普兰 脑卒中后抑郁症 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 作者: 周婷婷 林江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4-10
  • 出处:《中西医结合护理》2021年4期
  • 机构:重庆市中医院康复科,重庆 4000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心理干预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已经出现脑卒中抑郁症的患者中选择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采用早期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法,治疗干预组患者;常规组患者仅仅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HAMD评分、ADL能力评分,在第4周和第8周的时候,均低于常规组,两组间的差异非常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抑郁情况的改善,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紧张程度,有利于恢复患者ADL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心理干预 康复训练 脑卒中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抑郁症患者中使用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0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抑郁症患者70例,依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观察不同药物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显示,采用西酞普兰对所选患者治疗,乙组患者治疗效果、HAMD评分改善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使用西酞普兰治疗,对其相关症状及指标改善有积极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帕罗西汀 西酞普兰 脑卒中 抑郁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老年脑卒中抑郁(PSD)患者实施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实施,共计选取70例研究对象,均是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SD患者,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组,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在治疗期间实施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比两组的抑郁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确认在治疗2周、4周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艾司西酞普兰和心理治疗用于PSD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抑郁,减轻心理压力,临床疗效比较理想。

  • 标签: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 艾司西酞普兰 心理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发作临床特点,找出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时间是2020年08月~2022年08月,研究对象是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发作患者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癫痫症状的60例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找出引起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发作具有迟发性特点,以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表现为单次发作,好发于皮质部位,发病范围在单脑叶和多脑叶。(2)单因素分析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发作与年龄、不良嗜好、基础疾病不相关(P>0.05);与TOAST亚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受累动脉系统有关(P<0.05);多因素也证实了TOAST亚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受累动脉系统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癫痫发作临床特点为迟发性、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单次发作、皮质;TOAST亚型、病灶部位、病灶范围、受累动脉系统是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癫痫发作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23年01月-2023年12月为研究选择时段,选择方式为电脑随机抽取,研究范围是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共82例,以最终成效不同分为对应有效组(n=70)与无效组(n=12),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结果:研究中纳入的82例患者,最终结果表示为有效为70例(85.37%),无效的为12例(14.63%)。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不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包含了性别、BMI、病人与看护者关系、卒中部位(P>0.05);而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容易造成影响的因素包含了年龄、文化程度、肩痛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介入时机与康复治疗配合度(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影响其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临床需要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及时安抚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为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康复效果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叙事护理对脑卒中病人焦虑以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观察组则采用叙事护理的方式进行,对两组患者的SAS、SDS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的SAS、SDS无意义,P>0.05,护理观察组的SAS、SD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叙事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使其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值得推广和宣传。

  • 标签: 叙事护理 脑卒中病人 焦虑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出现脑卒中病症且证实的中青年群体所表现出的创伤成长心理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共计150例出现脑卒中病症并经我院证实的患者抽选,具体实验开展时间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集基本信息,行创伤成长测评,并分析影响这一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经综合分析,年龄、病程、月收入、文化程度、性格类型对于创伤成长均可产生一定影响(P<0.05)。经临床综合干预,150例患者所行PTGI、GWB分值的精准评估结果呈现出增高趋势,NIHSS则表现为降低的情形(P<0.05)。结论:对于中青年群体中的脑卒中患者来说,影响其创伤成长心理的因素除疾病因素外,还涵括性格特征,因此需给予其积极心理学干预,加强其正性心理调适,进而促其康复。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中青年脑卒中 创伤后成长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论文旨在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系统性研究,探究rTMS在PSD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数据支持,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方法:选取我院于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3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脑卒中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记录治疗前后HAMD、NIHSS、TESS的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初步结果显示,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的观察组在抑郁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改善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对照组有更为显著的疗效。这为非药物干预在PS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P<0.05)。结论:综合研究结果,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D具有潜在的临床疗效,为丰富脑卒中康复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大样本的验证将有望明确最佳治疗方案,并为PSD的康复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艾司西酞普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疫情时代区域内一线护理人员的焦虑及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区域内各级医院640名一线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标准焦虑症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线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影响一线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因素有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工作地点、工作强度、个人防护、社会支持等。结论:疫情时代区域内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 标签: 后疫情时代 一线护理人员 焦虑 抑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对脑卒中失眠患者的中医护理展开综述,对穴位推拿、中药足浴、耳穴压丸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优势进行阐述,中医护理技术用于脑卒中失眠患者中时,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护理方法灵活多样,安全,可操作性强,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中医护理 失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