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颜惠庆,现代著名外交家,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未入外交界以前,曾执教上海圣约翰大学六年,兼任商务印书馆英文编辑,在此期间,由于其出色的英文能力和稳重的做事风格,被商务印书馆委以重任,与同仁编纂了近代第一部大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中英文双语工具书——《英华大辞典》,问世后反响不错,一直畅销不衰。《英华大辞典》综合参照英美词典的优点,同时借鉴了日本词典的某些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最新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编写双语词典的接力棒从传教士传到留学生手中。

  • 标签: 颜惠庆 英华大辞典 西学东渐
  • 简介:思南的书院教育起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废改于清末民初。思南的书院教育产生发展有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要原因即在于思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和当时思南的区位优势。思南的书院教育对思南乃至贵州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标签: 思南 书院教育 原因 作用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雨林谷崂山书院的设计阐述了新老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式。通过一些其它典型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几种新老建筑结合的可能性。

  • 标签: 新老建筑 协调 共生
  • 简介:书院制度确立于宋代。就宋人自身对书院的理解而言,书院具有接纳与纪念等功能,两者俱反映出南宋书院复兴运动背景下书院有别于官学的补充性、灵活性等特点,体现私学精神,也反映了宋代书院发展的轨迹和宋人对书院接受的过程。两者本身密切的内在联系,诠释了宋人对书院概念的定位与理解。

  • 标签: 宋代 书院 接纳 纪念 祠祀文化
  • 简介:书院是我国大学内部的一种组织设计,是由大学开办的学生生活与文化活动组织。我国的大学书院近年来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目前还需要解决与现存学生管理体系、学科专业学院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从性质上看,大学书院应该是标榜明确教育理念的组织;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并基于学生自助、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社团组织;培育学生的心灵与精神,对学科专业教育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特殊的教育组织。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学生生活与文化教育服务组织,大学书院具有生活支持功能、教学辅助功能、文化教育功能、行政协助功能与社团自治功能。

  • 标签: 书院 大学书院 住宿学院 学生管理
  • 简介:"恢复‘莲池书院’,是代代保定人的愿望与期待。新莲池书院易地复建项目完工,将为保定的国学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打开新的局面……"5月18日上午,在宣读了市长、理学硕士马誉峰的贺信之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大师王守常,著名学者、作家苏叔阳,保定市四大班子代表、人大主任宋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新

  • 标签: 莲池 苏叔阳 复建项目 国学教育 理学硕士 人大主任
  • 简介:《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著录清代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书院课艺86种,其中江苏书院课艺56种,为相关研究指示门径,厥功甚伟。笔者近年访书,又经眼江苏书院课艺32种,撰其提要以作补充,认为课艺留存了很多士人早年在书院的活动,对于了解士人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书院考课的实际情况,皆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清代 江苏 书院课艺 书目
  • 简介:书院是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或称书屋、书斋、书堂等。古代福建书院发展历程,与福建经济、教育的发展同步。据目前所见文献记载。福建之书院,始于唐代,直到清末,福建历代所建主要书院(不计正音书院)共近750所。

  • 标签: 书院发展 福建省 历代 述略 福建经济 文献记载
  • 简介:书院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的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 标签: 书院 教育 制度
  • 简介:古代的"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考课目标而自我安排的学习规程。清代广东书院存在着两种课程模式,一种为应付科举而设置,一种为崇尚经史古学而设置。这一差异导致了"无课程"与"有课程"之书院的分野,展现了两类书院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无课程"书院注重围绕科举内容进行考课,这导致书院生徒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有追求科名等沽名钓誉之行为;"有课程"之书院注重经史教学,强调学问的经世致用,进而保障生徒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本真的回归,这是晚清书院改革的精髓所在。

  • 标签: 清代广东书院 有课程 无课程 理念 模式
  • 简介: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广东学政。同治六年(1867)年初应苏松太道应宝时之聘,赴上海任龙门书院山长,光绪六年(1880)七月因病离开上海,回故乡兴化。在龙门书院期间,整理教学随笔成《持志塾言》,总结治学心得成《艺概》《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删定文稿诗作成《昨非集》。刘熙载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的14年,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龙门书院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 标签: 龙门书院 刘熙载 教学法 日记 著名学者 教学随笔
  • 简介:书院制是古代书院制度和欧美住宿学院制度交叉融合的产物,目的是顺应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要求.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积淀的继承,又是对欧美大学制度的创新,书院制实现了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突破和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诠释了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 标签: 书院制 学生管理 策略
  • 简介: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以住宿社区为载体,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师生互动,突出学生自治,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组织承担着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学生自治、提供成长服务、促进师生互动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书院制改革过程中学生组织的调整应坚持传承性、需求性、创新性等原则。

  • 标签: 书院制 通识教育 学生组织 组织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应用在心外科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外科近来3年收治的住院患者89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人性化护理,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与抑郁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对比护理前均显著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外科患者护理过程中给予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各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外科患者 人性化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学风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个班级的立班之本。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促进我校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鼓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保持优良的学风,书院结合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书院模式下大学生学风教育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 标签: 大学生 书院 学风建设
  • 简介: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学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学"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学"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学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 标签: 两湖书院 改章风波 蒯光典 梁鼎芬 杨裕芬
  • 简介:在长沙,有这么一块神奇的地方,她处于巍巍麓山脚,泱泱湘水畔。她是那么的喧嚣,游人络绎不绝,嬉戏于此;她又是那么的静谧,学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她就是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是一所千年学府,百年名校。”这是2009年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在视察学校中的讲话,也是学校的真实写照。

  • 标签: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2009年 国家总理 温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