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到2018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对应时间段内120例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对象展开研究,即按照采血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接受末梢采血(对照组)、静脉采血(观察组),完成采血后对其实施检验,而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PLT、HCT、HCB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PLT为(228.64±75.61)*109/L,对照组PLT则为(206.39±76.54)*109/L;观察组WBC指标水平为(5.13±3.57)*109/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30±3.51)*109/L,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静脉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所得结果相较于末梢采血更为准确,因此前者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常规 不同采血方法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种不同采血方法用于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方法本文的调查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住院部患者,共800例。同时采取800例住院患者的末梢血液及静脉血液用于血常规检验,用标准血常规检验仪器校订血常规检验结果后比较两种采血方法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而评价不同采血方法检验水准。结果静脉血液用于血常规检验结果测定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准确率较末梢血液高,两种采血方法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8月间1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同期分别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比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的结果结果1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除了MCH,静脉血的PLT、MCHC、MCV、Hct、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末梢血,WBC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试验结果,静脉血的CV值明显低于末梢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得出的数值比末梢血更为准确,也更具有稳定性,值得在血常规检验中推广。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常规采血方法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根据实际患者需要,探讨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从而决定最优的采血方式。方法在附近的大型常规检验中心,搜寻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之间,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体检试验的100名自愿病患,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比例13,按照这些患者各自不同的身体状况,可将他们分为三组一为动脉组,共30人,采取动脉采血方式,二为静脉组,30人,采取静脉采血方式,三为末梢组40人,采取末梢采血方式。这些实验都是保证在相似仪器、相似天气及病人身体的PH值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以确保试验准确无误。结果通过对血液检查结果数据研究来看,静脉组和末梢组在红细胞指数、白细胞指数、血小板情况和血红蛋白指数上数据相似,并且相对较高,而动脉组在这些指数上不能达到标准水平,而且情况不稳定,因此,在进行血常规采血检验要偏向于静脉和末梢采血方式,来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从而保证病人的身体健康。

  • 标签: 采血方式 实验过程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的不同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来我院进行体检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取静脉采血,对照组采取末梢采血,对比两组采血结果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检测结果中RBC、Hb、Hct、MCV、MVHC、PLT值均高于对照组末梢采血,静脉血的WBC低于末梢采血,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的MVH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采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方法对45例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治愈率达92%。结论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高,出血量大,我科应用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奥曲肽 泮托拉唑 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自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4 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 100 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50 例,对照组受检者实施末梢采血方法,实验组受检者实施静脉血管采血方法,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 对照组受检者 WBC 和 PLT 的水平显著低于实验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的采血方法会对受检者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静脉采血方法相比较末梢采血方法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客观,在临床中应用价值高。

  • 标签: 静脉血管采血方法 末梢采血方法 临床医学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左手肘窝正中静脉采血和右手食指末梢采血,BC-3000Plus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t检验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指标。结果:末梢采血方式取血,血液RBC、WBC、Hb、HCT水平显著低于静脉采血方式取血(P<0.05),末梢采血采血方式取血,血液PLT水平显著高于静脉采血方式(P<0.05),两种方式取血MCHC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静脉采血量大,可重复检验,末梢采血量少,易发生误差,临床以静脉采血检验为主。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到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20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患者各10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以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WBC、RBC)等。结果静脉组患者WBC、RBC、MCHC及PLT均低于末梢组,HCT、HGB均高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方法的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比较大,相对而言,静脉采血法检测的准确度比较高,科学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择取14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其中,以静脉血采集来进行检验的作为A组,以末梢血采集来进行检验的作为B组,就其血常规参数进行对比,并加以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白细胞水平相较于B组偏低,差异显著(P<0.05);A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红细胞比容、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明显(P<0.05)。而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上比较,A组与B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也会对其检验结果产生干扰,静脉血采集与检验的准确性、客观性相较于末梢血采集更高,值得临床重视和选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 末梢血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66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采血方法对其进行分组比较,分别采末梢预稀释血检测、末梢全血检测及静脉血检测,每组22例,比较各自检测结果结果从WBC指标分析,采静脉血检测分别低于其他两种采血方法,三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从PLT/Hb及RBC指标分析,采静脉血检测分别高于其他两种采血方法,三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PLT/WBC/Hb及RBC指标的变异系数比较,采末梢预稀释血检测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采血方法,三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中不同指标的检测有差异性,建议采静脉血检测,以保证血常规的检测质量。

  • 标签: 血常规 检测模式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9年1月-2020年5月本院8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所有患者分别实施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两种采血方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LT、WBC、RBC和Hb方面,静脉采血较末梢采血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静脉采血效果较末梢血液采集效果优,该方法检测准确性更高,其可以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取血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末梢采血)和观察组47例(静脉采血),两组患者均予以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等,观察对比两种采血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检查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各项指标两组对比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PLT、HCT、HGB均高于对照组,稳定性更高。结论静脉采血方法检测结果优势更明显,能够准确反映血细胞的实际情况,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数据,值得推广。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检查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4名血常规检验人员,分为静脉组(28名)和末梢组(26名)。静脉组行静脉采血,末梢组行末梢采血。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静脉组血常规检验RBC(3.9±0.4)、Hb(13.5±1.0)、Hct(0.6±0.1)、PLT(230.8±20.6)、MCHC(318.8±13.4)、MCV(92.1±3.9)、MCH(27.2±2.4)均高于末梢组(3.0±0.5、10.4±1.3、0.3±0.1、202.3±19.3、302.6±11.6、85.4±3.0、26.8±2.3),WBC(5.1±1.0)则低于末梢组(6.4±0.9)。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血常规检测中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于采血的准确性与采血的质量的影响及不同方法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对比试验的方法,选取了100进行常规采血的患者进行观察与统计,这100例患者均属于我院2017年3月到2017年8月这五个月之间进行采血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人,采用差异性的采血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末梢血检验,而对照组则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方式,统计研究得出两组患者的采血准确率以及采血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得知两组患者所接受的采血方式检验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采血效果以及所采用静脉血检验的WBC、RBC、Hb、HCT、PLT五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末梢血检验,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用静脉血检验方法有助于提高血常规采血的效果,可以明显提高准确率,对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起到了极大的理论帮助,非常适用于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常规检验 采血方法 血液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方法:本次检验选取了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 90 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依据不同的采血方法将患者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5 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检验静脉血的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检验末梢血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 RBC 、 Hb 、 MCH 、 MCV 、 PLT 检测水平都比对照组患者高,而 WBC 的水平则比对照组患者的低,检测结果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患者检测结果显示血常规各项指标的 CV 值都比对照组患者的 CV 值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其稳定性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采血血常规检验数值精准于末梢采血,其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也比较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检验血常规的首选采血方法

  • 标签: 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检验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