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生化检验过程当中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的原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110例在该院接受血液生化检验出现血清胆固醇异常的110例患者,对患者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情况与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结果此次实验110例胆固醇出现异常患者中,有10例胆固醇是偏低的,100例是胆固醇上升的。结论在生化检验过程中胆固醇上升出现几率较大,主要包含用药引起、有糖尿病、肝脏病变、慢性肾功能发生障碍等,因而在临床治疗方面需要给患者更多关心,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控制,防止胆固醇再度升高。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异常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指导血脂代谢紊乱管理。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血清血脂检查287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进行分级检验,对于血脂异常的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诊断。结果合计异常率29.94%,胆固醇偏高、偏低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0岁达到峰值。胆固醇偏高占67.36%,偏低32.64%。偏高者原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高脂蛋白血症、用药因素、胆总管阻塞等,偏低与营养不良、低胆固醇进食、肝脏疾病、继发性贫血有关。结论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异常率较高,特别是40~60岁异常率较高,需重视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血脂代谢紊乱 血清胆固醇 血液生化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胆固醇在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是选取我院进行血生化检验的患者120例,分析其血生化检验,并对其血清胆固醇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在这血生化检验的120例患者中,胆固醇异常现象发生的患者有27例,占22.5%;具有较高胆固醇水平的患者有20例,而较低胆固醇水平的患者有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α脂蛋白血症等是导致较低胆固醇水平出现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肝脏病变等则是导致酒高胆固醇水平出现的主要原因。结论胆固醇水平在血生化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升高概率,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糖尿病、肾功能障碍和肝脏病变等患者加以关注,并控制其胆固醇水平,防止发生高胆固醇症状。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判断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预后中血清胆固醇测定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肝硬化患者,并选择同期健康者40例,为所有研究对象测定血清胆固醇,统计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显著低于健康者,A级组、B级组、C级组血清胆固醇水平逐渐降低,并且不同分级组间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显著(P<0.05)。40例患者中5例患者死亡,其总胆固醇水平均<1.1mmol/L。40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sh记分和总胆固醇呈负相关(r=0.273,P=0.012)。结论肝功能损害程度和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关系密切,胆固醇水平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且越容易导致不良预后。可见肝硬化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和肝功能受损情况关系密切,引起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肝功能受损,实际工作中判定肝功能的重要手段就是测定血清胆固醇水平,可为医生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肝硬化 血清总胆固醇 预后
  • 简介:花生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每100克生花生中含蛋白质25克、脂肪44.3克、碳水化合物16克、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一般说到脂肪就会令人生畏,但是花生中含有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却对人体大有益处,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 标签: 低胆固醇 生花生 不饱和脂肪酸 碳水化合物 多种维生素 蛋白质
  • 简介:胆固醇作为一种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素。但如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多余的部分会使血管变得狭窄,血流不畅,沉积在血管壁上则会导致血管硬化。有资料显示,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

  • 标签: 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运动 营养素 脂肪 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指导血脂代谢紊乱管理。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院开展血清血脂检查287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进行分级检验,对于血脂异常的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诊断。结果合计异常率29.94%,胆固醇偏高、偏低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0岁达到峰值。胆固醇偏高占67.36%,偏低32.64%。偏高者原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高脂蛋白血症、用药因素、胆总管阻塞等,偏低与营养不良、低胆固醇进食、肝脏疾病、继发性贫血有关。结论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异常率较高,特别是40~60岁异常率较高,需重视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血脂代谢紊乱 血清胆固醇 血液生化检验 诊断
  • 简介:以筛选的降胆固醇益生菌嗜酸乳杆菌S-59为菌种,对发酵甘蓝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甘蓝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菌种接种量2%,食盐添加量4%,发酵温度20~25℃,发酵时间9d。在最佳的的工艺条件下,产品品质评定为95.6分,体外降胆固醇能力为57.7%。

  • 标签: 降胆固醇益生菌 嗜酸乳杆菌S-59 发酵甘蓝
  • 简介:目的研究食物胆固醇检测技术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评估结果的影响,为科学评估胆固醇的膳食摄入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和分光光度法对肉类、奶类、蛋类食物分别进行检测,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CNHNS)北京市的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用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食物胆固醇含量数据计算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评估检测方法的改变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影响。结果两种食物胆固醇检验方法在肉类和奶类中胆固醇检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类中胆固醇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得到的食物胆固醇含量数据计算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中位数为239mg/d,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得到的食物胆固醇含量数据计算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中位数为205mg/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注检验方法的变化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胆固醇 分析技术 食物成分 膳食调查
  • 简介:不同地区或人种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患病率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FH临床诊断标准,导致诊断率严重不足,制定统一的FH临床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FH,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降脂药物是FH的主要治疗方法,单一他汀类药物效果有限,新型降脂药物值得期待。本文对FH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患病率 诊断 治疗
  • 简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人细胞由各种膜结构将其进行空间分隔,使得成千上万种生化反应可以同时进行.胆固醇是构成膜的重要脂质分子,不同的膜含

  • 标签: 介导胆固醇 接触介导 细胞器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的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资料中血清HDL-C的检测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血清HDL-C检测结果,观察组HDL-C检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中HDL-C水平检测,肝功能Child-Pugh评价分级A级HDL-C检测水平>B级HDL-C检测水平>C级HDL-C检测水平(P<0.05)。无腹水者HDL-C水平明显高于少量腹水HDL-C水平,少量腹水HDL-C水平高于中等量腹水HDL-C水平,明显高于大量腹水HDL-C水平,无腹水者HDL-C水平最高,大量腹水HDL-C水平最低(P<0.05)。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者HDL-C水平明显高于无肝性脑病者HDL-C水平(P<0.05)。肝硬化者没有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HDL-C水平高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HDL-C水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DL-C水平较健康人低,并且HDL-C的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预后、腹水情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血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mdash C) 肝硬化 肝功能
  • 简介:设计合成对-7-辛烯羰氧基苯甲酸(A)和对-7-辛烯羰氧基苯甲酸胆固醇酯(B),采取红外(FT—IR)、核磁(1H—NMR)、质谱(MS)及元素分析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DSC分析B的相变温度,发现在78.3℃出现第一个相变峰,在123.4℃到达了各向同性的液相,介晶温度范围也较宽。用POM观察B液晶相态,选取90℃时进行拍摄出现明显的片状有序排列,说明化合物B具备液晶性能。

  • 标签: 胆固醇 液晶 合成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30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正常组140例,斑块组162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详细询问有无吸烟、饮酒、脑卒中、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病史,检测患者血糖(GLU)、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dLDL-C、Hcy水平。将斑块组中有一处斑块形成的患者纳入单发斑块组,有两处斑块形成的患者纳入双发斑块组,有大于两处斑块形成的患者纳入多发斑块组,进行三组间sdLDL-C、Hcy水平比较。结果斑块组吸烟人数、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P<0.05);组间Hcy、sdLDL-C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多发斑块组、双发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cy、sdLDL-C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与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具有一致性。联合检测两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膜联蛋白A1(AnnexinA1)水平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关系。方法将150例冠心病患者按不同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进行分组,并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3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并分析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UAP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SAP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支数多支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高于双支组,双支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高于单支组(P<0.05)。Gensini评分>60分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高于30~60分组,Gensini评分30~60分组血清LDL-C、AnnexinA1水平高于<3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与LDL-C、AnnexinA1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1、0.489,P均<0.05。结论LDL-C、AnnexinA1升高可能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有助于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膜联蛋白A1 冠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与分析。方法选取RA患者50例与健康对照组60例,检测其血清中HDL-C水平。结果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RA患者组的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RA患者体血清中HDL-C明显降低,这种变化与RA病情相关联。

  • 标签: 关节炎 类风湿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 简介: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mmol/L组(n=8)、1.0mmol/L〈TC≤2.0mmol/L组(n=49)和TC〉2.0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mmol/L组、1.0mmol/L〈TC≤2.0mmol/L组和TC〉2.0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 标签: 肝衰竭 血糖 总胆固醇 预后
  • 简介:摘要胆固醇升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但TC测定不能作为诊断指标,只能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的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即归纳出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的相关因素和操作技术,分析影响TC水平的多种因素。

  • 标签: 总胆固醇 TC 测定 方法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