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直径对Pentacam角膜地形图中Belin/Ambrósio增强扩张显示(BAD)系统关于角膜扩张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和重庆眼视光眼科医院已行角膜屈光手术或拟行角膜屈光手术但已完成术前检查的近视眼患者6 744例,其中男性3 341例,女性3 403例;年龄(23.74±5.73)岁。所有患者排除圆锥角膜,采用计算机随机法纳入单眼进行研究。患者按角膜直径进行分组,A组为角膜直径≤11.1 mm者,共630例(630只眼);B组为角膜直径11.2~11.8 mm者,共4 063例(4 063只眼);C组为角膜直径≥11.9 mm者,共2 051例(2 051只眼)。所有患者术前采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中的BAD角膜扩张分析功能检测角膜前表面高度偏差值(Df)、后表面高度偏差值(Db)、平均厚度进展偏差值(Dp)、最薄点厚度偏差值(Dt)、Ambrósio厚度最大变化率偏差值(Da)和总偏差值(Do)等参数。术前3个组的角膜地形图指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的正常、可疑及病理情况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B、C组BAD系统相关指标结果分别为Df:0.73±1.14、0.48±1.02、0.11±0.91、Db:1.09±1.07、0.23±0.83、-0.34±0.62;Dp:1.57±0.91、1.14±0.86、0.68±0.75;Dt:-0.11±0.84、-0.02±0.82、0.03±0.78;Da:0.78±0.61、0.64±0.64、0.48±0.64;Do:1.65±0.64、1.24±0.60、0.86±0.55。3个组BAD系统相关指标Df(F=129.549)、Db(F=829.491)、Dp(F=344.373)、Dt(F=7.249)、Da(F=68.637)、Do(F=524.8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组Df(χ²=161.8)、Db(χ²=611.75)、Dp(χ²=478.84)、Da(χ²=44.636)、Do(χ²=553.11)可疑和病理的比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是A组占比最高。结论角膜直径对BAD系统关于角膜扩张分析的结果影响显著;与大角膜者相比,小角膜者分析结果出现假阳性的比例较高。(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61-767)

  • 标签: 角膜地形图 角膜测厚 近视 扩张, 病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和Pentacam眼前节综合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患者术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3月1日至4月30日近视激光手术患者159例(159眼),均选取右眼,分别应用Lenstar和Pentacam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平均角膜曲率(Km)。对2种仪器测量的结果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法。结果Lenstar测量CCT、Km的平均值分别为(538.27±27.97)μm、(43.44±1.30) D,均低于Pentacam (541.41±26.39) μm、(43.51±1.2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种仪器测量CCT、Km的95%一致性区间(LoA)较小,其上下限最大的绝对值分别为14.29 μm、0.43 D,一致性好。结论Lenstar、Pentacam测量近视激光手术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角膜曲率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是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用于临床近视患者眼前节参数的测量。

  • 标签: Lenstar Pentacam 中央角膜厚度 角膜曲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者及其亲代的角膜地形图特征及对应指标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父母48人(96只眼)为试验组,男性23人,女性25人,年龄(44.14±1.70)岁;纳入无圆锥角膜的屈光不正患者父母44人(88只眼)为对照组,男女各22人,年龄(42.81±4.03)岁;并进一步在两组中按性别进行分组。另将试验组子代26例(49只眼)圆锥角膜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18.83±2.74)岁。两组受试者及圆锥角膜患者均行视力及Pentacam角膜地形图检查,并做Belin分析。收集基础指标包括:平坦曲率K1、陡峭曲率K2、最大曲率Kmax及散光,角膜最薄厚度(TP)及前/后表面高度(Ef/Eb);及Belin分析指标: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偏差值(Df/Db)、厚度进展偏差值(Dp)、最薄点偏差值(Dt)、相关厚度偏差值(Da)、总偏差值(Do);最小/最大/平均厚度进展指数(PPImin、PPImax、PPIave),及Ambrósio平均/最大相关厚度指数(ARTave/ARTmax)。并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的统计意义;对比两组诊断指标异常值的比例,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比各诊断指标对圆锥角膜亲代的鉴别价值。采用偏相关分析发现圆锥角膜患者与其亲代间参数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通过亲代指标推测子代患病情况。结果试验组中筛查出1例(2.08%)阳性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前表面参数K1、K2、Kmax、散光度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角膜厚度分别为522.00(493.00,542.75)、540.00(523.25,559.50)μm,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8.00(4.00,11.00)、5.00(3.00,8.00)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15,-3.307;P<0.05)。另外,两组除Df外,其余Belin分析指标如Do(Z=-4.551,P=0.000)、PPImax(Z=-3.959,P=0.000)、ARTave(Z=-4.792,P=0.000)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lin分析指标中试验组可疑指标比例为对照组的1.5倍,病理指标则近3.0倍。ARTave指标对圆锥角膜亲代人群的整体鉴别价值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而PPImax灵敏度最高(0.854),Eb特异度最高(0.837)。圆锥角膜患者与其亲代间多个角膜地形图指标具有强相关性,二分类回归分析发现母亲Do、Eb 、TP指标及父亲Do、Kmax指标是影响子代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子代中表现出85.6% 的诊断率。结论圆锥角膜患者亲代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中角膜前表面指标正常,但角膜厚度较薄、后表面高度增高;Belin分析指标除Df外均出现异常,可疑及病理指标占比升高;该人群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拥有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特征。相对传统指标,ARTave对该人群的亚临床圆锥角膜鉴别价值最高。圆锥角膜患者与其亲代之间的多个角膜地形图指标强相关,母亲指标的Do、Eb、TP与父亲指标中Do、Kmax预测子代患病情况价值较高。(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56-464)

  • 标签: 圆锥角膜 角膜地形图 眼前半段 角膜 成像 三维 角膜测厚
  • 简介:摘要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由于其紧贴角膜,可能会对角膜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它会对中央区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镜片下的泪液流动造成影响,继而影响角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角膜相对缺氧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此外,镜片磨损划伤角膜,清洁不彻底导致微生物聚集引起角膜病变,严重者将导致角膜感染。再者,角膜经过塑形后形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厚度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角膜各层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最后,长期的压迫还将导致角膜神经发生改变,敏感性降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对此进行总结。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角膜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2例(82眼),在联合用药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行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角膜溃疡愈合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溃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观察时间为6个月至3年,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形成不同程度瘢痕71例(愈合率87%),其中视力提高且不需要再次手术患者52例;病情仍然进一步加重,急性期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8例,急性期行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患者1例;溃疡稳定但再次复发加重并行角膜移植术患者2例。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是真菌性角膜溃疡新的治疗方法,且其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核黄素 真菌性角膜溃疡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阻止扩张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屈光不正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见CXL有常规胶原交联术、加速胶原交联术、跨上皮胶原交联术、激光化学反应胶原交联术以及联合手术。CXL可有效阻止扩张角膜病进展,可延迟或避免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并在大泡性角膜病、除疱疹病毒性感染外的感染性角膜炎、屈光不正等其他角膜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眼部疱疹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及薄角膜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病情发展。本文就常见CXL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增强CXL的临床应用,减少其并发症。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扩张性角膜病 感染性角膜病 屈光不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评估圆锥角膜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其中PKP组23例(24眼),LKP组17例(19眼),术前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并应用OQAS检查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检查指标包括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频率、客观对比度视力和泪膜质量OSI变化。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23~25个月,PKP组和LKP组患者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状态,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PKP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低于LKP组(t=3.91,P<0.001)。PKP组的斯特列尔比、20%对比度视力、9%对比度视力以及OSI与LKP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KP组的MTF截止频率和100%对比度视力较LKP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1;t=2.66,P=0.01)。泪膜质量OSI在LKP组明显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1)。结论:双通道OQAS测量结果表明圆锥角膜患者行PKP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优于行LKP术后,PKP术后的MTF截止频率和对比度视力高于LKP术后。

  • 标签: 圆锥角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 客观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2,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9,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术,胶原,角膜 曲率,角膜 效果,治疗
  • 作者: 张旭 王雁 徐路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现工作于保定鹰华眼科医院,保定 071000)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4月在保定鹰华眼科医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值向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的值向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s=-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s=-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400,P=0.003);戴镜后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s=-0.380,P=0.009)。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近视/治疗 角膜塑形镜 高阶像差 角膜e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层间染色术的手术特点及对角膜白斑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诊断为角膜白斑并行角膜层间染色术的患者30例(30只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50±15.66)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眼部外观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照相、B超、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观察术后角膜染色效果,调查术者及患者对于手术效果的满意度,观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3 d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0.68±18.02)个月(12.37~58.10个月),随访期内均无染色剂渗透进入前房的情况,也未见前房炎性反应发生。18例(72.0%)患者角膜颜色及外观维持良好;7例(28.0%)出现角膜轻微褪色,其中1例在染色术后4年因原发病造成眼球持续萎缩和角膜带状变性,行美容性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本组病例中术者对所有病例的外观改善程度满意,患者满意度调查报告亦显示:22例患者(88.0%)对术后外观基本满意。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层间染色术操作简单,对眼部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角膜白斑效果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65-472)

  • 标签: 角膜混浊 着色剂 治疗效果 角膜染色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的影像学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床诊断为FECD的患者64例(128只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45例,年龄(57.8±12.9)岁。FECDⅠ期25只眼(19.5%)、Ⅱ期81只眼(63.3%)、Ⅲ期16只眼(12.5%)、Ⅳ期6只眼(4.7%)。所有患者均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41例(82只眼)同时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患眼FECD分期、角膜内皮显微镜及IVCM检查结果。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无法准确测量的资料进行秩和检验。结果随着疾病进展,所有患眼在角膜内皮显微镜下均可见暗区数量、出现率、融合率均出现上升,IVCM小滴状结构的数量增多,小滴有成对、成串融合发展至成片融合。Ⅰ~Ⅳ期FECD患眼的角膜内皮暗区数量的秩均次分别为78.2、228.4、284.5、288.5,各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4.183,P=0.000)。Ⅰ期所有患眼角膜各部位均未见暗区融合,Ⅱ期(45.1%,146/324)、Ⅲ期(76.3%,45/59)、Ⅳ期(83.3%,15/18)周边角膜内皮暗区融合的出现率逐渐升高(χ²=27.167,P=0.000)。结论角膜内皮显微镜及IVCM影像特征可以作为早期FECD诊断的重要依据。角膜内皮显微镜可快速筛查FECD,IVCM可通过分析角膜小滴状结构影像融合特征指导疾病分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38-943)

  • 标签: 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内皮, 角膜 显微镜检查, 共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圆锥角膜76例(76眼)行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术中总能量7.2 J/cm2,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6A)。结果术前CD,CV及6A分别为(2 856.71±276.13)个/mm2,30.93±7.65及(57.78±16.52)%。术后1周CD为(2 724.94±317.33)个/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术后1个月、6个月的C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的CV、6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耗时短,且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

  • 标签: 角膜,交联术,快速,高能量 圆锥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感染性角膜炎 高危因素 临床特征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有严重感染的暴露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暴露性角膜炎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结果随访7~14个月,患者均无复发,且无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后2周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0,P=0.000);术后3个月,角膜荧光染色均呈阴性,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病变范围均缩小形成稳定的薄翳。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有严重感染的暴露性角膜炎效果良好。

  • 标签: 角膜炎,暴露性 胶原交联术,角膜 感染,严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健康的角膜缘干细胞是维持角膜上皮透明与完整的前提。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缘干细胞和/或角膜缘干细胞龛受损均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恢复干细胞功能、治疗LSCD的主要方法之一。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主要分为三大类:直接移植角膜缘组织、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以及在体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每类手术按照供体来源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近年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手术技术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植片存活率逐步提高,明显改善了LSCD患者的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2-237)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后全角膜角膜后表面形态及散光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10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左眼随机等分为两组:鼻侧切口组和颞侧切口组,各50例(50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分别利用屈光力矢量分析法和角膜地形图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和形态变化。随访观察8周。结果术后2周和4周,鼻侧切口组全角膜散光平均J0和J45值明显高于颞侧切口组(P<0.05),但术后2天和8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地形图显示术后2天两组角膜整体呈楔形变平,切口周围角膜后表面变陡,鼻侧切口组更为显著。术后8周,全角膜角膜后表面的切口相关改变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手术颞侧与鼻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后8周角膜形态和散光度变化相似。

  • 标签: 散光 角膜 像差,高阶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