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古诗风中元嘉体力大思雄,如岐增巨石磊落突起。但若就创作方法而言,元嘉体更多的还是师法于建安、太康,以致复兴了古诗却消亡了古法。元嘉体与唐宋诗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构成了元嘉、元和、元祜三关一脉的诗歌源流,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传统。

  • 标签: 元嘉体 诗史 意义
  • 简介:晚唐体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一种诗歌体式,指通过刻意苦吟而形成的清寒、小巧、野逸的诗歌风格。晚唐体形成于晚唐五代,但其真正成熟与发展主要是在宋代。晚唐体与宋代各种诗歌风格间有相异、相斥,也有相互吸引与融合。晚唐体在宋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宋调的形成及转型过程都有它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虽然在北宋诗文革新中晚唐体属于被修正和否定的因素,虽然晚唐体为主导的南宋中后期诗风变革并未将宋诗推向新的辉煌,但不能否认它是促成诗史变革的重要力量。

  • 标签: 晚唐体 宋诗史 诗史背景 诗史意义
  • 简介:曹丕哀怨柔美的诗风,显示出建安诗歌阴柔的一面。曹丕是第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思妇弃妇代言诗人,其对实际妇女形象的扭曲、夸大表现,是其刻毒性格的不自觉流露,是其权力欲望通过诗歌想象获得满足的特定方式。曹丕诗歌三类题材的得失显示出诗歌传统、时代审美趣味对诗人创作的深刻影响,两者引导、规范着诗人体验社会生活的方式与情感基调,同时提供表现的经验与技巧。

  • 标签: 代言体 曹丕 性别 自传
  • 简介:邓汉仪认为诗歌应“追国雅而绍诗史”,所以他重视记载时变过程,反映一代兴亡之感,关注民生、民瘼的作品。这既是对传统诗学“诗史”观的继承,又是对国雅本质的回归。邓汉仪还以鲜明的历史意识为诗歌选本张目,借助诗歌总集《诗观》的编纂,以求“成一代之伟观”,使选本具有诗歌发展史的意义,这是对诗史观的发展。作为康熙前期诗坛旗手,其诗史观对矫正清初世俗诗风,使诗歌创作回归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邓汉仪 《诗观》 “诗史”观 清初诗学
  • 简介:施肩吾是中唐时代一位隐逸兼道士诗人,在他现存的诗集里有相当数量的描写隐逸之趣的作品,且多具有清幽之气。然而,他还作有30余首内容艳丽的、以抒写两性相思离别之情为主的艳情诗。施肩吾以隐者作艳诗,本已令人称奇,更甚至其艳诗'能道人意中事',情思宛转,哀艳缠绵,令许多诗评家为之赞赏。

  • 标签: 施肩吾 艳诗 艺术特征 诗史意义
  • 简介:从曹操到黄遵宪,中国古典诗歌形成了一个“诗史”传统,黄遵宪集其大成,堪为殿军,一部人境庐诗,就是一幅悲壮雄阔的晚清社会的历史画卷,不仅深刻描绘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风云变幻,且能“吟到中华以外天”,从而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把握了时代的脉络,写出了民族的心声,无愧于一部晚清“诗史”。认真总结黄遵宪诗歌的“诗史”特质,对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新诗创作,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黄遵宪 诗歌 “诗史” 中国 文学评论
  • 简介:清人对“诗”与“史”两种不同文体的差异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早在清初,学者张英即对作为考订的“史”和作为想象测度的“诗”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注者,征引事实,考究掌故,上自经史,以下逮于稗官杂说,靡不旁搜博取,以备注脚,使作者一字一句,皆有根据,是之谓注。意者,古人作诗之微旨,有时隐见于诗之中,有时侧出于诗之外,古人不能自言其意,而以诗言之,古人之诗,亦有不能自言其意,

  • 标签: 诗史互证 阐释 清代 悖论 异质 “史”
  • 简介:1.柳亚子:"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 标签: 征题 诗史征
  • 简介:欧洲中古时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亚瑟,原本是罗巴帝国的将领。他对罗巴帝国忠心耿耿,率领其麾下的圆桌骑士。在一次拯救罗巴贵族的危险行动中,他们意外发现罗巴贵族长期迫害民众的残酷事实,也意外地从地牢里救出一名女子:格妮薇亚。行动虽然成功了,但也让亚瑟对罗巴帝国失望之极。

  • 标签: 《亚瑟王》 电影评论 历史题材 真实性
  • 简介:历史上,诗和儒者宣扬的道总是在分分合合。到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和诗论家对诗和道实际也多持分离的观点。到明初陈献章才鲜明提出了融合诗、道的“至人立至言”理论,以不放松要求的各种审美要素的诗歌实践咏写“自得”的悟道境界,并具有较高的诗艺品质,从而在诗歌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诗歌 儒学 分离 统合
  • 简介:《文选》诗中的“杂诗”类,历来被认为内容庞杂而不受重视。文章首先对“杂诗”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界说.指出其“体”的性质,然后探究了此类诗歌在汉魏六朝的创作演进情况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进而指出其诗史意义

  • 标签: 《文选》 杂诗 艺术特色 诗史意义
  • 简介:本文认为,《钱注杜诗》是以经学的考证方法为基础,以史学的实证方法为架构所进行的文学阐释,是诗史互证的典范著作,具有超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 > 诗史互证方法 钱谦益 考证方法
  • 简介:在古代杜诗学“诗史”观念的发展影响下,清代词学界正式提出“词史”说。由于文化学术背景的不同,清代不同时期词史观对杜甫诗史思想内涵的侧重各有不同,具体而言,清初陈维崧等人的词史观念主要是受明清易代存经存史、保留故国文献学术思潮的影响,故而主要与杜甫诗史的实录精神相应;而嘉道之际周济“词史”说则是受今文学思想的影响,要求文学回归反映现实、干预现实的经世传统,主要与杜甫诗史中的兼济思想与忧国情怀相应。清代词史说拓宽了诗史的锋面,丰富了其思想内涵。

  • 标签: 杜甫 诗史 词史 清代词学
  • 简介:随着古籍电子化的进展以及各种古籍数据库的完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已经逐步转向了理论形态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在各种理论驱动之下所展开的研究,也是难度最大最需要学术头脑的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缺材料的时代,却又是一个缺少审视材料的理论眼光的时代。陈寅恪缘何是大师?因为其著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材料,都是常见的,是大家都看过的,但是,看过的人就是看不出他能看出的问题,而这就是学术研究最大的问题!大约是1993年的初夏,黄永年先生在对我谈到陈寅恪的时候,特别申明这一点。他还说,做学问靠独家秘笈是不行的,主要应该读常见书,在常见书中见人所不见,乃是学术研究最需要的。而今,黄先生早已作古,但他的这些精彩的论学之言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耳际。而促使我再次想到这些话语并将其记录下来的动因,则来自本期梵净国学重点推出的刘运好教授所撰《论的诗学史意义》一文。

  • 标签: 文本主义 诗史 中国古典文学 学术研究 古籍数据库 古籍电子化
  • 简介:<正>由延边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是潘颂德同志在写作《中国现代诗论四十家》(此书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同时,为给当代诗歌创作提供历史的借鉴而撰写的一部富有特色的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当代诗苑也广泛引进了西方诗论诗作,许多诗人从西方诗作中汲取了有益的艺术养料,从而开创了当代诗坛的新生面.但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当代诗坛上出现了“全盘西化”倾向.一部分诗人与诗论家盲目崇拜西方现代派诗歌与诗论.他们轻视乃至蔑视我国民族诗歌传统与“五四”以来进步的革命的诗歌传统,主张诗与政治绝缘,要求诗淡化生活,一味地追求“自我表现”.这样,近几年来我国当代诗坛从理论到创作,都出现了倾斜.

  • 标签: 乡土诗人 史略 潘颂德 当代诗坛 诗论 康白情
  • 简介:诗史料学论纲胡可先杜诗史料学是杜诗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史料学的范围相当广泛,广义地说,举凡杜诗的目录、版本、编纂、注释、辑录、考订等,都可以归入史料的范围。千余年来,对杜诗的著录、编纂、注释、版本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形成...

  • 标签: 杜诗 杜甫研究 年谱 史料学 唐诗选本 杜诗学
  • 简介:艾青的诗充满了对于民族与时代的耶稣般的殉道和忧伤.这份苦难和忧伤于艾青来说是个人之伤民族之痛的融合,是一份民族之爱、人类之爱,是谓之大爱,它构成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色彩.童年的遭际、游子的苦涩、民族的苦难与象征主义的朦胧、隐晦、忧郁天然契合,并化为一种美学特质渗入他的诗行,从而酿就了独具风格的"艾青体"诗歌.并且,从艾青的漫长的创作过程及其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因而"史"的性质是明显的:历史发展的曲线与诗人创作的曲线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诗人就这样以自己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记载了20世纪的中国,并由此完成了一部诗史的建构.

  • 标签: 诗歌 艾青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艾青体" 诗史建构
  • 简介:<正>我从来就不讳言我对欧洲电影的偏爱,不是说什么想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上一争高下。于我而言,一部电影——好看才是硬道理。大概跟个人喜好有关,欧洲电影人对于画面质感、艺术语言的坚持一直深得我心。我喜欢所有认真、专注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梦与鸟飞行》(或者有译《鸟的迁徙》)已经让人对法国人拍摄纪录片的匠心独具感受深刻,那一段勇气与梦想的旅程让人觉得由衷地震撼。摄制组300多人长达3年的跟踪拍摄,展示给我们最为真实的候鸟迁徙征程。看完了心灵的激荡还不时让我忆起,没想到这么快又能看到更为精彩的《帝企鹅日记》。我想说的是这次我不止是激动那么简单,这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自身的孤傲与相对而言稍显硕大的身躯,南极的这一特殊族群被人们称

  • 标签: 帝企鹅日记 艺术电影 商业电影 艺术语言 候鸟迁徙 跟踪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