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贞观时期在文学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集中在初唐诗风、初唐作家以及初唐文学环境等方面,并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现有研究并未突破传统的"四唐"分期法,多采用对初唐文学的整体观照或拣选某一命题剖析的方法,均未注重凸显贞观时期文学的特质。

  • 标签: 贞观时期 文学 研究综述 特质
  • 简介:贞观时期,经过对魏晋以来的意识形态进行清理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在文化方面的政策着意于恢复传统的统治秩序。审查这一时期太宗各项政策,对这些内容进行再梳理,探究其目的以及形成的结果,可以看出贞观君臣对于“秩序”的追求,从而进一步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标签: 贞观时期 秩序 文化特征
  • 简介:隋朝末年,太原人李渊镇守河东。其子李世民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还练得一手好字,是个胸怀大志的青年。那时晋阳一带,到处都流传着歌颂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的功德。李世民从小就对唐叔虞怀着仰慕之情。当时隋炀帝荒淫残暴,肆意欺压百姓,搅得天下不安。李世民常常跑到晋祠唐叔虞祠内,跪拜在唐叔虞像前,痛斥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行,并发下誓言:推翻隋朝,为民除害,得天下后,效唐王一样,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强盛。后来,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了隋朝,为发扬唐叔虞治国功德,故定国号为“唐”。李世民继位时,年号称“贞观”。他吸取了唐叔虞及历代开明君主的治国方略,大胆地进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把唐朝治理成一个繁荣强盛的大唐帝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继位20年后,唐太宗李世民重游晋祠。入唐叔虞祠,当年仰慕之情景历历在目。想到天下已得,四海升平,不禁豪情大发,即挥笔书写了《晋祠之铭并序》一文。全文1203字,字字刚劲有力,飞逸洒脱。文中造句颂扬了唐叔虞治国功绩,揭露了隋炀帝残暴无道,同时宣扬了唐王朝“兴邦建国”,“以政为德”的政治思想及实行均田减赋等开明政策。全文刻在一块高1.95米的石碑上,从内容到字体,表现了李世民不愧是中国历...

  • 标签: 宝翰 翰亭 贞观宝
  • 简介: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 标签: 中华法系 治国方略 法治理论 法治思想 理论剖析 “以法治国”
  • 简介:摘要从康熙时期的清朝士子顾贞观的《金缕曲》及其牵扯出的三两事件,浅析该作品本身及其背后的深情厚谊。进而了解清朝文化政策下的汉族士子何以得仕不得志;体会顾贞观和以其为代表的仕子们在浮沉宦海和对失意仕途的渺茫希望之间的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再从社会历史背景、清朝文化政策、个人心理因素、个人自我认知等几个方面浅析以顾贞观为代表的清朝汉族士子们“何以飘零久”。

  • 标签: 顾贞观 《金缕曲》 士子心态 满清文化政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唐太宗贞观时期(公元617—649年)是我国古代的大治时期之一。《贞观政要》通过唐太宗与大臣的交谈以及谏议,奏疏等,反映了贞观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大量的法律思想,主要有:

  • 标签: 《贞观政要》 法律思想 贞观时期 社会政治 唐太宗 大臣
  • 简介:<正>《贞观政要》是唐人吴兢为唐玄宗编纂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共十卷四十篇.由于该书“词兼质文,义在惩劝”,所以,书成进献后,很得唐玄宗的尝识,被列为皇室子孙的诵读经典.中国历代皇帝大都对此书推崇备至,多次付梓印行.宋元之际,该书传至日本,引起上自皇室下至士夫的极大关注.十七世纪初年的日本的战国末期,出现了《政要》的活字刊本.在此前后,日本国内《政要》的古写手抄本有十六种之多.由于长期辗转抄,不仅使该书的“体式大异”,而且也使其内容“衍错脱误,大紊其真.”元朝人戈直曾根据各种古本和有关史传,加以校勘和整理编辑,刊行于元惠帝至顺四年(1333),后人称其为戈直集解本,简称“戈本”.

  • 标签: 《贞观政要》 太宗 《通鉴》 广文馆 吴兢 魏征
  • 简介: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他采取各种措施使其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关于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唐太宗时期农业发展的史实,赋税制度的调整及统治者对农业政策的调整等史实,

  • 标签: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 赋税制度 统治者
  • 简介:所谓守选,就是新及第明经、进士和考满后的六品以下前资官不立即授官,而是在家守候吏部的铨选期限。唐代施行守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目前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王勋成先生认为贞观年间就开始了。通过对《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帖经条例》之“贞观九年五月敕”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可知贞观九年不具备守选的“生态环境”,《唐会要》的“贞观九年”其实是“贞元九年”之讹。

  • 标签: 唐代 守选 贞观九年 贞元九年
  •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怎样实现"贞观之治",史学家早有详尽论证。本文所要论及的是唐太宗及其辅臣在贞观之治中,对齐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本文分"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君身自正,善始慎终"、"探讨兵法强军安边"等四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影响及作用,而且有利于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现实服务。

  • 标签: 贞观之治 齐文化 借鉴 运用
  • 简介:<正>唐代贞观年间是我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升平盛世”。史载唐太宗君臣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百姓各治生业,家给人足。唐太宗也对臣下说过:“自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这话固有所夸张,但当时赋役剥削较轻,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是为史家所公认。不过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

  • 标签: 唐太宗 贞观 赋役 封建时代 农民 生产力水平
  • 简介:在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里面,'贞观之治'被作为单独一节提炼出来,历年来也颇受教育者的重视,这是由于'贞观之治'一向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太平盛世的代表,教科书用了很多文字介绍了当时的治国方针政策。然而对于教师来讲,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将这些方针政策一一讲给学生,反之是要越少讲越好,只需要点明

  • 标签: 教学思考 贞观之治教学
  • 简介: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是50集电视连续剧《贞观之治》中的一句台词,也是其要追求的艺术境界,但事实是:该剧不仅没有提供有别于清宫戏的全新视角,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初唐气象也没有生动地勾勒出来。

  • 标签: 贞观之治 唐朝 电视连续剧 艺术境界 清宫戏 初唐
  • 简介:摘要“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封建盛世。是在突厥大军压境的威胁,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与改善,以及唐太宗君臣在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下,采取有力措施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一个封建盛世。

  • 标签: 唐太宗贞观之治原因
  • 简介:李世民是从隋末的农民起义暴风骤雨中征战拼搏出来的一位皇帝,他亲历了隋炀帝的暴政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隋朝的兴亡,使他深悟出了一个治国安民的大道理,这就是:人民群众拥护,社会将会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怨声载道,那么国家一定会走向衰亡。

  • 标签: 李世民 贞观之治 唐代 “廉政德政”观 中国 政治制度
  • 简介: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属为了避免隋朝二世而亡的厄运,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和谐思想,结合当时政治实践,对治国理政方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政与时、君与臣、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运用古代和谐思想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成功范例,为后来的施政者所称道,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贞观之治 和谐 和谐社会
  • 简介:贞观礼》是唐朝官修的第一部大礼书,它修撰于隋礼之后,继往开来,意义不可低估。本文讨论《贞观礼》修撰的背景与理念,认为《贞观礼》是在《开皇礼》基础上修成,因此在总体框架上仍体现了北朝特色,这也决定了《贞观礼》是一部以继承为主体的礼典,在皇帝礼的问题上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格局。尽管如此,《贞观礼》在对古礼旧制举而不废和刻意保存的前提下,

  • 标签: 《贞观礼》 礼书 文学作品 历史文化 文学评论
  • 简介:摘要:“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贞观时代虽然短暂,地位却极其重要,李世民不仅开创了出了贞观之治和君臣之间最和谐关系,并且还奠定了唐王朝三百多年的政治基业,并为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给中国漫长的历史增添了无穷的色彩。在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当于唐朝相当于现在最发达的美国,西方以地中海为中心,东方以中国为中心,欧亚大陆最西能达到波斯相当于现在伊朗,当时的唐朝是中国最高级的状态,其实就是中国是国际领秀。

  • 标签: 贞观 天可汗 历史影响
  • 简介:<正>唐代史学家吴兢及其所编撰的《贞观政要》,在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理应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专文论及,近年来才出现了几篇颇有分量的论文,如吴枫《评〈评贞观政要〉》(载1979年1期《吉林师大学报》及1982年《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和瞿林东《吴兢与〈贞观政要〉》(载《开封师院学报》1979年6期)都是较能代表解放以来史学界新水平的专题论文,但其中还有几个问题尚未涉及,笔者不辞浅陋,略抒管见如下.

  • 标签: 吴兢 《贞观政要》 通行本 史学流派 太宗 刘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