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早发型发型败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2月的60例败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出生年龄展开分组,将其分成早发型发型两组,每组中各有30例患儿,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在60例新生儿中,一共出现了62例败血,其中有2例患儿发生了再次败血;而对于致病菌的检验而言,检验出来69中致病菌,其中出现再次败血的患儿均是因为双重细胞感染造成的;同时致病菌较多的则是B族链球菌、肺炎格雷伯菌以及凝因酶阴性葡萄糖菌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新生儿而言,其近足月儿与足月儿出现早发型败血的情况较多,胎龄小于33周的所占比例较少,大于33周胎龄的早产儿则较为易发发型败血;从体质上而言,体质量大于2000克的新生儿易患早发型败血,相反则易患发型败血。结论早发型发型败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性,其以致病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在治疗上则需要以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治疗,从而提升其临床疗效。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发型败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自201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新生儿,对7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发型,其中早发型36例,发型34例,对比早发型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结果早发型败血新生儿多为足月儿,发型败血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早发型败血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8.89%,B族链球菌,占33.33%,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2.35%,大肠埃希菌,占29.41%。早发型败血新生儿的病死率为25.00%明显高于发型败血新生儿病死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为早发型败血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造成发型败血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查对于预防败血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 晚发型 败血症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深入研究早发型发型新生儿败血的各项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交流借鉴。方法:筛选某院中从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败血新生儿患儿300例,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173例与发型127例。对临床治疗中的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患儿的感染高危因素、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率及病死率、抗生素耐药性进行逐一统计。发现疾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早产、胎膜早破与窒息。早发型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心肌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P<0.05)。早发型发型败血的主要致病菌不尽相同。结论:早发型败血发型败血之间的各项信息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是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发型败血的临床特征。主要通过选取该院自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新生儿,对14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发型,其中早发型72例,发型68例,对比早发型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得出的结论是早发型败血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发型败血的致病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验,从而预防新生儿败血

  • 标签: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 败血症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早发型发型新生儿败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败血新生儿60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诊断结果分为30例早发型新生儿败血(早发组)以及30例发型新生儿败血发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开展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组中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率、早产率、呼吸暂停率、喂养不耐受率均显著高于早发组(P<0.05),而在母体孕期发热率、胎膜早破率以及血小板减少率方面均显著低于早发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中其早发型发型的临床特点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其母体以及新生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区分,继而有效的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合理性。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晚发型 早发型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GBS)败血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GBS败血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起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组(<7 d)和发型败血组(≥7 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共纳入GBS败血新生儿42例,其中早发型组24例,发型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胎膜早破(>18 h)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孕母产前GBS阳性率高于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58.3%),主要并发为肺炎(66.7%)、休克(41.7%);发型组首发症状以高热(72.2%)、黄疸(61.1%)为主,主要并发为脑膜炎(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发型组治愈12例(66.7%),好转4例(22.2%),死亡2例(11.1%)。4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青霉素敏感,未发现GBS耐药菌株。结论早发型GBS败血多以呼吸道症状急性起病,易合并肺炎、休克。发型多以发热、黄疸急性起病,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

  • 标签: 婴儿,新生 链球菌,无乳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发型败血(late-onset sepsis, LOS)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VLBWI中诊断LOS的病例107例作为病例组,采用1∶1比例选择同期住院非感染VLBWI作为对照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OS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VLBWI的LOS发生率为8.6%(107/1 239)。107例LOS新生儿中治愈87例,治愈率为81.3%。LOS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精神反应差(83例,77.6%)、腹胀(77例,72.0%)和呼吸困难(76例,71.0%);最常见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是C-反应蛋白升高(76.6%,82/107)。血培养阳性共45例(42.1%,45/107),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71.1%,32/45),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机械通气(OR=21.181,95%CI:1.542~290.948,P=0.022)、喂养不耐受(OR=12.480,95%CI:2.602~59.856,P=0.002)、出现LOS临床表现前联用抗生素(OR=22.457,95%CI:3.933~128.237,P<0.001)、出现LOS临床表现前抗生素使用时间(OR=1.388,95%CI:1.158~1.663,P<0.001)是VLBWI发生L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LBWI的LOS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以C-反应蛋白升高最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机械通气、喂养不耐受、出现LOS临床表现前联用抗生素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的VLBWI更容易发生LOS。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新生儿脓毒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发型败血(CPLOS)早产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NICU收治的19例确诊为CPLOS早产儿为观察对象(CPLOS组);选择胎龄、出生体重、性别相匹配的19例实验室确诊为发型细菌败血(BLOS)早产儿为对照(BLOS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围生期因素、临床特征以及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分析CPLOS和BLOS的易感因素。结果CPLOS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0.21 ± 2.66)周,出生体质量1 250(1 133,1 408)g。与BLOS组相比,CPLOS组早产儿住院时间较短[20(13,29)d vs. 29(21,42)d,Z =-2.032、P = 0.021],血小板减少(< 100 × 109/L)发生率较高[52.6%(10/19) vs. 15.79%(3/19),χ2 = 5.729、P = 0.021],合并脑炎发生率较低[10.53%(2/19) vs. 42.11%(8/19),χ2 = 4.886、P = 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PLOS组早产儿100%(19/19)对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中位治疗时间为28 d,两性霉素中位治疗时间为12 d,使用此两种抗真菌药物后均无不良反应。与BLOS组早产儿相比,CPLOS组早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较高[47.37%(9/19)vs. 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360、P = 0.001);发生感染前应用头孢吡肟患儿占比较高[73.68%(14/19)vs. 31.58%(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56、P = 0.009),应用青霉素钠天数较长[16(13,22)d vs. 1(1,13)d,Z =-2.825、P = 0.003];发生感染前脐静脉置管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13)d vs. 7(2,11)d,Z =-2.042、P = 0.042)。结论与BLOS早产儿相比,CPLOS早产儿感染发生较早,不易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合并脑炎,对氟康唑敏感。感染前长时间脐静脉置管和青霉素钠静脉滴注、使用头孢吡肟等限制类抗菌药物的早产儿相对易发生CPLOS。

  • 标签: 早产儿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晚发型败血症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新生儿早发型败血(early-onset sepsis,EOS)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等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困难。延迟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预后。临床上通常根据围产期高危因素、生后早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对可疑EOS患儿尽早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目前对EOS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的评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导致大量非败血患儿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然而生后早期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近期及远期不良结局。新生儿EOS风险计算器(neonatal early-onset sepsis risk calculator,NEOSC)是近年来提出的用于定量计算新生儿EOS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引起广泛关注,并应用于临床研究,为抗生素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策略。本文综述NEOSC的提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标签: 新生儿脓毒症 危险因素 抗菌药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婴儿早发型发型B族链球菌(GBS)败血的临床特征及炎性指标,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儿科收治的被确诊为GBS败血小婴儿为对象展开回顾分析研究,依据发病日龄分组,日龄≤3 d为早发型组(早发型GBS败血),日龄>3 d为发型组(发型GBS败血),收集两组母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与其炎性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70例GBS败血小婴儿,早发型组和发型组分别有44例、26例。发型组早产、胎膜早破和胎膜早破≥18 h以及婴儿气促/呻吟、肺炎发生率分别为7.69%(2/26)、23.08%(6/26)、3.85%(1/26)、7.69%(2/26)、23.08%(6/26),均低于早发型组27.27%(12/44)、47.73%(21/44)、27.27%(12/44)、70.45%(31/44)、68.18%(30/44),而发热发生率为88.46%(23/26),明显高于早发型组13.64%(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发型组,早发型组血小板计数减少率更高,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更低,达全血细胞计数最低值时长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小婴儿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敏感,且敏感率100.00%。早发型组治愈、好转及死亡病例数分别为35例、4例及5例(皆为早产且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型组分别为24例、2例及0例。结论小婴儿早发型GBS败血的气促、呻吟等呼吸道症状比发型更多见,且常见血小板减少及合并肺炎;发热是发型GBS败血的首要症状表现;血及脑脊液培养药敏试验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高度敏感。

  • 标签: B族链球菌 败血症 小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发型败血(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新生儿科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确诊的1例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早产儿临床资料。以“新生儿/neonate、败血/sepsis、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并对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致LO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4周+3早产儿,出生体重2 050 g,男性,因生后呼吸困难14 min入院,入院后予暖箱(温度33~35 ℃,湿度50%~60%)保暖,先后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有创机械通气支持,应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抗感染,于生后11 d发生LOS。虽经扩容、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最终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患儿死亡后1 d血培养MALDI-TOF MS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药敏实验提示为多重耐药菌。文献复习获得国外报道新生儿非脱羧勒克菌感染2例,均为早产儿、女婴、敏感菌株导致的LOS,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经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1例。结论非脱羧勒克菌单一感染可导致早产儿LOS,无特异临床表现,MALDI-TOF MS有助于其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标签: 肠杆菌科感染 菌血症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发型败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并24 h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的临床资料,按照生后2周内是否进行母乳喂养以及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分为高比例母乳组(母乳喂养量占比>50%)、低比例母乳组(母乳喂养量占比≤50%)、全配方奶组。3组发型败血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对发型败血的影响。结果高比例母乳组、低比例母乳组和全配方奶组发型败血发生率分别为0.5%(1/216)、8.1%(5/62)和8.0%(2/2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高比例母乳组相比,低比例母乳组和全配方奶组发型败血发生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7.844(95%CI 2.005~158.775)和23.261(95%CI 1.916~282.350)。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生后2周内母乳喂养量占总喂养量50%以上可能降低发型败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早产 败血症,晚发型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一名10日龄足月儿因呼吸急促和母乳喂养减少,转诊至急诊科。该婴儿经阴道娩出,从母婴同室出院回家。患儿回家后纯母乳喂养,每2~3小时喂养一次。婴儿母亲描述婴儿从午夜开始出现反应不好且喂养困难,6小时无尿。儿科医生发现患儿呼吸急促,80次/min,伴有鼻翼扇动。患儿血糖为55 mg/dl(3 mmol/L),肛温为36.5°C。在急诊科,完成了腰椎穿刺和血液培养,给予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11个小时后,血培养提示为无乳链球菌阳性(B组链球菌/GBS)。

  • 标签:
  • 简介:摘要败血(septicemia,bacteriemia)是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得到繁殖与播散,释放毒素和代谢产物并可诱导细胞因子引起严重毒血和全身性感染。常有高热、寒战、全身无力等毒血表现,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DIC或迁徙性炎症。致病菌指典型致病菌,是引起传染病的病原菌,易引起流行。有些传染病的病程中也可有败血期或型。

  • 标签: 败血症 传染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足月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早发型败血新生儿85例作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无新生儿败血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新生儿早发型败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85例足月新生儿败血患儿检出病原菌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9.59%、革兰阳性菌占20.4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粪污染、GBS培养阳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败血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胎粪污染、GBS培养阳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为足月新生儿败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足月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病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极/超早产儿早发型败血(EOS)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数据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母乳质量改进登记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胎龄<32周),发生EOS者为EOS组,其他患儿为对照组。对极/超早产儿EOS发生的高危因素、病原菌分布、临床特征、并发和转归情况进行分析。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极/超早产儿EOS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347例患儿中发生EOS者22例,未发生EOS者325例,发生率为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OR=0.277,95%CI:0.091~0.847)是极/超早产儿EOS的保护因素;母围生期感染(OR=2.750,95%CI:1.053~2.908)、异味羊水(OR=3.878,95%CI:1.344~11.187)、绒毛膜羊膜炎(OR=4.363,95%CI:1.552~12.236)和产房气管插管(OR=3.883,95%CI:1.133~13.306)是极/超早产儿EOS的高危因素。EOS组共培养出22株病原菌,14例(63.6%)革兰阳性菌,7例(31.8%)革兰阴性菌,1例(4.6%)真菌。极/超早产儿EOS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54.5%),末梢循环灌注差(54.5%),精神萎靡(50.0%),降钙素原>0.5 mg/L(40.9%)。EOS组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度脑室内出血(≥Ⅲ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36.696、33.255、13.534、95.455、3.886,均P<0.05)。结论母围生期感染、异味羊水、绒毛膜羊膜炎和产房气管插管是极/超早产儿EOS发生的高危因素,剖宫产可减少EOS的发生;EOS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末梢循环灌注差是EOS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合并EOS后会增加重度颅内出血等并发的发生。

  • 标签: 早发型败血症 极早产儿 超早产儿 高危因素 病原菌
  • 简介:禽出血性败血,又称禽巴氏杆菌病。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常发的一种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因常见病鸡剧烈下痢,因此又称之禽霍乱。急性型以败血和剧烈下痢为主要特征,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慢性型以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特征。本病是危害鸡生产最古老的重要疾病之一。常给养鸡场以毁灭性打击。除鸡外,鸭、鹅都能感染。所以在流行地区,常见鸡、鸭、鹅同时发病和死亡。

  • 标签: 出血性败血症 禽巴氏杆菌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 烈性传染病 发病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败血作为一种严重的血流感染,病情加重后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目前据研究表明,败血可以通过输血治疗,那么败血治疗到底需要输血来治疗吗?我们从败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来分析败血治疗到底需要输血治疗吗?

  • 标签: 败血症 输血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