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为期两天的政策制定会议闭幕以后,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了货币政策声明。在此次会议上,FOMC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不变,这符合市场广泛预期;同时FOMC还决定维持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不变。并表示将在就业市场或通胀前景发生变化时提高或降低资产购买计划的步速,以维持合适的政策融通性。

  • 标签: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货币政策 政策声明 基准利率 就业市场 融通性
  • 简介:根据央行统计,一季度我国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信贷的放量增长创历史之最。4月22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大行信贷政策吹风会上称,过去5个月信贷整体“利大于弊”,不会出台硬性的规模控制,希望银行下一步信贷投放平稳理性。

  • 标签: 政策 货币 规模控制 信贷 贷款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患上了"日本病",即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在此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政策手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该政策引入基础货币量控制目标,进一步扩大资产购买量,显著降低了利率,缓解了通货紧缩,改善了出口企业状况,暂时缓解了经济问题。但是,如果不进行制度改革和产业重构,彻底解决困扰日本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问题,即使继续实行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也不是治本之策,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日本长期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量化宽松 日本经济 长期衰退 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
  • 简介: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相互牵制与相互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全球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世界各国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对于他国的溢出效应的影响非常大,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中美的贸易往来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详细的分析,其目的也是为了借助于全面的分析这一政策从而对中国的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预警,进而为深入考察这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多维度的溢出效应研究予以信息输入。

  • 标签: 美国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 研究
  • 简介:2013年12月1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决策声明中宣布,将从2014年1月开始,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采购规模削减至750亿美元,其中,同债采购规模从每月45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采购规模从每月400亿美元降至350亿美元。

  • 标签: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货币政策 量化 采购规模 贷款担保证券 美元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并从积极与不利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其深刻的影响,明确提出该政策对摆脱危机必不可少,世界经济在刺激作用下企稳回升,如何顺利退出成为各国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 标签: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日本 美国
  • 简介: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央行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贯彻落实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标签: 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 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
  • 简介:本文从货币政策目标与企业目标出发,解释了经济衰退时期的企业行为与政府诉求的差异。政府施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动因是短时间内通过诱导企业扩大投资来增加就业,然而企业财务理论认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过度投资,最终增加企业破产风险,且扩大投资的后果将是市场集中度提高,从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从长期来看,以增加就业为目标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是一项似是而非的经济政策

  • 标签: 宽松货币政策 投资 财务困境 就业
  • 简介:7月8日晚间有消息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0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下半年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几乎在同时,也有《上海重庆房产税暂未获批对楼市形成围而不攻之势》的消息见诸网站和报端。

  • 标签: 货币政策委员会 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 经济金融形势 货币政策工具 2010年
  • 简介:国际金融危机中,传统贷币政策在主要发达国家已失去了操作空间,为了维持虚拟经济的稳定,定量宽松贷币政策被大规模使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在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的一种非传统货币政策,也是虚拟经济高度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对未来经济却存在着诸如通货膨胀风险等负面作用,同时这一政策的平稳退出也将是两难选择。

  • 标签: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流动性陷阱 虚拟经济
  • 简介: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阵阵冷意,致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内就业形势严峻。

  • 标签:
  • 简介:为摆脱金融危机导致的通货紧缩阴霾,2001年3月日本中央银行首次被迫将以利率调整为主的价格型货币调控方式转变为量化宽松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方式,那轮危机时期日本央行以经常帐户余额为中间操作目标,并根据危机冲击演变程度不断调整该目标。到目前为止,虽然学术界尚未对“定量宽松”给出一个标准统一定义,但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已被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视为对抗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一种有效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

  • 标签: 货币政策 发达国家 危机时期 金融危机 调控方式 日本央行
  • 简介:'钱荒'会卷土重来么?也许我们可以比较确定地回答:不会,发生类似2013年那种困顿局面的情形概率不大。但监管层和市场给出的信号是清晰的:金融机构要告别'宽松的温床',做好准备适应'钱紧'的日子。最近几天,各大银行纷传资金紧张消息,有消息称中小银行出现实质性违约,一时风声鹤唳。在央行

  • 标签: 中国货币政策 告别宽松 已经告别
  • 简介:本文应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论如下:美国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中国贸易顺差恶化,并通过这三条传导机制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有41.68%的解释能力。中国由于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且金融市场缺乏市场化,使得货币供应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和效果。

  • 标签: 货币政策国际传导 VAR 中国货币供应量
  • 简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内学术界主要在货币供应量与贷款总量对于经济增长及实际产出的影响孰大孰小,及究竟是货币渠道重要还是信贷渠道重要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阻滞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就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对策
  • 简介:从微观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显著加剧了公司流动性错配行为,这与传统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经济主体风险承担意愿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错配加剧的观点不一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由于经济驱动的内生性带来经济主体资金需求具有内生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企业使用短期负债融资替代更难获取的长期负债融资以弥补资金缺口,是导致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流动性加剧的原因。

  • 标签: 货币政策 流动性错配 负债期限 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