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40岁女性患者因脊柱关节炎服用柳氮磺吡啶0.75 g、3次/d。服药第20天,患者全身出现皮疹,逐渐加重,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和脾大,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14.4×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0.82×109/L,尿潜血(+++)、丙氨酸转氨酶8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6 U/L,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考虑与柳氮磺吡啶有关。停用柳氮磺吡啶,给予甲泼尼龙联合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同时辅以抗感染、抗过敏、保肝等治疗。8 d后皮疹开始消退,瘙痒好转;18 d后皮疹基本消退,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

  • 标签: 柳氮磺吡啶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收治的3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35例患者中,引起或可能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物有10类,致病药物中以抗生素最多见,其次为别嘌呤醇、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肝功能损害等。皮疹表现多样,65.71%(23/35)的患者表现为发疹样皮疹。主要治疗方法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必要时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和血液灌流。结论如患者有明确的用药史,出现皮疹、高热、淋巴结肿大,检查结果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转氨酶升高等,应高度怀疑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皮疹 糖皮质激素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41岁女性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导致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

  • 标签: 糖尿病,1型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2018年12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58岁男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予以局部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及局部换药后,创面基本愈合出院。2019年1月15日,患者因创面局部感染破溃再次入院。再次入院后第3天行扩创手术,术后予以每天2次0.4 g替考拉宁静脉滴注治疗,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遂于再次入院后第10天行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后自体刃厚皮移植及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术后患者出现全身发红伴皮疹,反复发热,体温高达39 ℃以上,伴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降低。经多学科医师会诊后,考虑为替考拉宁超敏反应综合征,予以停用替考拉宁,改行激素治疗,患者体温转正常,血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逐渐回升。患者于再次入院后第49天治愈出院。本病例提示使用替考拉宁治疗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敢用敢停,早用早停,一旦治疗过程中发生上述异常情况,在排除感染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情况下,应考虑到替考拉宁不良反应的可能。

  • 标签: 糖尿病足 溃疡 癌,鳞状细胞 替考拉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外源性胰岛素诱发的复合型超敏反应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胰岛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的注射局部反应合并血糖高低波动及局部脂肪萎缩为特征。该疾病的诊治难度较大,尤其在内源性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处理往往极为棘手。笔者报道1例52岁女性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1个月后出现内源胰岛功能的快速下降,同时伴有反复发作性严重低血糖、注射局部瘙痒、皮疹及局部脂肪萎缩,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经过生理盐水5~10倍稀释后的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泵入持续1年后,低血糖发作及注射局部反应均得到有效缓解。

  • 标签: 皮下胰岛素输注 胰岛素超敏反应 胰岛素稀释 胰岛素浓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输血不良反应对临床输血疗效的影响。方法:110例输血患者筛选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其中5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为对照组,55例发生不良反应为实验组。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2组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中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次之为发热。在对照组中大于2次输血的患者多于实验组,2组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有意义P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 影响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去 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7月 1日 ~2020年 7月 1日我院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总共是 352人次为观察组,输注 悬浮红细胞是 1805人次为对照组,收集相应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低 于对照组,但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小,( 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浮红细胞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均能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但选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方式 ,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去白血胞输血 不良反应 悬浮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20201月我院收治的输血治疗的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输血技术,实验组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比输血效果。结果:实验组(X2=5.4265P=0.0241)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两组C反应蛋白(t=2.4225P=0.7458P0.05输血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t=3.5248P=0.003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 不良反应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是引起多种慢性病的共同风险因素,本文以1 037例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影响机体慢性炎症水平的风险因素。通过饮食或药物方式对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糖脂代谢平衡,以及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激素水平变化进行调节,可能是机体炎症控制的有效途径,进而对相关慢性病起到预防或缓解作用。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慢性炎症 高血脂 糖尿病 慢性病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6 年到 2019 年 1000 例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致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0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输血血液制品的类型、临床输血的次数以及单次输血的持续时间等均为诱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患者的输血指征。合理掌握输血次数、时间及血液制品类型等,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9.03至2019.10时期内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共75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37例)和预防组(38例)。常规组输血前未使用任何药物,但预防组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比较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凝血指标。结果:常规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3%,预防组为7.89%,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预防组凝血指标较优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输血前地塞米松药物的使用,既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还可保证凝血指标的稳定性,可推广。

  • 标签: 地塞米松 输血不良反应 凝血指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大量输血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患者 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 80例患者分为 2组,对照组( n=40)和观察组( n=40)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大量输血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输血 预防性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新发患者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临床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2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46例及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 62例,分别检测两组人员空腹时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清超敏 C蛋白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清超敏 C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健康人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员,差异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血清超敏 C蛋白含量为 4.87±1.32mg/L,未发生并发症患者血清超敏 C蛋白含量为 3.06±1.15mg/L,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 C反应蛋白含量可以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且对糖尿病并发症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 临床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失功(vascular access failure,VAF)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患者105例,根据有无出现VAF将患者分为血管通路失功发生组(VAF+组)和血管通路失功未发生组(VAF-组),比较两组患者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17例患者出现≥1次VAF事件。VAF+组患者总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血管VAF-组[(65.61±4.01) g/L与( 68.98±5.66) g/L,P=0.021]。VAF+组男性比例低于VAF-组(29.41%与53.41%,P=0.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F+组、VAF-组患者hs-CRP年变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3±5.49) mg/L与(0.57±4.45) mg/L,P=0.840]。总蛋白水平是VAF的独立性保护因素(OR值为0.889,95%CI 0.797~0.991,P=0.034);hs-CRP水平与血管通路事件无相关(OR值为1.018,95%CI 0.926~1.119,P=0.713)。结论hs-CRP与VAF之间无相关,血管内膜增生中微炎症的确切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血液透析 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通路失功 总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新发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新发患者72例作为研究实验组,选择同期入院实施体检的健康人员72名作为对照组,为两组人员均采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对比检查结果,分析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的hs-CRP指标、TC指标、TG指标、LDL-C指标以及HDL-C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用P〈0.05表示。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BIM、FPG、TG、HDL-C,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则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依据,也是糖尿病早期诊断的重要评估指标,提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准确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确诊和病情评估,有利于尽快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对促进患者预后也有重要影响。

  • 标签: 糖尿病 新发患者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