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血管外支架对动静脉内瘘(AVF)吻合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雄性成年家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对照组家兔左侧颈总动脉、颈总静脉端端吻合建立AVF。SIS组家兔左侧颈总AVF建立后,应用SIS包敷吻合静脉外周表面建立血管外支架。术后第21天取AVF吻合静脉作如下检测:HE染色测量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 (NF-κB p65)及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AVF吻合静脉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较SIS组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3.510和3.139,均P<0.01);对照组AVF吻合静脉内膜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IS组(t=3.619,P<0.01),对照组AVF吻合静脉NF-κB p65、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SIS组(t值分别为12.050和15.077,均P<0.01)。结论小肠黏膜下层血管外支架能够减轻家兔颈总动静脉内瘘吻合静脉内膜增生,可能与促进受损静脉修复以减轻静脉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缺氧等有关。

  • 标签: 小肠黏膜下层 血管外支架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 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No-touch技术(No-touch technique, 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吻合静脉狭窄(venous juxta-anastomotic stenosis, VJAS)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实施前臂RC-AVF手术的患者。根据静脉分离方法的不同分为应用NTT分离头静脉组(NTT组)和应用常规技术(conventional techniche, CT)分离头静脉组(C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观察期内内瘘VJAS发生率及内瘘功能。结果观察期内,NTT组内瘘VJAS发生率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 vs 24.6%, P<0.05);NTT组内瘘失功率亦低于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6%, P<0.05);经Log-Rank检验NTT组内瘘通畅率优于CT组(78.4% vs 55.4%, P<0.01)。结论与应用CT分离静脉比较,应用NTT分离静脉构建前臂RC-AVF能够降低内瘘VJAS发生率,提高内瘘通畅率。

  • 标签: No-touch技术 静脉分离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藤碱(SIN)对家兔动静脉内瘘(AVF)术后早期吻合静脉炎性反应及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20只雄性成年家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IN组,每组10只。所有家兔左侧颈总动脉、颈总静脉端端吻合建立AVF,SIN组家兔AVF术后每天经臀部肌内注射SIN(45 mg/kg),对照组家兔AVF术后每天经臀部肌内注射等体积PBS液。术后第21天取AVF吻合静脉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测量其内膜厚度,计算内中膜厚度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其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对照组AVF吻合静脉内膜厚度、内中膜厚度比值[(24.0±3.9)μm、(38.1±6.5)%]较SIN组[(19.5±3.2)μm、(29.4±6.6)%]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52, P<0.05;t=2.957, P<0.01);对照组AVF吻合静脉内膜细胞PCNA的阳性表达率高于SI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7±3.3)% 比(14.5±2.9)%,t=4.016,P<0.01],对照组AVF吻合静脉TLR4、NF-κB p65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30±0.085 比0.273±0.051,t=8.196,P<0.01;0.804±0.143 比 0.435±0.096,t= 6.751,P<0.01)。结论SIN能够减轻家兔颈总AVF术后早期吻合静脉炎性反应及内膜增生。

  • 标签: 青藤碱 动静脉内瘘 近吻合口静脉 炎性反应 内膜增生
  • 简介:目的研究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吻合狭窄与静脉血管条件的关系.方法观察2016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38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尤其是血管情况并进行术后内瘘复查和随访,记录内瘘使用情况和并发症.对人工血管内瘘静脉吻合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并用Cox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因素.结果手术部位以肱动脉-头静脉吻合者居多,占54.35%,其次为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占32.6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HR0.672,95%CI0.453-0.995,P0.047)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吻合狭窄需要干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吻合短期内狭窄与吻合动脉、静脉直径相关性不大,而与吻合静脉的束臂直径密切相关.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静脉内瘘 狭窄 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探讨吻合溃疡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2004年3月13例吻合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吻合溃疡经再次手术治疗,均治愈,其中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为切口感染,1例为腹腔脓肿,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吻合溃疡发病原因多与首次胃切除术的术式选择或操作不当有关,治疗方法为再次外科手术,预防的关键在于规范施行初次手术。

  • 标签: 吻合口溃疡 再次手术治疗 操作不当 痊愈 首次 切口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吻合上下双管引流法对直肠癌术后吻合漏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1例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漏的病人,采用将2根引流管分别放在吻合上、下方,以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和骶前引流物为指标,对吻合漏愈合时间进行观察,同时与33例吻合漏患者采用单纯扩肛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使用双管引流病人吻合漏的愈合时间为(10.3±2.3)天,比单纯扩肛病人的(14.6±5.1)天明显缩短(P<0.01)。结论吻合上下引流法可明显缩短直肠癌术后吻合漏愈合时间。

  • 标签: 直肠癌 吻合口漏 引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吻合支架在预防直肠癌术后吻合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东莞东华医院普通外科于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对收治的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行腹腔镜肿瘤根治术中放置吻合支架以预防术后吻合漏(放置支架组),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资料;并与同一手术组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对59例施行同样手术、但术中未放置吻合支架(未放支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后吻合漏发生率及Wexner肛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手术时间及术后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术后1个月以上的近期随访,未放支架组吻合漏发生率16.9%(10/59),放置支架组未出现吻合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术中放置肠道支架可有效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漏的发生。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 肠道支架 吻合口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放置吻合支架与单纯手工缝合对大鼠结肠吻合漏的影响,探索吻合支架对降低结肠术后吻合漏发生率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2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行大鼠结肠端端吻合术,实验组行间断缝合的同时放置支架,即支架组;对照组单纯行间断缝合,即手工缝合组。比较两组腹腔粘连程度、吻合漏、总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相对于手工缝合组,支架组吻合腹腔粘连程度评分较低(5.94±1.69 vs. 9.19±2.52,t=4.181;P=0.008);支架组吻合漏发生率明显低于手工缝合组(12.5% vs. 56.25%,χ2=6.788;P=0.023);支架组总生存率高于手工缝合组(87.5% vs. 43.75%,χ2=5.850;P=0.016)。结论相对于手工缝合,吻合支架可以减少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程度,降低吻合漏发生率,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 吻合口支架 手工缝合 吻合口漏 腹腔粘连
  • 简介:摘要吻合瘘是结肠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病死率极高。国外报道吻合瘘发生率为4%~25%,国内报道在5%~10%。吻合瘘发生与全身状况、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操作、吻合血运和张力、吻合质量、盆腔感染及引流不畅等因素有关。常发生于术后4~9天,左半结肠由于血运较差,粪便中含有较多量细菌,术后吻合瘘多见,右侧结肠切除相对少见。

  • 标签: 吻合口瘘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带蒂大网膜覆盖高危性肠道吻合周围预防吻合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3例具有肠道吻合瘘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带蒂大网膜覆盖吻合周围分为两组。改良组(带蒂大网膜覆盖吻合周围)患者69例;对照组(带蒂大网膜未覆盖吻合周围)患者64例。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肠道重建均使用同一家公司吻合吻合,肠道肿瘤患者均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吻合瘘发生率、病情程度和治疗转归。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结果改良组患者吻合瘘发生率为4.3%(3/69),其中小肠吻合瘘、小肠结肠吻合瘘、结肠吻合瘘各1例。对照组患者吻合瘘发生率为12.5%(8/64),其中十二指肠吻合瘘1例、小肠吻合瘘2例、小肠结肠吻合瘘2例、结肠吻合瘘3例。两组患者吻合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L(χ2=5.483,P〈0.05)。改良组3例吻合El瘘患者最高体温〈38.2℃,平均WBC计数为8.4×10^9/L;体格检查无明显腹膜炎播散表现;吻合区域腹腔引流管有少量浑浊样引流物,无明显肠内液引流物;腹部和盆腔cT检查示局部炎性包裹,吻合周围少量的液气混杂密度影。对照组8例吻合瘘患者最高体温〉38.5℃、平均WBC计数为14.4×10^9/L;体格检查具有明显的按压痛、反跳痛表现;腹腔引流管有肠内容物流出。改良组3例吻合瘘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对照组8例吻合瘘患者中,7例患者二次手术行清创引流,同时1例行空肠造瘘,3例行回肠造瘘;经过二次手术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部疼痛症状消失;二次术后2个月后拔除空肠造瘘管,4个月后行回肠造瘘还纳术。1例患者因全身炎症反应、MODS死亡。�

  • 标签: 吻合口瘘 带蒂大网膜 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延长吻合长度的侧侧吻合构建前臂远端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对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我院血液净化科首次实施前臂远端RC-AVF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RC-AVF患者于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头静脉端与桡动脉侧的端侧吻合吻合常规长度为6.0~8.0 mm (ETS组);44例RC-AVF患者于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头静脉侧与桡动脉侧的侧侧吻合并结扎头静脉远心端,吻合延长长度为10.0~12.0 mm (STS组)。术后随访12周,应用临床血管检查结合内瘘泵控血流量评估两组患者内瘘的临床成熟状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评估两组患者内瘘的影像学成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4周、8周、12周,STS组临床内瘘成熟率高于ETS组(P<0.05);术后第4周、8周、12周,STS组影像学内瘘成熟率亦高于ETS组(P<0.05)。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示,STS组内瘘术后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及自然血流量均大于ETS组(P<0.05)。结论与应用端侧吻合并常规吻合长度比较,应用侧侧吻合并适当延长吻合长度构建RC-AVF能够促进内瘘成熟并提高内瘘成熟率。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侧侧吻合 端侧吻合 吻合口长度 桡动脉 头静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无静脉吻合的断指再植手术中缩小动脉吻合口径及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8年3月,我科临床应用缩小动脉吻合口径、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方法对45指无法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进行再植。观察成活率,随访疗效。结果术后存活40指,坏死5指,成活率为88.8%;存活病例随访平均6个月(3~9个月),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1指,良17指,差7指;优良率84.4%。结论采用缩小动脉吻合口径、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方法再植无法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操作简单、可靠,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护理方便,方法有效。

  • 标签: 再植术 显微外科手术 末节断指 静脉回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发生Ⅳ级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漏的2例患者采取吻合离断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作为Ⅳ级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漏的抢救治疗,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根治术后吻合瘘是胃癌根治术后出现较多的一种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既给患者精神上带来痛苦,危协病人生命,又造成患者的经济损失,是胃癌根治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我科2000年10月~2011年10月间所作的胃癌根治术后256例。其中发生吻合瘘19例,占7.4%,现针对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瘘原因作一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吻合口瘘 原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