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CT检查已经广泛用于肺结节的早期筛查和随访管理。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 UTE)序列作为目前最优化的肺MRI序列,由于其无电离辐射的特点一直被期望作为肺CT检查的可替代方法,被逐步应用于肺结节的临床研究中。在与胸部CT肺结节成像的对照研究中,UTE MRI检查呈现出对肺结节较高的检测能力和较好的分类一致性。笔者主要对UTE MRI对肺结节的检出能力、评价准确性相关的临床应用,以及UTE MRI方案优化、UTE MRI图像联合病理对照研究、UTE MRI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等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超短回波时间序列 磁共振成像 肺结节 肺肿瘤 成像方案优化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1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出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MRA(P<0.05)。结论:相较于多层螺旋CT进行疾病诊断,在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中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3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将螺旋CT检查命名为对照组,将核磁共振检查检查命名为实验组,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诊断率较高,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和传统的诊断方式相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诸多的优势,能够提高诊断率,给患者的健康提供必要保障。

  • 标签: 核磁共振诊断 脑血管病变 效果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HR-VWI)在多种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50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CT血管造影(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5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0例,血管炎10例,动脉夹层8例,烟雾病7例,颅内动脉瘤5例,40例(80%)HR-VWI检查与CTA/DSA及临床诊断一致,7例(14%)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6%)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结论:颅内血管疾病除了CTA、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临床提高颅内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CTA DS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均予以常规管腔成像及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结果 常规管腔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2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动脉夹层,共计22例,准确率为68.75%;3.0T核磁共振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2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炎性病变3例,准确率为96.85%。在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方面3.0T核磁共振成像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常规管腔成像,且二者间的差异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结论 较之于常规管腔成像,3.0T核磁共振在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从而明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及动脉炎性病变诸引致原因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建议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 标签: 3.0T核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血管壁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现象发现于1945年,本文从量子力学角度浅析了核磁共振现象成因,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准确的诊断方法。本文对比了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两种影像学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优势。CT血管造影能够提供立体的血管图像,适用于急性血管病变的诊断;磁共振血管成像无辐射,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能力,适用于慢性血管病变的评估。通过比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 标签: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螺旋CT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择我院收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分别选择CT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比患者诊断结束后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结果:经诊断,相较于CT诊断,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检出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CT诊断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壁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