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酒精脂肪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后,患者自述不适症状消失或缓解,各项指标恢复或趋于正常,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全面了解酒精脂肪肝病,及早检查,及早明确诊断,有助于对患者的及时治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酒精脂肪肝病的基础,但积极探索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治疗酒精脂肪肝病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 简介: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代谢应激肝病。是指代谢紊乱、运转、代谢、分布异常的主要表达,正在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其发病率在以快速、迅猛地趋势增长,在美国,NAFLD相关疾病是做肝移植的第三大原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 脂肪酸β氧化 代谢紊乱 NAFLD 线粒体
  • 简介:2001年Unger把过量的游离脂肪酸(FFA)由脂肪组织(AT)异位集聚于AT(NAT)引起细胞损伤现象称为脂肪毒,胰岛素抵抗(IR)和脂凋亡是其两个特征表型。近来,研究认为脂毒性是NAFLD的多重打击的主轴,其多臂表型介导了NAFLD进展及代谢综合征(MS)发生[1-5]。此假设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NAFLD是脂毒性肝病1.1脂滴(LD)是脂肪肝(FL)形成的根[6-8]FL不仅是肝细胞脂质贮聚,且有LD形成。LD为高动力多功能细胞器。初生LD在内质网(ER)以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为核心,环绕磷脂单层形成,随着其成长成熟,LD合成脂质、外被蛋白(PLINS)、跨膜转运蛋白、酶蛋白、转录因子、组蛋白及其他LD蛋白,构成膜脂质双层结构的细胞器。胞质的LD与其他细胞器对话,细胞核LD诱导核受体(NR)及其信号改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毒性 发病机制
  • 简介: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肝损伤,疾病谱包括酒精脂肪变(non-alcoholichepaticsteatosis)、酒精脂肪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1-2]。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etS)、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随着肥胖和MetS的流行,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并且,越来越多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慢性感染者合并NAFLD[3-5],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

  • 标签: 脂肪肝 诊断 治疗 代谢综合征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者接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的可靠。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107例酒精脂肪肝病患者和106例健康体检测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为病例组,后者为对照组,对患者的外周血常规进行检测,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果病例组患者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5.99±3.35)kg/m2,对照组为(22.47±2.33)kg/m2,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曲线面积0.791,相应的95%置信区间0.706,0.876,cutoff为1.63时,敏感性是79.6%,特异性为69%。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可以诊断和预测酒精脂肪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特异性和敏感性比较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养肝祛脂饮对湿热蕴脾型酒精脂肪肝病的治疗。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南区消化病科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门诊及病房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酒精脂肪肝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养肝祛脂饮)、对照组(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经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肝功及肝脏超声指标。结论养肝祛脂饮治疗湿热蕴脾型酒精脂肪肝病,能改善肝功能,缩短用药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养肝祛脂饮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二甲双胍结合左卡尼汀对酒精脂肪肝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酒精脂肪肝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结合左卡尼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生化指标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改善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在酒精脂肪肝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结合左卡尼汀,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改善患者各生化指标,具有较高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盐酸二甲双胍 左卡尼汀 非酒精性脂肪肝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 SUA水平对新诊断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酒精脂肪肝病( NAFLD)的影响。方法:收集 2015年 4月—— 2017年 6月我院新诊断的 T2DM患者 NAFLD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 SUA水平为阈值分两组,即 SUA水平< 360μmol/L为对照组 64例, SUA水平≥ 360μmol/L为分析组 36例,比较两组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空腹血糖( FPG)、餐后 2h血糖( 2hP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分析组谷丙转氨酶( ALT)、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SUA在新诊断 T2DM患者 NAFLD的发生、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T2DM NAFLD SUA 新诊断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RFI技术应用于早期酒精脂肪肝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早期酒精脂肪肝炎患者,分别通过ARFI技术以及APRI指数对早期酒精的的脂肪型肝炎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与S0、S1期患者的ARFI指数相比,S4期患者的ARFI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RI指数的不同纤维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RFI技术对酒精脂肪肝病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ROC曲线面积显著增加,特别是S4的曲线,其面积最大。结论将ARFI技术应用在早期酒精脂肪肝炎诊断中,具有更加准备的纤维化程度,且无创伤评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ARFI 早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诊断
  • 简介:在过去几十年里,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NAFLD包括单纯脂肪肝(SFL)和酒精脂肪肝炎(NASH)两种。SFL一般是指单纯肝细胞的脂肪积累,并无肝组织的炎症和坏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发现它与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脂联素、瘦素、TNF-α、SREBP、MLCK、RBP4、性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基因或基因受体多态、肠道细菌生态失衡等作用下SFL可向NASH演变[1-5]。因此,对SFL患者应当定期复查和追踪观察。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硬化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酒精脂肪肝病具有合并症多、预后差、发生率高、病残率高等特点,目前常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而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其均有各自优劣性,对此还需因人而异的选择。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效果 研究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依泽替米贝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酒精脂肪肝病(NAFL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NAFLD合并冠心病患者114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分别接受依泽替米贝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或阿托伐他汀治疗6m.使用PhilipsHD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VE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在治疗6m末,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分别为(4.3±1.6)mmol/L、(2.4±0.9)mmol/L和(2.8±1.1)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7)mmol/L、(2.9±0.9)mmol/L和(3.3±1.2)mmol/L(P〈0.05),血清HDL-C水平为(1.3±0.5)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4)mmol/L(P〈0.05);观察组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为(47.2±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8±5.8)%(P〈0.05),LEVDD和LVPWd分别为(52.5±7.3)mm和(10.1±0.9)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2±7.6)mm和(11.4±1.1)mm(P〈0.05);观察组血清ADMA、hs-CRP和IL-6水平分别为(2.8±0.4)μmol/L、(3.4±0.7)mg/L和(39.3±6.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4)μmol/L、(3.9±0.7)mg/L和(45.9±8.4)ng/L(P〈0.05),血清IL-10水平为(28.7±8.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3±5.4)ng/L(P〈0.05).结论依泽替米贝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NAFLD合并冠心病患者可明显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可能与其调控脂质代谢,降低血清ADMA和炎因子水平有关.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冠心病 依泽替米贝 阿托伐他汀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酒精脂肪肝炎(NASH)大鼠肝脂肪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CD组和茵栀黄灌胃组.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给予另两组动物MCD饮食,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茵栀黄口服液灌胃,第8w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结果对照组和MCD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487.2±6.5)g和(155.8±3.1)g,P〈0.05,肝指数分别为(2.92±0.06)%和(5.09±0.19)%,P〈0.05;MCD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轻度纤维化,茵栀黄处理组大鼠肝指数为(4.47±0.18)%,显著低于MCD组(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NAS)分别为(5.9±0.2)分和(7.2±0.1)分,P〈0.05,肝纤维化积分为(0.3±0.2)分和(0.8±0.2)分,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8.4±6.4)U/L和(111.9±5.5)U/L,P〈0.05,AST分别为(110.5±7.9)U/L和(170.5±10.8)U/L,P〈0.05,但是茵栀黄口服液灌胃对MCD大鼠血脂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MCD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纤维化,降低NASH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处理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栀黄口服液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肝病的各种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从流行病学资料及引起酒精肝损伤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治疗上针对不同饮酒程度的患者进行戒酒和限酒,营养支持以及保肝药物与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结论酒精肝病受众多因素影响,对酒精依赖程度轻重分别予以戒酒和限酒可明显改善肝脏功能和临床症状,营养支持对患者恢复有益,重症酒精肝病患者通过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危险因素 戒酒与限酒 营养支持 皮质类固醇 保肝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酒精肝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对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2例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典型酒精肝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质量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都有大量的饮酒史,平均饮酒时间已经有20年,饮白酒量平均500ml/人/日。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酯酰胆碱联合治疗有效。总结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酯酰胆碱对酒精肝病的联合治疗效果理想,可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尽早纳入治疗方案中,对酒精肝病了解得越多,越能对控制酒精肝病和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酒精脂肪肝患者ALT升高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0例酒精脂肪肝患者与同期2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按照ALT升高与否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对比三组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分析ALT升高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ALT升高组、正常组的LDL-C、TG、TC、UA、FFA五项生化指标水平都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FA与UA和ALT升高具有很高的关联(P<0.05)。结论酒精脂肪肝患者ALT升高的有关危险因素当中,FFA与UA两项生化指标关联较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ALT升高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