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下颌骨折应用小型钛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患者下颌骨折采用口内或口内外联合入径进路以小型钛板进行坚固固定,术后随访3~6个月,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5例患者中33例张口咬合关系良好,2例咬合关系轻度不良;32例张口度≥37mm,3例张口度〈37mm,X线检查骨折愈合良好。结论用小型钛板对下颌骨折坚固固定治疗,与传统的颌间结扎比较有明显的优点。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坚固内固定 钛板
  • 简介:目的:讨论骨膜鱼鳞状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随访采用鱼鳞状植固定治疗骨折延迟愈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其中11例随诊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2例切口感染,1例患肢关节屈曲受限。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骨折愈合率高,经济实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时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不连 鱼鳞状植骨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新鲜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其中男22例(55%),女18例(45%);左膝28例(46.7%),右膝32例(53.3%);6~15岁10例(来自8位供体),15~85岁50例(来自32位供体)。以胫骨近端为例,解剖进入本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的"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膝中静脉分支。取得新鲜膝关节标本后,先行血管造影观察连续的血管。去除皮质,在4 ℃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7 d,再使用EDTA脱钙剂浸泡30 d,隔日更换脱钙剂。行CT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标注血管性孔道,根据血管孔道走向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使用眼科手术显微器械精细操作,直观展示解剖结果,与造影成像对比,并使用组织切片验证。同时使用第2组标本行强酸脱钙剂脱钙,行效果对比。评价两种脱钙解剖方法的优劣、特定血管孔道在的分布及普遍性,使用此方法可解剖出的血管直径。以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相关骨肿瘤及骺损伤病例行病因、复发及传播机制临床分析,改进治疗方案。结果解剖出膝中静脉分支经关节腔进入胫骨髁间隆突,经骺(儿童)或端(成人)穿越成人骺线或儿童将闭合骺板进入干骺端的血管分支。进入髁间隆突孔血管外径1.2 mm,进入骨逐渐变细并继续分支,穿越骺线或将闭合骺板的细小分支外径0.3 mm,再向远端逐渐分化成毛细血管,难以直接解剖出。组织切片验证结果证实为血管。对比使用强酸脱钙剂脱钙后的标本血管明显溶解,光学显微镜下只看到少量残存上皮细胞。以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部分相关骨肿瘤及骺损伤病例行治疗方案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外径≥0.3 mm的血管,根据孔道走向行血管可实现理想的直观解剖。

  • 标签: 解剖学 股骨 胫骨 血管 尸体解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下颌肌瓣修复Brown2A型上颌缺损的可靠性。方法:以逆行面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肌瓣修复8例因切除良性肿瘤造成的上颌缺损。男5例,女3例,年龄16~33岁。其中,上颌牙源性黏液瘤3例,上颌纤维异常增殖症和成釉细胞瘤各2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结果:应用逆行面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肌瓣同期修复Brown2A型上颌缺损,所有肌瓣均成活,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美观效果及功能恢复。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下颌肌瓣修复上颌缺损快速、简单、安全可靠。

  • 标签: 上颌骨 BROWN 2A型缺损 骨肌瓣 重建外科 义齿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跟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11月至2011年06月收治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36例,女6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6岁。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最长2年3个月,最短6个月均性愈合,足外形、走路、穿鞋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涉及关节面的跟骨折有满意疗效。

  • 标签: 跟骨骨折 闭合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摘要:1、目的  距体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科疾病,常伴随着严重的关节损伤。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传统的治疗方式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踝截作为一种治疗距骨折的方法,逐渐被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本文通过对10例采用踝截治疗的距骨折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优缺点。 2、方法 在这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接受踝截治疗。手术过程包括对骨折部位的清理、截和固定。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定时期的随访,评估治疗效果。 3、结果   经过踝截治疗后,所有患者的骨折均得到愈合,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疼痛得到了缓解。同时,根据骨折的类型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对于部分严重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踝截治疗的效果可能有限。 4、结论  踝截治疗距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对这10例患者的治疗,我们体会到了该方法在处理某些复杂距骨折中的优越性。然而,由于骨折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讨踝截治疗距体骨折的最佳适应症和手术技巧,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 标签: 距骨体骨折 内踝截骨 内固定
  • 简介:摘要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长骨骨干,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关节样骨瘤少见,通常累及髋部,很少累及肘部。由于肿瘤位于关节,会产生关节僵硬、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类似于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样骨瘤的典型放射学表现是沿着长骨骨干以小的溶灶为中心的丰富的硬化,而关节样骨瘤的影像学特征通常不典型,因此常导致诊断延误。本文报道2例临床诊断为关节炎的肘关节样骨瘤,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为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表皮样囊肿是手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软组织肿物之一,但表皮样囊肿是相当罕见的.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手的末节指骨[1],一般认为是由于在创伤或医源侵袭性操作中将外胚层组织植入而引起的.

  • 标签: 骨表皮样囊肿 病例报告 末节指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采用保留跟外侧动脉的跟外侧切口治疗跟骨折的方法对预防切口皮肤坏死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2014年采用保留跟外侧动脉的跟外侧切口治疗跟骨折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9岁,伤后常规行跟CT检查,按Sanders分型ΙΙ型22例,Ⅲ型32例,Ⅳ型6例,单侧跟骨折50例,双侧1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术前采用超声Doppler血流探测仪探查跟外侧动脉位置及粗细并在皮肤上标记,所有患者均采用保留跟外侧动脉于切口前侧皮瓣的跟外侧切口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结果术后除2例切口拐角处有渗出外其余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有渗出的2例行引流、中药玉红膏换药1周伤口愈合。随访6~12个月,切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保留跟外侧动脉的跟外侧切口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跟骨折,可改善切口皮肤血运,减少切口皮肤坏死。

  • 标签: 跟骨骨折 跟外侧动脉 钢板外露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固定棒固定治疗舟状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腕舟状骨折不愈合病例,采用骨折断端植松质并可吸收固定棒固定术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可吸收固定棒固定治疗舟状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免去二次手术痛苦。

  • 标签: 手舟状骨 骨不连 可吸收骨固定棒
  • 简介: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骨折涉及距下关节[1].对于这类CT扫描提示跟骨关节骨折,本院大部分行切开复位可塑形钛钢板固定加人工或自体植入治疗.从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共治疗28例34侧跟骨粉碎性骨折,经平均随访10个月,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骨折 钢板内固定 植骨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粉碎性骨折 钛质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镜下犬上颌窦提升植与不植的成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和种植体周围成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提升不植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植骨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固定术后不连、延迟愈合应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固定术后不连、延迟愈合患者41例应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治疗,观察其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0.3±2.6)个月;术后均性愈合,愈合时间(8.1±1.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68%。结论固定术后不连、延迟愈合应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

  • 标签: 骨皮质剥离 Phemister植骨 骨延迟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颌动脉瘤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7例颌动脉瘤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0.6.62岁(平均年龄23.4岁);上颌7例,下颌20例。7例为继发性,20例为原发病变。X线平片显示.病灶长轴沿下颌长轴走向13例(76%);骨质破坏呈膨胀性,病变与正常之间边界欠清,无明显的骨质反应线.皮质膨胀变薄或断裂,无骨膜反应;13例病灶内部有分房。CT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内含切迹,7例性房隔,3例出现液-液平面。MRI上T1WI为低、等信号,T2WI均匀的高信号。27例病变中,15例(56%)为偏心型,12例(44%)为中心型.1例为旁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明确诊断。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颌骨 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