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利用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和动脉瘤2例,孤立性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 IBD 和临床试验支架各 7 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动脉瘤腔内治疗中保留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中自制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动脉分支支架重建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动脉,11例单侧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髂动脉瘤 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至11月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5例近弓部主动脉病变的诊疗经验,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18个月复查CTA均显示主动脉塑形良好,所有支架形态良好,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发生。我们认为主动脉分支支架避免了复合手术带来的手术创伤、烟囱技术比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开窗技术支架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具有标准的术式,有很合理且精确的定位、释放方式,是一种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新方法,但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开窗分支支架技术治疗的16例胸腹主动脉瘤病例,临床技术成功率100%,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43个月,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无动脉瘤复发、破裂、无支架移位、术后截瘫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发生近端Ⅰ型内漏,行补救性腔内处理后内漏消失。我们认为对累及重要分支动脉的胸腹主动脉瘤行开窗分支支架术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手段。系统而严谨的术前评估能规避许多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 标签: 髂动脉支架 人工血管转流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累积通畅率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AD)及真性动脉瘤(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AA这两种病变,就各自的不同特点和技术要求展开讨论。

  • 标签: 胸腹主动脉夹层 胸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
  • 简介: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大小不等的弹簧钢圈或PVA颗粒,对3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出血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术.结果栓塞后出血均停止,血红蛋白水平保持平稳,持续随访无再发出血.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分支栓塞术是一种有效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盆腔出血的方法.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栓塞 髂内动脉 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健康锚定区不足15mm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应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18例近端健康锚定区<15mm的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TBAD17例,慢性TBAD1例,患者均经CT血管成像(CTA)确诊。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127.8±20.1)min,均无内漏发生,围术期无脑梗死、夹层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中2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分支支架释放后存在狭窄,给予球囊扩张后狭窄解除;1例术后出现左侧肱动脉穿刺点血肿,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18例,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无截瘫及死亡病例,LSA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无内漏及夹层逆撕,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胸段假腔术后血栓化率高于腹主动脉。结论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近端健康锚定区不足15mm的TBAD可以有效重建LSA,操作安全精准,隔绝效果好,短期随访无内漏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支架 左锁骨下动脉
  • 简介:摘要为探讨采用Castor分支支架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astor分支支架治疗累及LSA的TBAD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为急性TBAD,6例为慢性TBAD。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发生Ⅰa型内漏,1例发生Ⅰb型内漏,内漏发生率6.5%(2/31);术后2例院内死亡,围手术期的病死率6.5%(2/31);中位随访9个月(1~19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分支血管通畅率100%(29/29)。1例Ⅰa型内漏术中未处理,复查CTA中仍然存在,另1例在随访中发现Ⅰb型内漏,再次于降主动脉远端置入支架后内漏消失。采用Castor分支支架处理累及LSA的TBAD能提供足够的近端锚定区,使手术简化、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患者中抽取64例,择期手术治疗,经由造影引导实施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腔内隔绝术,统计手术成功率和左锁骨下分支支架通畅率,比较手术前后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变化。结果:6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左锁骨下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术后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34.22±3.31)mm低于术前(38.70±3.36)mm,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可以缩小病变处主动脉直径,手术成功率较高,具有推广的可行性。

  • 标签: Castor分支一体化 支架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相关技术治疗涉及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的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裸支架相关技术腔内治疗的主动脉远端夹层患者33例。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患者主动脉直径的变化及夹层的假腔血栓化情况来评价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变化<5 mm为稳定;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缩小≥5 mm为有效缩小,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增加≥5 mm为扩张;假腔的直径变化定义同上。记录院内并发症、出院后的临床症状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例主动脉远端夹层患者,其中男性28例,年龄为(57.6±4.9)岁。21例患者采用裸支架+弹簧圈技术,其中8例联合覆膜支架;12例采用多层裸支架技术,其中4例联合覆膜支架。术中DSA结果显示,33例患者主动脉真腔及分支动脉均通畅,假腔血流速度减慢,无远端流出道栓塞及弹簧圈不良移位等不良事件。在院期间1例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肾下腹主动脉夹层内膜破裂,急诊行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院内恢复可。术后随访时间为(16.7±14.0)个月,1例患者(院内2次手术)术后出现腰背部酸痛,术后1年非疾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全主动脉CTA结果显示,分支区主动脉夹层最大直径较术前有减小趋势[(39.1±13.4)mm比(41.3±11.9)mm,P=0.469],假腔最大直径缩小[(16.2±12.9)mm比(23.5±10.7)mm,P=0.014]。主动脉远端夹层最大直径有效缩小12例、稳定19例、扩张2例,主动脉远端夹层假腔最大直径有效缩小22例、稳定10例、有效扩张1例。4例患者假腔存在内漏,1例患者肾动脉支架处存在内漏,余患者假腔血栓化良好。结论使用裸支架相关技术对涉及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的主动脉远端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以在保证分支动脉通畅的前提下,有效封闭夹层裂口,有效促进远期夹层假腔血栓化及假腔直径缩小。

  • 标签: 主动脉,腹 分支区 裸支架 主动脉远端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并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闭塞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一2013年1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暨支架植入术的6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单侧动脉闭塞(3例合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行介入治疗5例成功,成功率83%。5例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中、术后未出现死亡或致残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年,疗效满意,手术前后踝臂指数(ABI)指数分别为0.25±0.32(0-0.5)和0.9±0.21(0.7-1.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随访期内5病例7枚支架均通畅。结论内膜下技术在动脉闭塞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术前需要充分评估病情,做好开放手术准备。

  • 标签: 动脉闭塞 内膜下血管成形 血管支架 ABI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CTA或DSA明确诊断的88例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夹层67例、胸主动脉瘤7例、不典型夹层14例,所有患者均在DSA引导下行分支一体化支架腔内隔绝术。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结果8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一体化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后疾病相关症状得到基本或完全缓解。术后1个月内病死率为2.7%(2/88),2例死亡病例术前均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死因考虑与手术无关,内漏3例,后期随访中消失。4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其余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间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1例、主动脉弓新发动脉瘤1例、左锁骨下动脉分支支架内狭窄2例、轻微脑梗死3例、无持续性内漏、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病变处最大主动脉直径[(34±4)mm]明显小于术前[(38±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5)。结论应用Castor分支一体化支架行腔内隔绝术简捷微创、疗效好,在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锁骨下动脉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分支支架
  •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瘤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主要采用腔内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开窗或分支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fenestrated or branched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F/BEVAR)是近十余年来逐渐发展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累及分支的腹主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最近的临床数据显示F/BEVAR的再干预率逐渐升高,且主要与其并发症有关。本文将从内漏、分支血管闭塞、支架结构破坏、移植物感染、脊髓缺血这几方面简要介绍F/BEVAR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面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面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面,在口角外侧(26.0±5.0) 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面。24侧(85.7%)面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面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 mm、(29.7±8.4) mm、(33.5±6.9) 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 mm、(1.85±0.12) mm、(2.45±0.48) mm。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 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 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 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 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 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 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 mm;在正中矢状面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8.4±1.0) mm。结论面动脉的类型繁多,但其分支和走行层次有一定的规律,其通常从咬肌前缘进入面部,在口角外侧经过,从表情肌深面逐渐走行至浅面,沿着鼻唇沟向上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掌握面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安全实施整形手术和治疗操作。

  • 标签: 解剖学 动脉 面部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32例主动脉分叉覆膜支架腔内重建治疗TASCⅡD型主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并发症率为6.25%,均无围手术期死亡,5例发生了支架内再闭塞(15.6%)。全因死亡率为0,12个月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5%、84.38%,二期通畅率均为100%。本研究显示主动脉分叉覆膜支架腔内重建技术治疗 TASCⅡD型主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并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通畅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静脉闭塞发生率较高,临床多为隐匿性病变。非血栓性静脉闭塞是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重要原因,常见有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和非血栓性静脉压迫综合征2种。支架置入是静脉闭塞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支架直径合理选择和精准定位是保证静脉支架高通畅率的关键技术要点。血管腔内超声对辅助静脉闭塞诊断和静脉支架置入有重要意义。静脉支架置入术后需定期接受超声随访,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新型静脉专用支架的研发及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静脉支架置入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髂静脉 支架 置入
  • 简介:摘要对一例右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合并左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监护与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经过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细致的护理,耐心的心理疏导,足够的营养支持,该患者顺利恢复。

  • 标签: 右髂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破裂 左髂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astor单分支动脉覆膜支架治疗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使用Castor支架治疗的TBAD患者25例,入选病例近端健康锚定区均≤15 mm,根据术前CTA检查及术中造影选择支架型号,记录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137.8±35.8)min,平均出血量(52.8±24.5)ml,术中内漏2例,经球囊扩张贴附后内漏消失,分支支架狭窄2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随访期间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结论应用Castor支架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TBAD简单易行,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支架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简介:患者,男性,72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10年余,间断腰痛6天”于2017年7月1日急诊入院。10年前查体发现腹主动脉瘤,当时直径约4cm,此后未复查。入院6天前突发腰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对症处理后急诊转入我院。既往冠心病10余年,间断胸闷、胸痛,未规律治疗;高血压10余年,血压控制尚可。查体:血压120/85mmHg(1mmHg=0.133kPa),心率90次/分,腹软,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包块有压痛,其余部位无压痛及反跳痛。术前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7g/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率,ST-T改变。

  • 标签: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 急诊治疗 搏动性包块 逆向 支架 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