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栀子提取物GJ-4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为其开发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提供安全依据。方法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将30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每组10只。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和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分别灌胃2.5、5.0 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Na)。连续灌胃7 d。记录小鼠死亡率、体重和一般状况。计算小鼠的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中ALT、ALP、BUN、SCr水平。长期毒性实验中,将75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每组15只。栀子提取物100、250、500、1 000 mg/kg组分别灌胃100、250、500、1 000 mg/kg栀子提取物GJ-4混悬液,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 CMC-Na,1次/d,连续给药30 d。记录小鼠的死亡率、体重、精神状态。计算小鼠的脏器指数,检测血清中ALT、ALP、BUN水平。结果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观察7 d内小鼠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 g/kg组小鼠血清BUN[(10.17±0.82)mmol/L比(11.25±0.47)mmol/L]水平降低(P<0.05),栀子提取物5.0 g/kg组小鼠ALP[(116.0±10.75)U/L比(148.0±25.73)U/L]水平降低(P<0.05)。长期毒性实验中,各给药小鼠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良好,均未出现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栀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肾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血清ALT、ALP、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栀子提取物250 mg/kg组肝脏指数[(4.90±0.56)比(4.38±0.49)]升高(P<0.01),胸腺指数[(0.09±0.02)比(0.14±0.04)]降低(P<0.05)。结论栀子提取物GJ-4在小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毒性,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栀子 提取物 急性毒性反应 长期毒性反应 药物评价 小鼠
  • 简介:摘要惊厥和心律失常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 LA)全身急性毒性反应(local anesthetic acute systemic toxicity, LAST)中最易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脂肪乳(lipid emulsion, LE)预防、治疗LA急性毒性反应的机制,虽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但是根据第三届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ASRA)关于局部麻醉系统毒性的实践咨询建议,应在使用LA后出现心律失常、惊厥发作的第一时使用LE治疗。相较于LA循环系统毒性,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毒性出现的更早,中毒阈剂量更低。近年来,LA的CNS毒性研究日益增多,对LE用于LA的CNS急性毒性反应救治的深入研究可能使局部麻醉并发症得到更为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文章对最近几年LA的CNS急性毒性机制和最新防治方法进行综述,可为临床上遇到LA中毒出现CNS毒性症状时及时有效处理和有效解毒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局部麻醉药 神经系统毒性 中枢神经系统 脂肪乳
  • 简介:【摘 要】目的:探 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收集本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68 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 n=32 )和试验组( n=32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综合护理,评比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各自为 93.8% 、 63.8% ,其中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综合护理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促进病情康复,具有在临床中积极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1例59岁女性患者为保健误将黄独零余子当作何首乌每日1枚蒸熟服用,服用10 d(第10天服2枚)后出现黄疸、乏力、纳差、恶心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0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 620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8 U/L,总胆红素(TBil)566.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01.5 μmol/L,总胆汁酸(TBA)351.4 μmol/L。诊断为黄独零余子中毒性肝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熊去氧胆酸片和中药汤剂口服。25 d后肝功能明显好转,ALT 39 U/L,AST 90 U/L,γ-GT 115 U/L,TBil 60.6 μmol/L,DBil 34.5 μmol/L,TBA 121.5 μmol/L。

  • 标签: 薯蓣属 植物中毒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黄独零余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1·min-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P<0.05),但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P>0.05)。结论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脓毒性休克 溃疡 肠道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能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性休克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肾功能的多种因素,以期找到能预测患者肾功能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脓毒性休克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及临床指标。按照肾功能水平变化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改善组和肾功能未改善组,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岭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患者肾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23例患者,其中肾功能改善组195例,肾功能未改善组12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改善组与肾功能未改善组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心率(HR)、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K+、白细胞计数(WBC)、中心静脉压最大值(CVPmax)、中心静脉压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ΔCVP)、液体平衡量、血乳酸最大值(LACmax)、去甲肾上腺素最大输注速度(NE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岭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SOFA、SCr、BUN、HR、WBC、液体平衡量、NEmax是患者肾功能未改善的正向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5.507、3.690、2.026、4.815、2.512、2.114、3.532、3.735,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PACHEⅡ、SOFA、BUN和NEmax的联合指标对脓毒性休克AKI患者肾功能的预测价值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95%CI为0.863(0.821~0.899),明显高于APACHEⅡ、SOFA、BUN、SCr、NEmax等各单一指标〔AUC和95%CI:0.863(0.821~0.899)比0.755(0.705~0.801)、0.722(0.670~0.770)、0.738(0.686~0.785)、0.743(0.692~0.790)、0.748(0.697~0.794),均P<0.01〕以及APACHEⅡ、SOFA、SCr和NEmax的联合指标〔AUC和95%CI:0.863(0.821~0.899)比0.825(0.799~0.865),P<0.01〕。结论APACHEⅡ、SOFA、SCr、BUN、HR、WBC、液体平衡量、NEmax是脓毒性休克AKI患者肾功能未改善的正向影响因素。联合APACHEⅡ、SOFA、BUN、NEmax对患者肾功能是否改善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急性肾损伤 肾功能 影响因素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儿使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 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 2020年 8月收治的 50 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儿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5 例,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患儿实施中药辩证治疗。 记录相关数据水平, 同时进行 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前,观察两组患儿 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较为显著,且观察组有效率( 72.00% ) 高于对照组( 40.00% ) ,( P< 0.05) 。 治疗前,两组患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价值 。 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5 月接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 80 例为临床观察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拉米夫定,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主要使用恩替卡韦。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情况。 结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肝功能更趋近于正常,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相对更低。 结论: 临床上在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恩替卡韦 药物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与此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概率。

  • 标签: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慢性异性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中使用恩替卡韦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例患者使用拉夫米定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加 急性肝衰竭 恩替卡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 喜炎平注射液应用于急性毒性咽炎的 临床治疗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毒性咽炎患者 114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57 例)及对照组( 57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毒性咽炎的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给予喜炎平注射液给药,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一周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应用于急性毒性咽炎 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急性病毒性咽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痫性发作(ASS)患儿脑炎后癫痫(P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AS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后随访时是否为PE,将患儿分为PE组(62例)和非PE组(7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SS患儿发生PE的危险因素。结果PE发生率为46.97%(62/132例)。PE组精神行为异常[19.4%(12/62例)比2.9%(2/70例)]、反复痫性发作(次数>5)[67.7%(42/62例)比17.1%(12/70例)]、癫痫持续状态(SE)[30.6%(19/62例)比11.4%(8/70例)]、全面性痫样发作[72.6%(45/62例)比88.6%(62/70例)]、气管插管[21.0%(13/62例)比2.9%(2/70例)]、热程[5.5(3.0,11.0) d比3.0(2.0,6.0) d]、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13(5,21) d比6(3,8) d]、脑电图痫样异常[49.1%(27/55例)比6.8%(4/59例)]、头颅影像学示皮质下受累[37.3%(22/55例)比20.3%(14/59例)]与非P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反复痫性发作(次数>5)(OR=5.256,95%CI:1.538~17.961,P=0.008)、SE(OR=6.003,95%CI:1.411~25.539,P=0.015)、脑电图痫样异常(OR=36.693,95%CI:7.031~191.485,P<0.01)、ICU住院时间(OR=1.170,95%CI:1.058~1.298,P=0.002)是ASS患儿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S患儿PE发生率高;急性期反复痫性发作(次数>5)、出现SE、脑电图痫样异常、ICU住院时间长的ASS患儿更易发生PE。

  • 标签: 儿童 病毒性脑炎 痫性发作 脑炎后癫痫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心脏病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本院急救医学部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符合中毒性心脏病诊断的患者92例,记录患者从发现中毒到就诊时间、昏迷时间、住院时间、是否行气管插管、是否入住ICU病房、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并计算入院时、d 2、d 3、出院时经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时长;收集入院时、d 2、d 3、出院时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心脏病组45例,中度心脏病组35例和重度心脏病组12例。各组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度组的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轻中度两组,是否早期行气管插管保护气道及入住ICU病房的比例低于轻中度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TnI、QTcd在入院即出现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cTnI、QTcd与轻中度组在入院时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组的CK-MB在入院第2-3天才与轻中度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当天血清cTnI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为(r1=1.000,r2=0.458),入院当天QTcd间期与APACHEⅡ相关性为(r1=1.000,r2=0.765),均呈正相关,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OP患者需尽早入院治疗,对于缺氧严重、没有气道保护能力的患者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并在中毒早期入住监护病房稳定病情,注意观察患者QTcd、血清cTnI、CK-MB等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心脏损伤并加以保护。

  • 标签: 一氧化碳中毒(ACOP) 急性 中毒性心脏病 人工气道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 肌钙蛋白I(cTn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阻力指数(RRI)联合中心静脉压(CVP)对脓毒性休克诱导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以期寻找诊断脓毒性休克诱导AKI更好的指标。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连续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第一个24 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24 h内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行床旁超声测定RRI,并记录测量时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每小时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存活情况。观察终点事件为死亡、出院或入ICU 28 d,以首先出现的终点事件为观察终止时间。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制定的AK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KI组及非AKI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预后情况及可能导致AKI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107例患者,其中AKI组59例,非AKI组48例。两组RRI、CVP、NE用量≥0.5 μg·kg-1·min-1的比例、降钙素原(PCT)、血乳酸(Lac)及血肌酐(S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P、RRI、Lac、PCT为脓毒性休克发生AKI的危险因素〔CVP:优势比(OR)=1.20,95%可信区间(95%CI)为1.03~1.40,P=0.022;RRI:OR=3.02,95%CI为2.64~3.48,P=0.006;Lac:OR=2.43,95%CI为1.32~4.50,P=0.005;PCT:OR=1.20,95%CI为1.05~1.38,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P≥9.5 mmHg(1 mmHg=0.133 kPa)、RRI≥0.695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6和0.662;RRI联合CVP的预测价值大于单一指标,但诊断价值不高,其AUC为0.712,95%CI为0.615~0.809,敏感度为59%,特异度为75%。结论高RRI和CVP为脓毒性休克诱导AKI的危险因素,RRI联合CVP预测脓毒性休克诱导AKI发生的价值不高,需要对多普勒超声测得RR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才可为AKI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线索。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肾阻力指数 中心静脉压 急性肾损伤 多普勒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01月 -2020年 01月收治的 68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分组方式选取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 34例。给予参照组心电图检查,给予研究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的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参照组( 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早搏次数明显高于参照组( P< 0.05);研究组的 SDNN指标、 SDANN指标、 RMSSD指标和 PNN50指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 P< 0.05)。 结论 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动态心电图能够获得更高的治疗效果评价,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病毒性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连续收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医疗病房(RICU)的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给予NIPPV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根据是否需要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ETI),分为NIPPV失败组和NIPPV成功组。采取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NIPPV失败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危险因素对NIPPV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有4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NIPPV失败组16例(37.2%),成功组27例(62.8%)。院内感染发生率[44%(7/16)vs 0(0/27),χ2=11.082, P<0.05]及病死率[50%(8/16)vs 7%(2/27),χ2 =7.965, P<0.05]在NIPPV失败组显著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败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评分(APACHEⅡ)较高(19.13±1.93 vs 17.44±1.55,t=-3.134, P<0.05),合并感染比例[56%(9/16)vs 15%(4/27),χ2=6.33,P<0.05]以及早期使用NIPPV不足的患者占比[69%(11/16)vs 26%(7/27),χ2=7.57, P<0.05]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OR=1.941,95%CI:1.159~3.249,P=0.012],合并感染[OR=8.602,95%CI:1.267~58.416,P=0.028];早期使用NIPPV不足(OR=10.06,95%CI:1.592~63.527,P=0.014)是NIPP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对NIPPV失败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4.1%;早期使用NIPPV不足的AUC为0.714,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74.1%;合并感染的AUC为0.707,敏感度为56.3%,特异度为85.2%。结论病毒性肺炎所致的ARDS早期持续使用NIPPV治疗,可减少ETI,降低病死率,但是重症ARDS或合并感染患者不宜选择NIPPV。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毒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维生素D对脓毒性休克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脓毒性休克导致ARDS的80例患者,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分级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17例,25-羟维生素D ≥ 50 nmol /L)和维生素D降低组(63例,25-羟维生素D < 50 nmol /L)。然后再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程度进一步将维生素D降低组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35例,30 nmol /L ≤25-羟维生素D ≤ 49.9 nmol /L)和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28例,25-羟维生素D <30 nmol/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17例)和B组(干预组,18例),将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患者分为C组(对照组,14例)和D组(干预组,14例)。A、C组患者给予经胃管、肠内营养管补充淀粉胶囊0.5 g/d;B、D组患者给予经鼻胃管、鼻肠管补充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 g/d,疗程均为7 d。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25-羟维生素D、氧合指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及28 d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维生素D正常组和维生素D降低组患者25-羟维生素D [(57 ± 4)nmol /L vs.(33 ± 8)nmol /L]、氧合指数[(135 ± 25)mmHg vs.(114 ± 18)mmHg]、APACHEⅡ评分[(14.7 ± 1.6)分vs.(16.0 ± 2.0)分]、EVLWI [(11.4 ± 2.1)mL/kg vs.(14.5 ± 2.7)mL/kg]、PVPI [(3.61 ± 0.32)vs.(5.05 ± 0.68)]及28 d死亡情况(1/17 vs. 20 /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1.448、3.872、8.864、5.097、8.409,χ2 = 4.626;P均<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 [相对危险度= 4.183,95%置信区间(1.787,10.594),P = 0.012]是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且干预后,C、D组患者25-羟维生素D [(25 ± 4)nmol /L vs.(37 ± 4)nmol /L]、氧合指数[(152 ± 18)mmHg vs.(171 ± 13)mmHg]、APACHEⅡ评分[(12.8 ± 1.4)分vs.(11.0 ± 1.7)分]、EVLWI [(9.5 ± 0.9)mL /kg vs.(7.9 ± 1.4)mL /kg]及PVPI [(3.63 ± 0.28)vs.(2.95 ± 0.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493、3.246、3.016、3.420、4.373,P均< 0.05),而28 d死亡情况(6 /14 vs. 4 /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22,P = 0.430)。结论维生素D降低在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中普遍存在,且维生素D是脓毒性休克ARDS患者28 d病死率的保护因素,而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维生素D严重缺乏者ARDS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维生素D 休克,脓毒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5-羟维生素D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相关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在北京地区6个区县6家医院肠道门诊每月收集前30名年龄在5岁以下首次就诊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信息资料和粪便样本,并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四种病原进行PCR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四种病毒相关的急性胃肠炎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临床严重程度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052份样本中,非混合感染709例(34.6%):其中轮状病毒411例(20.0%),诺如病毒153例(7.5%),腺病毒86例(4.2%),星状病毒59例(2.9%);混合感染135例(6.6%)。轮状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评分(8.0±3.1)高于诺如病毒(6.4±2.4,P<0.001)、腺病毒(6.2±2.1,P<0.001)及星状病毒(6.1±2.0,P<0.001)。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以星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后更易出现:≥5 d的腹泻(OR=3.33)、1 d内≥3次的呕吐(OR=8.79)、≥1 d的呕吐(OR=3.96)、Vesikari评分≥11的重症病例(OR=13.19);感染诺如病毒易出现1 d内≥3次的呕吐(OR=5.71);感染腺病毒易出现≥5 d的腹泻(OR=2.62);以轮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诺如病毒(OR=0.40)或腺病毒(OR=0.28)后较少出现≥38.4 ℃的发热症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毒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特点不同,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较重,24月龄以下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

  • 标签: 胃肠炎 轮状病毒 诺如病毒 人,腺病毒 星状病毒
  • 简介:

  • 标签: